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世梅 《临床荟萃》1995,10(2):80-81
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可增加缺血后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或防上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发生。但其确切疗效目前各家报道不一。笔者收治了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利用该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摔死之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①初发心绞痛,②恶化劳力性心绞痛,③静息心绞痛仆心电图缺血改变,④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AMI,甚至摔死,故加强对UAP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对UAP的治疗研究较多,综述如下。五药物治疗1.且抗血小板治疗1.1.亚阿斯匹林阿斯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血栓素AZ(ThAZ)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在心肌梗死和死亡危险性研究门IS…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病急、危险性大,病情重的一种疾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高,今年来有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UAP的报道嘲。本文对我院2003-2004年10月应用肝素治疗UAP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程国利 《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1):984-98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加服辛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服用1次,4周后观察临床血液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明显下降,甘油三酯轻度下降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轻度升度。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辛伐他汀除有调脂作用,还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增强纤溶活性,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7.
8.
不稳定型心绞痛认识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远慧 《新医学》1997,28(8):397-398
不稳定型心绞痛认识的进展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510515)张远慧1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状态。自然病史观察表明未经适当治疗的UA有较高的病死率。由于病...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临床状态,属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一种类型,临床预后差,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我们应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及低分子肝素三种药物联合抗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疗效,检查心电图并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心绞痛发作的平均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为68.5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之间的临床综合征 ,UAP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密切相关。作者自1998年起使用尿激酶(UK)治疗UAP,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1979年WHO判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 ,本组88例均符合UAP。随机分为两组 ,A组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方案 ;B组 :仅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方案 ,…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内科强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内科强化治疗疗效。方法:对98例UA患者入院后给予1周肝素、阿斯匹林、潘生丁和心痛定等抗凝、抗血小板和抗心绞痛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和心率,计算心率血压乘积;并对97例存活者在心绞痛控制后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80例(治疗组Ⅰ)心绞痛得到控制,其中显效58例(72.5%),好转22例(27.5%);余18例(治疗组Ⅱ)仍有休息时心绞痛,故采用内科强化治疗,其中6例(33.3%)达到显效标准,10例(55.5%)达到好转标准,1例(5.5%)发生急性心肌梗塞,1例(5.5%)死亡。结论:内科强化治疗能够使大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减轻。治疗组Ⅱ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较高,可能是心绞痛较难控制的原因;另外,治疗组Ⅱ显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Ⅰ(P<0.01),其预后不佳,故有适应证者建议做血运重建术。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隶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项严重心脏事件 ,预后差、病死率高 ;尽管发病原理涵盖多种机制 ,但血栓形成已确认为引发本病的主要病变基础。现就采用抗血栓药物治疗的近况 ,综述如下。1 阿司匹林1.1 作用机理 血小板内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催化下合成前列腺素后 ,可衍生出一强有力致血小板凝聚及血管收缩的物质——血栓素 A2 ;而阿司匹林可使环氧化酶失活 ,阻断血栓素 A2 的生成。1.2 用药剂量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本品用药剂量范围每日为 75~ 130 0 m g,但未能显示与剂量相关的治疗反应。若剂量增至 32 5 mg/ d…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缺血突然加重的一种临床综合现象,其临床特征是有持久的心绞痛发作,发作时病人的心电图常常会出现暂时缺血改变,ST—T段的改变。疼痛可以在休息时发作,亦可由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发展而致。其严重程度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之间。如处理不及时,易发生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下面报告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监护。  相似文献   

15.
16.
藻酸双酯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炳汀 《临床荟萃》1993,8(3):114-11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梗之间的中间综合征,其病理机制与冠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有关。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凝药,我们采用藻酸双酯钠与常规治疗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疗效的比较,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选取我院内科近两年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例40份,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并具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疼痛特点,其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的疗效,检查心电图并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心绞痛发作的平均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为68.5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相似文献   

18.
巴曲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 6 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6 9例UAP均为我院 2 0 0 2年 2~ 9月住院患者 ,全部病例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 37例 ,男性 2 5例 ,女性 12例 ,平均年龄6 0 4岁 ;对照组 32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6 1 2岁。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意义。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包括休息、口服硝酸酯制剂、钙离子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肠溶阿期匹林或静脉应用消心痛等 ;治疗组是在常…  相似文献   

19.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病理过程,如冠状动脉的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附、血小板颗粒成份的释放、血小板微血栓及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引人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又都与肝素密切相关。 1 肝素与血管内皮组织 完整的血管肉皮组织是血小板和血管内皮下结构接触的屏障,故具有防止血栓形成能力。肝素与体  相似文献   

20.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2004年4月—2005年4月本院住院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文献〔1〕标准。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2岁,平均58.46岁;病程0.2~1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