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促排卵方案(克罗米芬、来曲唑+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抽取生殖中心治疗的236例行宫腔内人工授精(1698周期)患者(2010年11月~2014年10月)作为实验的目标对象,对236例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比较自然周期(NC)人工授精及克罗米芬(CC)、来曲唑+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LE+ HMG)不同促排卵方案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结局.结果 CC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NC组及LE+ HMG组,P<0.05;CC组、LE+ HMG组的>16 mm优势卵泡数、排卵数以及优势卵泡直径均高于NC组,P<0.05;促排卵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NC组,P<0.05;促排卵周期组与NC组的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无显著区别,P>0.05;LE+HMG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CC组和NC组,P<0.05;NC组及CC组、LE+HMG组之间的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均无明显差别,P >0.05.结论 促排卵治疗可有效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相比于CC方案,LE+HMG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且自然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控制性超促排卵、性早熟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促排卵周期应用小剂量GNRH-a类药物能诱导排卵,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高危期应用GN-Rh-a类药物诱导排卵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但黄体功能不足发生率增加。我国育龄期妇女不孕症发生率约为10%,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约占25%[1]。我院不孕门诊将小剂量GNRH-a用于促排卵治疗卵泡成熟时诱导排卵,现将彩超追踪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夫精IUI助孕的269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月经周期规律及有规律排卵者纳入自然周期组;将月经周期不规律、排卵障碍及卵泡发育异常者纳入促排卵周期组,按照促排卵方案不同,再将患者分入克罗米酚(CC)+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HCG)组、来曲唑(LE)+HCG组、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5个亚组。比较不同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患者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周期组各亚组的妊娠率、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结果年龄≤30岁、31~35岁、36~39岁、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8.6%(48/258)、15.5%(24/155)、14.5%(8/55)、6.7%(1/15),年龄40岁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年限≤2年、3~5年、6年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7.2%(25/145)、18.4%(38/206)、13.6%(18/132),不同不孕年限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的妊娠率分别为21.7%(43/198)、13.3%(38/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UI周期数1~2个、3~4个、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分别为15.4%(30/195)、20.4%(46/226)、8.1%(5/62),IUI周期数5个及以上者的妊娠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促排卵周期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0.2%(5/49)、17.5%(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CC+HCG组、LE+HCG组、CC+HMG+HCG组、LE+HMG+HCG组、HMG+HCG组中,HMG+HCG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HMG+HCG组卵泡数最多,自然周期组卵泡数最少,CC+HCG组子宫内膜最薄,HMG+HCG组子宫内膜最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年龄、不孕类型、IUI周期数、是否促排卵是IUI妊娠率的影响因素,HMG+HCG促排卵方案有利于提高IUI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来曲唑和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促排卵效果比较。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2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观察组采用来曲唑,比较两组患者的卵泡大小及个数、内膜厚度、排卵率、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宫外孕率。结果观察组成熟卵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成熟卵泡大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在卵泡成熟所需天数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排卵率、多胎率、流产率、宫外孕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来曲唑对PCOS患者的促排卵效果更佳,能有效促进卵泡成熟和排出,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枸橼酸氯米芬(CC)和来曲唑(LE)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中促排卵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市沃德医疗中心就诊的PCOS不孕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120)和对照组(n=11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月经第3天开始应用LE 5 mg和CC 100 mg促排卵,应用5 d后停药,并在至少一个卵泡直径达20 mm时注射10 000 IU的h CG。比较两组患者直径≥14 mm卵泡(优势卵泡)数、直径≥18 mm卵泡数及注射h CG时子宫内膜厚度、促排卵后内分泌指标、周期妊娠率等。结果研究共纳入235例PCOS患者,给予LE促排卵(研究组)的120例中,39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32.5%,给予CC促排卵(对照组)的115例中,15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h CG时,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9.4±0.2)mm,高于观察组的(8.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后,对照组组患者的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而FSH水平和AMH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应用LE对PCOS不孕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对子宫内膜影响小,周期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20例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采用促排卵周期治疗,取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注射,并指导同房,行黄体支持,回顾临床资料。结果:与疗前比较,疗后FSH指标、P指标、LH指标、PRL指标、E2指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卵巢体积、优势卵泡个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的20例患者中,成功妊娠率为45%。结论:采用HMG联合HCG诱导排卵,对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治疗,可提高妊娠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前,促排卵药物广泛地应用于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以及其他原因不孕的各种助孕技术中。其中,各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a)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方案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克罗米芬(CC)/HMG周期及单独HMG周期为对照组,初步探讨GnRH-a超短周期联合HMG方案对卵泡及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1 对照与方法  1995年2月~1996年5月不孕妇34例,其中原发性不孕26例,继发性不孕8例。年龄25~43岁,不孕年限2~13年。身体健康,无明显妇科疾患。不孕原因为无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对促排卵效果的影响。方法排卵障碍患者70例,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40例(PCOS组),非PCOS者30例(非PCOS组),尿促性素(hMG)促排卵。月经周期2~3d(基础日)及注射绒促性素(hCG)日抽取空腹静脉血测AMH、雌激素(E)及雄激素(T)水平,分析血清AMH水平与促排卵效果的关系。20例健康妇女做正常对照。结果PCOS组血清基础AMH为(48.2±18.3)pmol/L,明显高于非PCOS组及对照组(P<0.01),后两组间的基础A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PCOS组基础AMH水平低者,促排卵药用量大,获得的成熟卵泡少;而PCOS组基础AMH水平低者促排卵药用量小,获得的成熟卵泡多。结论血清基础AMH水平对不同排卵障碍患者的影响是不同的,PCOS患者血清基础AMH水平低,促排卵效果好,而非PCOS患者血清基础AMH水平低,预示促排卵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达因-35与来曲唑序贯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无排卵性不孕患者达因-35预处理后来曲唑诱发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0月—2009年4月我院就诊的PCOS患者,测定基础女性激素,达因-35周期治疗3月,来曲唑组(LE组)20例,月经第3~7天口服来曲唑2.5mg/d,连用5 d,克罗米酚组(CC组)32例,月经第3~7天口服克罗米酚50 mg/d,连用5 d。记录两组患者HCG注射日子宫内膜情况、≥16 mm卵泡数,比较排卵率、妊娠率以及OHSS发生率。结果52例患者应用达因-35后,LH、T及LH/FSH明显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HCG日LE组三线型内膜患者多于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HCG日LE组≥16 mm卵泡数高于CC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排卵率与CC组相当,妊娠率高于C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无OHSS发生,与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予达因-35预处理后,LE促排卵效果与妊娠率和CC相似,但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女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无创性诊断及药物疗效的观察,近年来我们利用B型超声对28例不孕症妇女进行了64个排卵周期-药物诱导排卵周期36个和自然排卵周期28个卵泡生长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及其治疗后改变进行了动态监测,分析其与受孕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选择月经周期规律(2~35d),丈夫精液正常的不孕症妇女28例.其中原发不孕25例,继发不孕3例,年龄26~38岁,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通过超声显像进行受孕周期或连续几个周期的围排卵期卵泡及子宫内膜监测,共监测64个周期,根据是否给予促排卵药分为M组。A组14例,为自然排卵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来曲唑与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不孕症患者并随机分为来曲唑组(LE组)和克罗米芬组(CC组),每组各6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1次/d、1片/次,盐酸二甲双胍片2次/d、1片/次,治疗3~6周调整患者的内分泌相关指标至正常后停药。LE组从月经或黄体酮撤退性出血的第5天开始,口服来曲唑片1片/d、5 d,CC组服用克罗米芬1次/d、1粒/次。B超监测子宫内膜和卵泡发育情况,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 000~10 000 U诱发排卵。比较两组患者HCG注射日卵泡发育、子宫内膜等相关指标及性激素水平、排卵效果、妊娠结局。结果 LE组成熟卵泡个数及平均直径、螺旋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低于CC组,而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Insler评分和宫腔容积均高于C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组的雌二醇水平低于CC组,而黄体生成素峰时间大于C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组患者排卵率、多胎妊娠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发生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C组,而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高于C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应用LE妊娠率较高,且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应用CC者。  相似文献   

12.
卵泡囊肿形成的B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孕症是临床妇产科常见病之一。利用绒毛促性腺激素 (hCG)或绝经后促性腺激素 (hMG)促进卵泡的发育及诱导排卵治疗不孕症[1] ,已被临床所公认。我们通过对 30例卵泡囊肿形成的患者与 30例正常排卵者相对照 ,进行定期B超监测 ,观察两组卵泡生长速度的差别 ,根据卵泡生长速度的快慢 ,预测形成卵泡囊肿之可能 ,指导临床应用hCG或hMG诱导排卵选择用药之最佳时机。1 材料与方法  30例卵泡囊肿患者 ,年龄 2 4~ 43岁 ,平均 2 9.5岁。月经周期 2 4~ 5 2天 (包括自然周期及药物诱导周期各 15例 ) ,平均 33.5天。对照组年龄 2 1~ …  相似文献   

13.
刘娟  温春燕  张唯一 《武警医学》2016,27(3):237-239
 目的 观察促排卵期间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50例因排卵功能低下不孕女性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治疗,研究组在克罗米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结果 排卵前1 d,研究组的TXA2水平(51.48±12.25)ng/L与TXA2/PGI2比值(0.59±0.2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90.60±16.29) ng/L, 1.24±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卵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0.92±0.16)cm,(1.02±0.19)c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18)cm, (0.80±0.16)c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排卵前1 d的子宫动脉血流RI(0.81±0.05)明显更低 (P<0.05);排卵后10 d,两组RI值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排卵后10 d的子宫内膜面积、间质面积、腺腔周长及腺/间比值、子宫内膜ER和P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促排卵期间,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增加子宫血流供应,能有效促进子宫内膜发育、增厚,利于妊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启宫丸配合小卵泡穿刺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内分泌及胰岛素抵抗指标、基础窦卵泡计数的影响。方法:将7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及对照组,2组都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后,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治疗,中药组同时口服启宫丸,连用2个周期,比较治疗前后早卵泡期患者的基础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素(LH)、睾酮(T)、胰岛素(FINS)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等指标及卵巢基础窦卵泡计数的变化。结果:共进行了140个周期的穿刺治疗,治疗后2组患者T、LH、FINS水平及LH/FSH比值均明显降低,SHBG水平明显升高(P<0.05),基础窦卵泡计数有显著性减少(P<0.05),治疗后中药组血FINS、SHBG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COS患者应用启宫丸配合超声引导下小卵泡穿刺技术可改善其内分泌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状态,减少基础窦卵泡计数,恢复排卵功能而妊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不孕症妇女50例,所有患者均参与促排卵治疗,于注射HCG日应用三维阴道超声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进行检查,采集数据包括:子宫内膜容积、内膜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和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等参数。结果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包括年龄、HCG日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VI及FI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容积及VFI均大于非妊娠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测妊娠结局的效能方面,子宫内膜容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6,截断值为4.86;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和87.5%。内膜V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8,截断值为4.5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和50.0%。结论结果表明三维能量多普勒技术对评价排卵障碍患者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健康女性子宫、卵巢的形态和结构周期性变化规律.方法 15名身体健康、月经周期规则的育龄女性志愿者,于经期、经末、排卵前、排卵后和经前期共5个期分别进行盆腔MR扫描.观察和测量子宫形态和大小,内膜、联合带、外肌层厚度,双侧卵巢大小、形态和结构,卵泡数目、最大卵泡直径.结果 在T2WI像上,子宫内膜表现为均匀高信号,联合带为均匀低信号,外肌层为编织状纹理的略高信号.子宫高径、内膜和外肌层厚度经前大于其他各期,联合带厚度各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WI像上,卵巢可见明显的分区结构,皮质表现为与子宫肌相似的等信号,髓质信号略高于皮质.在皮髓质间,可见大小不等、环样排列、信号非常高的囊性卵泡,最大径0.37~3.10 cm,平均1.16 cm,排卵后卵泡最大,平均为1.56 cm.经前期卵巢髓质最厚.盆腔积液很常见,排卵后出现率最高.结论 MRI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和卵巢的细微解剖结构,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 syndrome, PCOS)不孕症对患者治疗效果、激素以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90例多PCOS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来曲唑诱导排卵,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的厚度、优势卵泡数、妊娠率、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IR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优势卵泡分别发育至10-12 mm、14-16 mm以及18-20 mm时,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排卵率以及妊娠率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IR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孕酮(P)、雌二醇(E2)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后不同取卵时间对辅助生殖技术(ART)周期中卵子及胚胎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术(IVF/ICSI-ET)长长方案治疗的1 500个取卵周期。按注射hCG后取卵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注射hCG后35.0~35.5 h),B组(注射hCG后35.6~36.0 h)和C组(注射hCG后36.1~36.5 h),比较三组的基本情况、促排卵情况、获卵率、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结果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年限、基础激素水平等一般情况比较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促性腺激素(Gn)的使用、hCG日激素水平及hCG日内膜厚度等促排卵情况比较三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获卵率(80.3%、80.4%、81.4%)、2PN胚胎卵裂率(98.3%、98.2%、98.5%)、优质胚胎率(72.2%、72.4%、70.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卵率和正常受精率分别为85.1%、87.4%、87.7%和75.8%、77.3%、80.8%,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5.0~36.5 h的时间范围内,延迟注射hCG后取卵的时间能够改善卵子成熟率及正常受精率,但对获卵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垂体前叶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作用于靶器官—卵巢,调节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排卵。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受前馈及反馈机制的调控,这一过程涉及到中枢神经、垂体及性腺三个层次的内分泌。外部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食物等)和内在因素(如体代谢、体重、脂肪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来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性腺分泌的类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子宫内膜修整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理,试图为子宫内膜修整术合理运用于临床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3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进行自身对照研究:①在自然周期的LH+7日行子宫内膜微活检术;②子宫内膜修整术:A组和B组分别在超促排卵周期的D5天和D10天行子宫内膜修整术,C组做为对照组不行子宫内膜修整术;③各组在超排卵周期的HCG+5天行子宫内膜微活检术;④所获得的全部标本送至专业的基因公司做基因芯片检测,并协助分析实验数据。结果①各组在自然周期着床期基因表达谱无明显差异性表达;②子宫内膜修整术A组和B组的自然周期与超排卵周期着床期基因表达谱无差异性表达,C组自然周期与超排卵周期着床期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③未行子宫内膜修整术C组与D5天和D10天行子宫内膜修整术后超排卵周期HCG+5天的基因表达谱有差异性。结论子宫内膜修整术可能通过改变某些基因的表达如整合素α6(integrin)基因,纠正高剂量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负面影响,使发育较自然周期提前的子宫内膜形态学表达延迟,使胚胎与子宫内膜发育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