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早期自然妊娠丢失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5月—2007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获得妊娠的患者547例,根据其妊娠12周时情况分为妊娠丢失组和妊娠持续组,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中女方的一般情况、不孕病因;男方的精液检查情况、精子来源和助孕过程。结果:本中心新鲜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ET周期的早期妊娠丢失率为26.87%,临床流产率为16.45%。547例患者中女方年龄≥37岁患者的早期妊娠丢失率为46.7%,显著高于≤30岁的患者(27.2%)及30~37岁的患者(21.7%,均P<0.05);单孕囊组妊娠丢失率为35.0%,显著高于多孕囊组的1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辅助生殖治疗后早期妊娠丢失相关风险因素依次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障碍(OR=7.025,95%CI为2.426~20.341)、女方年龄(OR=1.080,95%CI为1.006~1.160)、孕囊数(OR=0.042,95%CI为0.022~0.08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OR=0.904,95%CI为0.808~1.012)。结论:新鲜IVF/ICSI-ET周期的早期妊娠丢失率与自然妊娠流产率相似,早期妊娠丢失与PCOS患者的排卵障碍、女方年龄、着床孕囊数相关,高危患者在进行辅助生殖治疗前应积极治疗,尽早采取安胎措施减少妊娠丢失。  相似文献   

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异位妊娠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随着助孕技术的应用 ,在IVF ET中胚胎虽被直接置入宫腔内 ,却无法完全避免并发异位妊娠甚至宫内外同时妊娠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后异位妊娠 (EP)发生率有增加趋势[1 ] ,其发生、诊治有一定的特殊性 ,现对IVF ET后EP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0月在我院施行IVF ET后妊娠 176例 ,其中发生异位妊娠 12例 ,发生率为 6 .8% ,其中宫内外同时妊娠 1例。患者年龄 2 6~ 37岁 ,均为未产妇 ,不孕 2~ 6年。原发不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Yan X  Shi YH  Sheng Y  Tang R  Xu LH  Li Y  Chen Z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2):923-927
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的妊娠结局,及不同表型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ET治疗的PCOS患者631例(PCOS组),按照年龄与孕前体质指数( BMI)配对选择输卵管性不孕患者142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IVF-ET治疗后的流产率和单胎妊娠结局.结果 PCOS组和对照组患者IVF-ET后流产率分别为22.7%(143/631)和18.69%(266/14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和对照组孕单胎例数分别为339例和794例,两组单胎妊娠结局为:PCOS组和对照组早产率分别为11.2%(38/339)和6.4%( 51/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分别为1.5%(5/339)和0.6% (5/79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分别为4.7%( 16/339)和3.0%( 24/794)、妊娠天数分别为(272±13)d和(273±10)d、新生儿畸形率分别为0.6%(2/339)和0.8% (6/794)、足月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均为(3.5±0.5) kg,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中规律排卵患者流产率及单胎早产率分别为18.6%(19/102)和8.2%(4/49),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稀发排卵患者流产率及单胎早产率分别为23.4%( 124/529)和11.7% (34/2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患者行IVF-ET治疗后流产率、早产率增加,但PCOS患者中规律排卵型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未升高.  相似文献   

5.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妊娠妇女的产科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妊娠妇女的产科结局。方法:对我院分娩的20例IVF-ET术后妊娠妇女的产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8210例同期住院分娩的非IVF-ET术后妊娠妇女比较。结果:IVF-ET者发生早产45%(9/20)、多胎50%(10/20)、妊高征55%(11/20)、前置胎盘30%(6/20);剖宫产率85%(17/20),明显高于非IVF-ET者。提示:IVF-ET术后妊娠妇女早产、多胎、妊高征、前置胎盘的发病率高,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和胞质内精子注射 (ICSI)后早期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测定IVF和ICSI胚胎移植 (ET) 2周后尿妊娠试验阳性 110例的当日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值 ,于ET后 5周行B型超声检查 ,并对早期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妊娠 110例中 30例流产 ,除外 3例系减胎失败所致 ,流产率为2 5.2 % (2 7 10 7) ,其中IVF57例 ,流产 18例 ,除外 2例系减胎失败引起 ,流产率占 2 9.1%(16 55) ;ICSI53例 ,流产 12例 ,其中 1例因减胎流产 ,流产率占 2 1.2 % (11 52 ) ,两组流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妊娠组与流产组的年龄和不孕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妊娠组血hCG值显著高于流产组者 (P <0 .0 1)。结论 :IVF—ET和ICSI后妊娠的早期流产率无明显区别 ,患者的不孕年龄和时间以及血hCG值与早期妊娠的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移植胚胎在子宫腔中的深度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在腹部B超引导下测量92例胚胎移植患者的移植胚胎与宫底之间的距离,并取其距离平均数0.75 cm进行分组。组1(44例)的移植胚胎距离宫底>0.75 cm,组2(48例)的移植胚胎距离宫底≤0.75 cm。分析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组1、组2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2±3)和(31±4)岁,获卵数分别为(14±7)和(14±6)个,移植胚胎数分别为(2.3±0.6)和(2.2±0.5)个,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2的移植胚胎距宫底的距离平均为(0.50±0.21)cm,明显小于组1的(1.02±0.2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2的临床妊娠率为58.3%(28/48),显著高于组1的36.4%(16/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的胚胎植入率(33.0%)也高于组1(22.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移植的深度对临床妊娠率有显著影响,移植胚胎的位置在子宫底处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后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01年7月—2009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治疗的高龄妇女(≥35岁)的753个取卵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妇女年龄分为4组:A组(35~36岁),B组(37~38岁),C组(39~40岁),D组(≥41岁),分析不同组的IVF-ET结局。结果:724个移植周期(另外29个周期无胚胎移植),97个周期获活产,活产率为13.4%。随年龄增长,获卵数明显减少,各组分别为(9.8±6.0),(8.6±5.4),(6.7±4.3),(5.3±4.4)个;胚胎种植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7.9%,12.8%,10.0%和4.3%;活产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7%,13.3%,12.4%和2.3%。各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1,0.001和0.006)。年龄≥43岁的45例患者中无一例获得活产。结论:随年龄增长,高龄妇女接受IVF-ET治疗后的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明显下降,40岁以后下降更为明显。IVF治疗是否应设定年龄上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多次助孕周期妊娠结局的变化趋势,探讨影响重复周期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2008年1月—2009年10月行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治疗的患者1314例(1746周期),其中助孕周期次数≥3的患者128例(191周期)。分析妊娠结局与助孕周期次数的关系,比较第3周期未妊娠者(A组,68例)与妊娠者(B组,37例)既往未妊娠周期中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在第1~4周期间呈现递减趋势(P〈0.001),第1周期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第2周期,活产率显著高于第2~4周期,但第2周期及其后周期间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第1/2周期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年龄、不孕类型和优质胚胎个数,其OR值分别为0.757/0.865、12.00/3.376和1.711/1.436。结论:IVF-ET第1周期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高,其后周期临床妊娠率、活产率与周期次数无明显关系。在第1、2周期未妊娠的患者中,年龄越小、优质胚胎数越多和继发不孕者在第3周期中获得妊娠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先进的辅助生育技术的应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及衍牛技术的并发症-异位妊娠发生率比自然妊娠明显增高,也发现少见的宫内外同时妊娠(heterotopic pregnancy,H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影响临床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对1992年至1995年11月因双侧输卵管梗阻而行IVFET的559个周期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计算机SPSPCV30系统,进行单因素变异方差分析。结果59个周期总临床妊娠率为216%。结核性输卵管梗阻占284%,继发不孕中349%有人工流产史。环境改变、阻塞原因不同及过去子宫内妊娠,不影响IVFET成功率。当移植胚胎数增加到5个时,临床妊娠率最高,为325%。累积胚胎评分或胚胎质量与临床妊娠率明显有关。结论移植胚胎数及其质量,是影响临床妊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应注意预防高序多胎妊娠发生,并对胚胎存活潜力及子宫接受力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产科结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术后妊娠的母儿围生期特点。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 ,选择行IVF ET术后妊娠并于 1993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分娩的妇女 2 5 5例 ,与同期分娩的自然受孕的妇女17175例对照 ,研究IVF ET术后妊娠的围生期情况。结果 IVF ET单胎妊娠的早产、前置胎盘、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产后出血、剖宫产率高于自然受孕组 ,P <0 0 5。IVF ET双胎妊娠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低于单胎妊娠 ,P <0 0 5 ;中度及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高征 )、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单胎妊娠 ,P <0 0 5。结论 IVF ET妊娠是高危妊娠 ,多胎妊娠率高是导致早产和低体重儿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 ,加强孕期保健 ,及时治疗并发症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妊娠妇女的产科结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后妊娠妇女的产科结局。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IVF-ET后妊娠妇女128例(观察组)与11372例自然妊娠妇女(对照组)的产科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早产发生率为20.3%(26/128),多胎发生率为20.3%(26/128),剖宫产率为88.3%(113/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拮抗剂方案中应用不同扳机药物对体外受精/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行IVF/IC-SI-ET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拮抗剂方案中扳机用药不同分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0.1 mg)+绒促性素(H...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黄体期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与妊娠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2个采用卵泡刺激素/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SH/hMG/hCG)促超排卵的IVF-ET周期(62例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测定其自然周期与促超排卵周期中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水平,观察其妊娠情况。结果促超排卵周期中黄体期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高于自然周期(P<0.05)。补充黄体酮者的P、P/E2值,明显高于未补充黄体酮者(P<0.05)。临床妊娠者的E2水平明显低于未妊娠者,而P/E2、PRL值明显高于未妊娠者(P<0.05),并且当P/E2值为300~400、PRL值为60~100μg/L时妊娠率最高。结论IVF-ET周期中黄体期血清性激素水平对妊娠有影响,其中E2、P协同发挥作用,PRL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胚胎着床。在IVF-ET中应适当补充黄体酮,调节性激素至最适水平,可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前输卵管积水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输卵管积水的处理方法对此后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 (IVF-ET)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2月至 2001年 4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73例有输卵管积水病史者行IVF-ET治疗的 79个周期的资料。根据在IVF-ET前对患者的输卵管积水的处理方式分A组 27个周期 (25例 ):未经手术治疗行IVF ET;B组 25个周期(23例):已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C组 27个周期 (25例 ):已行输卵管积水造口术。D组:以同期因其他输卵管因素行IVF-ET治疗的 913个周期 (875例 )的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B组获卵数最少,较C、D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组的胚胎植入率分别为 9 4%、11.5%、21.2%和 17.4%,A组与C、D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组的流产率分别为 50.0%、33.3%、25.0%和 15.3%,A组与D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输卵管积水对IVF-ET的胚胎植入构成不良影响,并增加流产的发生,在采用IVF-ET前对输卵管积水进行适当处理,有助于提高胚胎植入率,改善治疗效果。较之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造口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可能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