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多b值DWI表现及ADC值变化,明确多b值DWI在肝脏病变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穿刺病理和随访证实的164例肝脏病变患者(其中肝癌12例、肝转移瘤30例、肝血管瘤62例、肝囊肿60例),行常规MRI和多b值DWI扫描,并分析比较。结果:随b值增加,肝脏占位性病变DWI信号强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肝囊肿组下降程度最快;血管瘤组次之,肝脏恶性肿瘤组最慢。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standard)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肝囊肿、肝血管瘤、恶性肿瘤组。肝囊肿的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_(slow))、快速表观系数所占的比例(ADC_(fast))均大于肝血管瘤(均P0.05)。肝囊肿的ADCslow值明显大于肝恶性肿瘤(P0.05);肝囊肿与恶性肿瘤ADCfast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ADC_(slow)值大于肝恶性肿瘤(P0.05);肝血管瘤与肝恶性肿瘤ADC_(fast)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占位性病变信号强度拟合曲线的分析对良性含水量较多的病灶、部分良性实性病灶诊断较准确,能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较有价值的信息。ADCslow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倪明立  王玉慧  汤艳萍  李永  王成伟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71-1374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DWI和LAVA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小肝癌30例、肝血管瘤15例、肝囊肿15例)的MRI图像。扫描序列为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2WI、T1WI)、LAVA多期增强序列及DWI检查(b值分别为0和800 s/mm^2)。比较小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是否有差异;对比分析LAVA多期增强序列(A组)、T1WI、T2WI和DWI(B组)及这2种方法联合应用(C组)在病变检出和定性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在病变检出方面:A组检出67个病灶,B组检出67个,C组检出67个,A组与C组比较,对病变的检出率无差异。在结节的定性诊断方面:在取得临床或病理证实的67个病灶中,A组诊断正确57个(85.1%),C组为65个(97%),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858,P〈0.05);肝囊肿、肝血管瘤、小肝细胞癌的ADC值分别为(3.341±0.299)×10-3mm^2/s、(2.154±0.308)×10-3mm^2/s、(1.132±0.241)×10-3mm^2/s。结论:DWI结合LAVA技术对肝脏小病灶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系列分析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5例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15例肝癌,18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行不同b值DWI (b=600 s/mm2,1000 s/mm2,2000 s/mm2),观察病灶DWI信号强度连续变化并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肝癌不同b值DWI均表现为高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无显著性改变(P>0.05);肝血管瘤DWI (b=600 s/mm2)表现为高信号,DWI (b=1000 s/mm2,2000 s/mm2)表现为高或等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降低(P<0.05);肝囊肿DWI (b=600)表现为高、等或低信号,DWI (b=1000 s/mm2,2000 s/mm2)表现为低信号,随b值增加,囊肿信号强度降低(P<0.05).随b值增加,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均逐渐降低(P<0.05).结论:不同b值DWI系列分析可能鉴别诊断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黄丽丹  赵英杰  李振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53-1255
目的:探讨双b值对比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肝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病例(肝癌44例.转移瘤4例,血管瘤40例,囊肿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分为良恶性两组(恶性组48例,A组;良性组60例,B组).均行b值为500和800 s/mm2的DWI扫描,测量肝脏病变的信号强度值,计算相对信号比R500、R800(R=病灶信号/背景信号),观察不同b值时病变的信号变化情况△R(△R=R800-R500).采用X2检验分析采用△R值诊断良恶性病变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R≥0.25有42例(PA组),△R〈0.25(PB组)有66例,其中PA中有4个为良性病变(均为血管瘤),PB中有10个为恶性病变(2个转移瘤,8个肝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86,P〉0.05).结论:双b值对比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作者前瞻性研究了13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转移瘤及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梯度回波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7个连续层面8个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各例均动态增强扫描成功。动态扫描显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肝细胞性肝癌呈速升速降型;胆管细胞癌呈渐升型;转移瘤呈环形强化,缓慢升高型;海绵状血管瘤呈速升平台型。结论平静呼吸下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肝脏动态扫描,可以显示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状态,而且不同病变具有不同的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及92例肝占位性病灶(肝囊肿16例,肝血管瘤29例,肝细胞癌19例,肝转移瘤16例,胆管细胞癌12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为(0.0011790±0.0000960)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分别为(0.0029894±0.0003620)、(0.0021921±0.0006004)、(0.0016763±0.0003620)、(0.0020450±0.01302446)、(0.0011615±0.0002702)mm^2/s。结论:分析DWI图像及测量ADE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可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7.
丁莺  饶圣祥  陈财忠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2013,28(9):934-938
目的:Gd+-EOB-DTPA是一种新型肝细胞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注药后约50%与常规Gd+-DTPA一样经肾脏排泄,另外约50%被具有正常功能的肝细胞所摄取并排泄入胆道。当采用肝胆特异期扫描并结合反映肝局灶性病灶血供特点的动态增强T1WI扫描时,能够显著提高肝小(≤2.0cm)和微小(≤1.0cm)局灶性占位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符合率,本文就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梁亮  陈财忠  饶圣祥  金航  杨姗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2012,27(7):765-770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个、肝脏转移性肿瘤37个、肝血管瘤9个、退变结节1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细胞腺瘤1个、肝脏炎性病变3个及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1个。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2DGRE T1WI)、Gd-EOB-DTP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抑脂3DVIBE)及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抑脂2DGRE T1WI、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测量并分析Gd-EOB-DTPA增强前后肝脏和病灶信号变化、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绝对值(|CNR|)变化情况,并观察病灶Gd-EOB-DTPA增强扫描表现和特征。结果:Gd-EOB-DT-PA增强后各期肝实质信号及病灶-肝脏|CNR|均显著增加(P<0.001)。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对比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信号-高信号,1个肝细胞肝癌呈相对高信号,其余肝囊肿、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退变结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和肝脏炎性假瘤等均呈相对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延迟肝实质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信心及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肝脏局灶性病变MR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11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肝囊肿。轴位常规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及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后,采用平静呼吸状态下梯度回波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7个连续层面8个时相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各例均动态增强扫描成功。动态扫描显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肝细胞性肝癌及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后活癌组织部分呈速升速降型;胆管细胞癌呈渐升型;转移瘤呈环形强化,缓慢升高型;海绵状血管瘤呈速升平台型;肝囊肿无强化。结论:K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肝脏局灶性病灶动态扫描,可以在平静呼吸下成像,显示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状态特征,有助于术前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8例肝肿瘤患者的MRI影像分析了图像质量、病灶显示清晰度及病变信号特征。全部病例均用1.0T超导磁共振机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及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摄取横轴位T_1及T_2加权像。36例患者接受了Gd-DTPA增强,其中12例进行了动态增强检查。结果:图像优良者89%,较差者占11%。MRI能显示的最小病灶为0.5~1.4cm。转移瘤均呈不同程度的长T_1、长T_2信号,信号不均匀,无包膜。肝细胞癌呈不均匀长T_2信号,T_1加权像上7例呈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其余呈轻度低信号。5例可清晰显示包膜,3例可见门静脉内瘤栓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呈均匀性长T_1低信号、长T_2显著高信号,轮廓清晰,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结论:MRI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对发现病变及定性、定量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以及表面扩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48 例共有58 个肝占位病灶患者进行了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58 个肝占位病灶中肝癌30 个,肝血管瘤16 个,肝囊肿12 个。应用不同梯度因子b 值的扩散图像拟合出ADC图,并获取ADC值。结果 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平均ADC 值分别为:(1-25±0-51)×10- 3 mm2/s、(1-75 ±0-60) ×10-3 mm2/s 和(3-15 ±0-43) ×10-3 mm2/s,三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作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和肝细胞癌在MR DWI上的表现特征.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间,有MR检查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和小肝癌患者资料,共有24例26个FNH病灶和36例39个小肝癌病灶.行b值=500 s/mm2DWI和常规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DWI的信号特点进行记录和分析,对病灶的ADC值,病灶对周围肝实质ADC值比进行测量.对两组病灶信号特点分布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病灶ADC值及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用ROC曲线评价ADC值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对两种病灶的鉴别价值.结果 多数(23/26)FNH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多数(25/39)HCC病灶表现为高信号,两者信号特点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NH病灶的平均ADC值、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分别为(1.76±0.62)×10-3mm2/s和1.06±0.18,均高于HCC的平均值(1.26±0.46)×10-3mm2/s(P=0.001)和0.79±0.12(P=0.000).ADC值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的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9±0.05和0.85±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特异度分别为69.23%和9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FNH在DWI上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病灶ADC值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高于HCC,应用ADC参数分析有助于FNH与HC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技术在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灶25例49个。其中肝细胞癌9例12灶,肝转移瘤6例18灶,肝囊肿7例16灶,肝血管瘤3例3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比较,利用3D-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观察病变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肝脏良、恶性肿瘤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组间、肝囊肿与肝血管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背景抑制的DWI经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病变周围组织信号被抑制,得到类PET图像,25例49个病灶,均清晰显示。结论: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应用DWI结合ADC值对于肝脏良、恶性占位病变有一定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 DWI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寻找较合适的诊断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9个病灶)和67例良性肿块患者(69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和DWI检查,分别测量乳腺癌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良性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各组ADC值的ROC曲线,寻找各组病变间ADC值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的ADC值为(0.925 ±0.268)×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80±0.44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P<0.01);良性肿块的ADC值为(1.350±0.383)×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90±0.35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1);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1).将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块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恶性和良性肿瘤所得ADC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94和0.847.ADC值鉴别恶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的最佳ADC值界值分别为1.185×10-3、1.505×10-3、1.015×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和85.5%、79.7%和63.5%、75.4%和87.0%.结论 MR DWI对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具有较好的价值,鉴别其与良性病变的ADC界值为1.015×10-3mm2/s.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灿丽  王家平  袁曙光  闫东  郭立   《放射学实践》2010,25(5):519-521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拟行临床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临床治疗前2-3 d行MRI平扫、增强及灌注成像,然后将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灌注值、重建灌注图。结果:原发性肝癌为高动脉灌注、低门脉灌注;将原发性肝癌病灶中心与边缘相比,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中心的HAP、HPI高于边缘,PVP低于边缘;病灶中心与边缘的全肝灌注量(T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模糊瘤灶的PVP高于边缘清晰瘤灶,边缘模糊瘤灶有更多门脉参与供血。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除能提供解剖图像外,还能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伟  王琨  周令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46-1849
目的:初步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WIBS)技术对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的46个肝占位性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细胞癌10例13灶,肝转移瘤7例14灶,肝血管瘤4例7灶,肝囊肿7例12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比较,通过背景抑制的WDI经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制作局部类PET图像,观察病灶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以1.6×10-3 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局部类PET图像,28例46个肝占位性病灶均显示清晰。结论:背景抑制弥散成像并测量病灶的ADC值对肝占位性病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疾病,其中良性病变22个,恶性病变18个;均行DWI检查,测定病灶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应用SPSS 16.0软件比较其平均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作ROC曲线,求其最佳诊断阈值。结果: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55±0.35)×10-3和1.00±0.18)×10-3 mm2/s,其rADC值分别为(0.82±0.19)和(0.52±0.08)。良恶性病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以ADC值及rADC值为诊断标准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其中ADC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7±0.04),rADC值的AUC为(0.965±0.03),诊断阈值分别为1.17×10-3 mm2/s、0.66,相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9%、88.9%)和(95.5%、94.4%),rADC值的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ADC值。结论: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rADC值有更好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在肝包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122个肝脏占位性病灶(22例肝囊肿40个病灶,23例肝癌32个病灶,29例肝细粒棘球蚴病35个病灶,15例肝泡状棘球蚴病15个病灶)的DWI图及ADC图,并测量病灶的ADC值,比较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肝囊肿、肝癌、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病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1.63±0.08)×10-3(、3.50±0.35)×10-3和(2.22±0.23)×10-3mm2/s,各病变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ADC图上肝细粒棘球蚴病的囊液呈高信号,包膜呈低信号;而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液化坏死区表现不一,部分病灶的液化坏死区呈明显低信号。结论:DWI和ADC图分析及ADC值测量可为不典型肝包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尤其是病灶ADC值的测量对单囊性细粒棘球蚴病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