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鱣鱼血《病方》130行:“白?,取丹沙与鱣鱼血,若以鸡血,皆可……”。341行:“治痂,冶亭?、莁夷,熬叔□□皆等,以牡□膏、鱣血饍。[先]以酒洒,燔朴炙之,乃傅。” 鱣的同名异物有三。即鲤鱼、鱑鱼、(鱼单)(?)的别名皆称鱣。 1.鱣释为鲤《说文》:“鱣,鲤也。”段玉裁注云:“郑曰:‘大鲤也’,盖鲤与鱣,同类而别异。……凡鲤曰鲤,大鲤曰鱣”《尔雅》:“鲤,鱣。”舍人注云:“鲤,一名鱣。”(诗卫风·硕人》:“鱣鲔发发。”毛传云:“鱣,鲤也。” 2.鱣释为鱑鱼《山海经·东山经》:“碧阳之水,其中多鱣鲔。”郭璞注:“鲔即鱣也,似鱣而  相似文献   

2.
丹《病方》318行:“般(瘢)者,以水银二,男子恶四,丹一,并和……傅之。”454行:“(?),治以丹……”。《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段玉裁注云:“巴郡、南越,皆出丹沙。”《蜀都赋》:‘丹沙赩炽,出其坂,谓巴也。’《吴都赋》:‘赪丹明玑,谓越也’。”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注云:“丹,丹砂”。按丹,《病方》有时亦称丹沙。如《病方》130行:“白毋奏(腠),取丹沙与(?)鱼血,若以鸡血,皆可。”《本草经》谓丹沙能化为汞。汞的古字为澒。  相似文献   

3.
经药经方,精准用药,精准处方。《神农本草经》所言草蒿,即现今之青蒿Arlemisia apiceae Hance.、黄花蒿Arlemisia anaual L.全草为化学药"青蒿素"的提取原料,不能作中医用药之青蒿。《中国药典》2015年版删除青蒿,只收载黄花蒿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4.
1.(前巾)(葥)根《病方》109行:“疣,以杀本若道旁(前巾)帮(葥)根二七,投泽若渊下。”《病方》中葥根有三种解释。一释为地肤子,二释为山莓,三释为车前草。(1)葥释为地肤子《尔雅》:“葥,王(艹慧)。”郭璞注云:“王帚也,似黎,其树可以为扫蔧,江东呼之曰落帚。”《说文解字系传通释》:“葥,王蔧也。锴曰:今落帚草也。”《本草纲目》卷十六地肤条,其释名项目有《尔雅》“王蔧”、郭璞“王帚”,作为地肤子别名。这就意味着“葥”是地肤子。  相似文献   

5.
一、释通草质疑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卷二,64页,1955年商务版)“通草”条注引“《中山经》云:‘升山,其草多寇脱’。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孙氏引《山海经》“寇脱”释《本草  相似文献   

6.
<正> 青蒿与黄花蒿均见于《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卷15;邪蒿则见于菜部卷26。其中黄花蒿条下标记了“纲目”字样,意即系李时珍发现的“新药”或“新种”。近400年来,本草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未提出异议,并将青蒿的拉丁学名定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而将黄花蒿定为Artemisia annua L.。至于邪蒿则先是定为伞形科植物Seseli libanotis-Kock,后又改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即与青蒿相同,构成这三蒿的纷乱关系。其根源之一在于李时珍  相似文献   

7.
青蒿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的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千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iemisia annua,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本草纲目》新增的黄花蒿属于Ariemisia annua,晚出异名,赵燏黄等本草学家的见解是正确的,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8.
刘伟  侯丽 《北京中医》2012,(7):552-555
正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等。《神农本草经》云:"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本草纲目》":治疟疾寒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及蒿甲醚、蒿乙醚等是青蒿的主要成分,这些主要成分是一类含  相似文献   

9.
“堇”简考     
《尔雅·释草》:“芨,堇草”。郭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诗经·大雅》:“堇,荼如饴”。朱注:“堇,乌头也”。此说流传甚广,现代中医药著作也多采用此说。本文拟对此说试作查考、商榷。一、古籍中有可食之堇堇,徐锴认为即苦堇。苦堇,《本草纲目》以为石龙芮别名。今人《诗草木今释》说同。  相似文献   

10.
角蒿一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口病第三载:“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治“口中疮久不差,入胸中并生疮,三年已上,不差者方。角蒿灰傅之,一宿知,二宿差,有汁吐之,不得咽也”。孙氏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卷三,本草中也载:“角蒿: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湿(?)诸恶疮有虫者。”然角蒿究为何物,人多不知。清·张路玉《本经逢源》云:“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据此,可见山茵陈即是角  相似文献   

11.
《武威汉代医简》大黄角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第50—51号简有方云:“治金疮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庶虫)虫三分(亡虫)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以方寸匕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即从大便出”。文中“大黄?”一药,原书注释云;“简文中‘大黄?’,有二解:一谓‘?’为肉之古体,应是‘大黄?’;一谓‘?’为丹字,简86丹沙之丹亦作自,与此同,应释‘大黄丹’。按: ‘大黄肉’、‘大黄丹’均不见《神农本草经》,应作何解,尚待进一步研究”。今按:一作“大黄肉”解。肉,《尔雅释器》:“肉日脱之”,注云:“剥其皮也”。又俗称凡果实  相似文献   

12.
尚志钧 《中药材》1993,16(10):39-41
大苦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的注释。《诗·庸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毛传》云:“苓,大苦。”《说文》:“苦,大苦,苓也。”《说文》:“?,大苦。”《尔雅·释草》:“?,大苦。”古书所云“大苦”是什么植物呢? 三国魏:孙炎注《尔雅》“?,大苦”云:“《本草》云?,今甘草是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其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似地黄”。晋郭璞《尔雅》注同。  相似文献   

13.
<正>题记:白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白蒿既是食材,又是药材。白蒿嫩茎叶可供食用。其茎叶入药称茵陈,也称茵陈蒿。明·《本草蒙筌》:"茵陈蒿。随处俱产,太山者良。叶细青蒿虽同,叶背白色却异,秋后落叶,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孟诜:春初,此蒿(白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  相似文献   

14.
青蒿鳖甲汤载于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全方由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五味药物组成,主治温病后期余邪深伏阴分,证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吴氏自释该方的药物配伍时说:“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本方证  相似文献   

15.
阿是穴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是穴作为一类腧穴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文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有人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成,据明代朱棣等撰《普济方》作‘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辞海》注:“阿,吴方言中作语助  相似文献   

16.
青蒿花,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青蒿的花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人肝、肾经,有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眼目干涩,手足心热等。《圣济总录》载有“青金散”,言“青蒿花,三月三日采,阴干。上药一味,捣罗为散。每服9g,空腹用井花水调下。久服长生,明目。主治五脏积热,眼干涩难开”。  相似文献   

17.
<正> 青蒿为菊科艾属植物。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其味苦,微辛,性寒,入肝、胆、脾胃、三焦经。功效运用上,唐、宋以前医家大多拘泥《神农本草经》之说,“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是“治疟疾寒热”之要药。到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以叶天士为代表提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用辛凉宣透,清泄邪热的法则治疗温热病,使青蒿的运用范围更有所发挥。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青蒿鳖甲汤。治疗温病后期,邪热  相似文献   

18.
《金避·妊娠病》篇曰:“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其胎愈胀”一句,尤在泾《金匮心典》说:“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后来许多注本皆从此说,但避“愈”字而不释。现代有注本认为是“胎位不断膨胀”,“自觉胎愈胀大”等。唯何任教授独具见解,认为是“胎气”胀(见《金匮要略新解》1981年第一版)。笔者赞同“胎气”之说,并认为“愈”是“郁”的借字,试述管见如下: 《尔雅》:“郁,气也。”郝懿行《义疏》说:“郁本香草,以为郁鬯,其气芬芳,敝以气言之。《一切经音义》二引李巡曰:‘郁,盛气也’,……《韩诗》云:‘郁隆炯  相似文献   

19.
奇蒿(Artemisia ano.la S.Moors)系菊科(ComPositae)艾属植物,又名刘寄奴、金寄奴、六月霜、野马兰头、九牛草、苦速婆/苦婆菜、六月雪、大叶蒿、铁杆茵陈等,全草入药,始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制论》,以后历代主要本草如《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等均有收载。奇蒿具有敛疮消肿、破瘀通经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烫火伤等,是古代战争中常备的外伤治疗药物。《本草蒙筌》记载其能“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痛”。现从生药学研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如下。 1 生药学研究 经考证奇蒿为刘寄奴正品[1]。《本草求真》谓:“刘寄奴药味苦微温。多能破血通经,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汤火伤毒”。唐代《新修本草》描述为:“茎似艾篙,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纫,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楼氏等[2]对奇蒿及其它混淆品种鉴别后描述:奇蒿茎呈圆柱形,棕色,有纵肋密被白色毛茸;叶互生,下部叶脱落,中部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花为头状花序,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黄白色;瘦果长圆形,有棱。以上结果均与古本草记载一致。奇蒿与其变种(密毛奇蒿)区...  相似文献   

20.
奇蒿(Artemisia ano.la S.Moors)系菊科(ComPositae)艾属植物,又名刘寄奴、金寄奴、六月霜、野马兰头、九牛草、苦速婆/苦婆菜、六月雪、大叶蒿、铁杆茵陈等,全草入药,始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制论》,以后历代主要本草如《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和《中华本草》等均有收载。奇蒿具有敛疮消肿、破瘀通经的功效,主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烫火伤等,是古代战争中常备的外伤治疗药物。《本草蒙筌》记载其能“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痛”。现从生药学研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如下。 1 生药学研究 经考证奇蒿为刘寄奴正品[1]。《本草求真》谓:“刘寄奴药味苦微温。多能破血通经,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汤火伤毒”。唐代《新修本草》描述为:“茎似艾篙,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纫,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楼氏等[2]对奇蒿及其它混淆品种鉴别后描述:奇蒿茎呈圆柱形,棕色,有纵肋密被白色毛茸;叶互生,下部叶脱落,中部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锐锯齿;花为头状花序,密集成穗状圆锥花丛,黄白色;瘦果长圆形,有棱。以上结果均与古本草记载一致。奇蒿与其变种(密毛奇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