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在急性发作时由于尿酸盐沉积于肾间质导致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严重时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1],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目前西医学中虽有诸多治疗高尿酸血症及高尿酸性肾病药物,但由于其各种毒副作用而使临床医生深感顾虑[2].中医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方面积累了...  相似文献   

2.
<正>痛风肾是由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常因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而对肾脏造成损害。该病是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和肾小管腔而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初期一般病情较轻缓,晚期可因肾小管萎缩及肾小球硬化而导致肾功能衰竭。我们在临床上运用温肾健脾祛风通络法治疗痛风肾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共观察48例痛风性肾病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及门诊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治  相似文献   

3.
《福建中医药》2013,(4):29-30
<正>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髓质和肾乳头间质,其周围包绕着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又称之为尿酸盐性肾病[1]。此病起病隐匿,肾脏损害进展缓慢,可达10~20 a,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肾病与痛风的严重程度往往无关,通常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男女之比为20∶1,女性发病多见于绝经后[2]。目前西医对降尿酸治疗疗效确切,但对预防痛风性肾病的发生,尤其是  相似文献   

4.
张光荣  杨丹 《江西中医药》2010,41(12):72-74
目的:探讨尿酸清对尿酸性肾病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清MMP-9的表达,测算出各值的浓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肾小管MMP-9的阳性着色率(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外周血清MMP-9的表达明显升高,较正常组、中药组、西药组高,与正常组、西药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与中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较中药组、西药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中药组略低于西药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肾内MMP-9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在肾小管细胞胞浆和肾小管间质中可见散在或团状呈黄褐色的MMP-9阳性着色,以髓质肾小管细胞胞浆多见,肾小球偶可见阳性着色;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肾小管MMP-9的阳性着色率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西药组肾小管阳性着色率较模型组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肾小管阳性着色率较模型组与西药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1)尿酸性肾病本身会导致外周血清MMP-9表达的升高;(2)尿酸清与别嘌呤醇均能抑制MMP-9在尿酸性肾病大鼠外周血清中的表达,并且效果接近;(3)对于抑制MMP-9在尿酸性肾病大鼠肾组织内的表达,尿酸清的作用强于别嘌呤醇;(4)提示尿酸清可能通过抑制MMP-9在尿酸性肾病大鼠肾组织内的表达,减轻对基底膜的破坏及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延缓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尿酸性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通常称为痛风肾病。临床表现为尿酸结石、蛋白尿、水肿、夜尿增多、高血压、尿酸升高及肾小管功能损害,晚期多数肾小球受累,出现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近十余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发病呈迅速上升趋势,中年男  相似文献   

6.
<正>痛风性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高低及持续时间有关。痛风性肾病镜下可见尿酸盐晶体远端集合管和肾间质尤其在肾髓质和乳头区沉积,典型的痛风性肾病,在肾脏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深部  相似文献   

7.
痛风患者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志滨  刘阳 《河北中医》2009,31(10):1571-1572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发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如痛风石沉积、关节强直或畸形、肾实质损害及尿酸肾结石形成.据血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慢性尿酸性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尿酸性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嘌吟代谢紊乱, 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及肾小管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1].本文从中医的辨证施治及实验造模方法和选择上对其进行系统的综述,并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常伴有腰酸腰痛、关节肿胀或不利、神疲乏力、夜尿增多而清长,甚至呕恶频作、口臭、皮肤瘙痒、尿少尿闭等主要症状,可归入祖国医学"痹证"、"痛风"、"历节病"、"白虎厉节"、"石淋"、"血尿"等范畴.《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热血得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白虎历节风证是也,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痛风饮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肾损害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苯溴马隆组、别嘌醇组、痛风饮颗粒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采用腺嘌呤联合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高尿酸血症肾损害的模型,造模周期21 d。造模开始后第7天,按组别给予不同的干预药物,实验第22天,检测小鼠尿尿酸、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和血尿酸、尿素氮水平,并取小鼠肾脏行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痛风饮颗粒组小鼠血尿酸、尿素氮及尿β_2微球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尿尿酸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病理学观察显示痛风饮颗粒可减轻肾小管的损伤及肾间质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结论:痛风饮颗粒能够改善尿酸代谢、促进尿酸排泄、减轻高尿酸血症肾脏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0.
培土固元逐瘀泄浊法治疗痛风性肾病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波 《福建中医药》2008,39(2):34-35
痛风性肾病又称慢性尿酸性肾病,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肾脏的髓质、锥体等部位,其周围有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一般病情较缓,晚期可因肾小管变性、萎缩及肾小球硬化而导致肾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肾小管间质PAI-1的表达入手,进行化痰逐瘀法对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PAI-1 mRN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RT-PCR法。结果:各组大鼠PAI-1 mRNA含量分别为,正常组41.65±15.03,模型组72.87±11.96,中药治疗组34.16±12.91,西药治疗组49.22±9.19。结论:化痰逐瘀方药可降低尿酸性肾病模型大鼠肾间质PAI-1 mRNA水平,从而提高PA活性,促进纤维蛋白及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痛风性肾病主要发病机理为血尿酸浓度升高 ,尿酸结晶沉积在肾间质 ,使肾小管功能受损 ,逐渐影响肾小球滤过 ,最终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痛风清颗粒对尿酸性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用腺嘌呤加酵母干粉造模,并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空白组、小剂量痛风清颗粒治疗组、中剂量痛风清颗粒治疗组、大剂量痛风清颗粒治疗组、利加立仙治疗组。在造模同时,分别给予上述药物灌胃,在实验造模完成后和治疗后分别取血,查尿酸,实验完成后乌拉坦麻醉取右侧肾脏组织,做肾脏病理组织检查,偏光镜观察尿酸盐沉积和肾脏病变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空白组和各治疗组血尿酸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空白组比较治疗组血尿酸明显下降(P<0.05);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管周炎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尿酸盐沉积、肾小球萎缩均明显减轻。[结论]痛风清颗粒可能通过加速尿酸排泄,从而降血清尿酸,减少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达到改善尿酸性肾病肾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护肾痛风泰治疗原发性痛风性肾病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风性肾病主要发病机理为血尿酸浓度升高,尿酸结晶沉积在肾间质,使肾小管功能受损,逐渐影响肾小球滤过,最终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系膜增生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并观察肾疏宁的保护作用。[方法]在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12~16周,使其自然发展成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观察肾疏宁对进展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并设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肾小管间质损害逐渐加重,肾疏宁及苯那普利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系膜增生性肾炎中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成功,中药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在免疫球蛋白A(Ig 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检验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肾活检确诊为Ig 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患者20例为研究组,选同期20例行肾肿瘤切除患者的远离肿瘤部位的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b FGF检测,比较Ig A肾病患者不同程度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肾组织内b FGF的表达结果。结果:研究组肾间质肾小管b FGF阳性面积比值为(0.28±0.12),对照组肾间质肾小管b FGF阳性面积比值为(0.05±0.0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 FGF与Ig 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关系密切,对Ig 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判断Ig 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进展及预后的重要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从"四通"论治慢性尿酸性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刚 《新中医》2008,40(10)
慢性尿酸性。肾病(亦称痛风性肾病)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升高,引起尿酸及其结晶沉积于肾脏,造成肾损害的一类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肾小管和间质,临床表现为慢性高尿酸血症、轻中度蛋白尿、酸性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多伴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水肿等。现代医学认为,慢性高尿酸血症是导致此病的病理学基础,但其具体的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慢性尿酸性。肾病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中医学的腰痛、水肿、肾劳、石淋、脚气等范畴,其中医学病机,可以归纳为痰浊湿瘀为标,脾肾亏虚为本。笔者据此提出本病从“四通”论治。  相似文献   

18.
罗树华 《中国针灸》2007,27(7):541-542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的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由于尿酸盐在肾髓质和锥体沉积,导致的肾间质性炎症和血管损害约占痛风患者的50%左右,为痛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该并发症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笔者应用针刺合中药四妙散治疗该病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尿酸性肾病,原称为痛风性肾病,是指高尿酸血症和(或)高尿酸尿症导致尿酸在肾组织沉积所造成的肾损害,主要包括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石病和急性肾衰竭三种类型。目前尿酸性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肾损害者占41%,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中医药界对此日益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病名上,中医古代文献对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病无直接记载,多归属于"痛风、痹病、历节病、虚劳、腰痛、石淋"等病证的范畴。病因病机方面,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肾的病理基础,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在治疗上,多采取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专方及经验方治疗以及单味中药治疗。在实验研究方面,湿热(湿浊)、瘀血被认为是痛风肾的主要邪实病理因素,西医所说高尿酸与这些病理因素有相似之处,一些学者对于利湿化浊、活血化瘀中药在尿酸性肾病中的作用也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黄芪注射液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肾小管功能(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ary 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UNAG)与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改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黄芪注射液对IgAN患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IgAN患者随机分为黄芪组和对照组,均予潘生丁、洛汀新等口服,黄芪组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蛋白的变化,尿RBP及UNAG等肾小管功能指标.采用CMIAS2000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肾小球的包曼氏囊、肾小管及血管面积总和与所采集图像的总皮质面积.结果 尿RBP、NAG与肾间质病理改变相关.黄芪组治疗后尿蛋白明显下降,肾小管功能好转,血白蛋白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肾小管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尿RBP密切相关;黄芪注射液治疗Ⅰ-gAN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