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方法]运用文献法对《脾胃论》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所记载的方剂进行系统整理,通过Excel进行中药分类统计,最后分析总结其使用规律。[结果]《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为脾胃为元气之本“,火与元气不两立”;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顾护胃气。全篇共记载方剂63首,中药101味。单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炙甘草,人参、陈皮次之;从功能分类来看,补气药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解表药与理气药;从药物配伍来看,共有32首方剂中补气药与理气药同用,其中陈皮与炙甘草联用次数高达21次,陈皮与人参20次,陈皮与黄芪15次。[结论]《脾胃论》是李东垣脾胃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其用药组方以补气、升阳、理气为主,重视调达气机。以补气药缓补脾胃之气为多,同用风药以达到升发脾阳、胜湿、开郁之效,并佐以理气药,使其补而不滞,其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特点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创立脾胃学说的宗师。长期以来人们多忽略其对针灸学的贡献。正如明代高武所说:“东垣针法深得《素问》之旨,人多忽之,各书也不能载。”故他在《聚英》中特列“东垣针法”一章,以探其针灸学术思想。笔者在学习其针灸学术思想时,有感于东垣不仅善用一般的针灸疗法,而且非常崇尚刺络法。故参之于《聚英·东垣针法》,《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著作,试对东垣刺络法的形成及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车垣先生创建的巨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  相似文献   

5.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以滋养人身,金元医家李东垣创立脾胃病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并在其论著《脾胃论》中提出四脏之脾胃病的理论,阐释其他四脏与脾胃的相关性,从而提出从脾胃论治四脏病,为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李东垣方药配伍规律、临床运用等文献的查阅学习,从制方用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李东垣学术思想整理、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东垣制方和临证经验提供最新资讯,并试图通过文献整理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东垣遣药组方和临床运用的新观点、新进展,以期达到丰富东垣学术内涵、传承其学术思想、提高用方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撰《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痴由生”的著名论点,开创了内伤学说之先河。现就《脾胃论》的用药特点,略作分析如下。一、疗百疾多宗补中升阳车垣以人以胃气为本为出发点,拟定了补中升阳为主的治疗原则,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全书共用药104种,各方在配用20次以上者,只有8种,即柴胡、黄芪、白术、当归、升麻、党参、陈皮、甘草。恰好是补中益气汤的组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突出地反映了东垣治病用药的特点——补中升阳,专于脾胃。这是东垣治疗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8.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时真定人,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幼,喜好医学,年稍长,从易水张元素(洁古)学医,赞同张氏对疾病“古今异治”之说;师承其不拘古法,自创新方的革新思想;制方遣药讲求药性及处方规矩。于由他勤学并努力实践,不几年,尽得其传而更有发挥,诊治病人,重视脾胃,创脾胃内伤学,认定:脾虚气伤,百病由生,立法处方以补脾益胃,顾护元气为第一要务,对内伤病的认识和治疗,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述,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发掘、研究、整理、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开创脾胃学说、重视调理阴阳、活用刺血疗法三方面对“东垣针法”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东垣针法”是李东垣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加以补充和发挥而成的。指出研究“东垣针法”,不仅可窥知东垣学术思想的特点,而且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理论也是有所裨益和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李杲脾胃阴阳升降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东垣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师承张元素,创脾胃学说,为补土派代表人物,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今就《脾胃论》(本文所据为湖南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本...  相似文献   

11.
东垣《脾胃论》一书问世,对中医治疗慢性衰弱性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批评东垣“擅用辛燥升补”者虽为数不多,但东垣“偏重了脾胃之阳而忽视了脾胃之阴”这个看法,似乎已成公论。笔者个人管见,这是一个误解。东垣在<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相似文献   

12.
《脾胃论》是金元时期医学大家李杲的代表作,其核心学术思想包括:脾胃为元气之本,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百病之源;脾胃为论治之本。李氏认为脾胃损伤为百病之源,治疗当从脾胃论治。笔者认为,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亦可遵循《脾胃论》的学术思想,以益气升清为主,酌加祛邪之品,亦可在临床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博采诸家学说,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脾胃当分析而论,强调"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创立养胃阴说,重视脾胃治疗当分阴阳而治,濡养脾阴,温运脾阳,清养胃阴,温通胃阳。本文通过对叶氏著作《临证指南医案》的研读,对其临证从脾胃特性出发治疗脾胃病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和比较《脾胃论》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指出《脾胃论》的学术根基源于经典,《脾胃论》除大量引用《内经》、《难经》原文外,还引述了仲景学说;在对脾胃病、五脏相关理论及升降理论的阐述上,《脾胃论》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深化和发展;同时,《脾胃论》在组方原则、处方用药、用药宜禁、调护脾胃等方面,亦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故认为《脾胃论》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李东垣为仲景之后人。  相似文献   

15.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6.
《素问·至真要大论》倡导诊治疾病“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不仅是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遣方用药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原则。孙光荣教授将“以平为期”作为指导思想,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倡导中西医感情相亲、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开放包容,推进中西医结合;临证遣方用药,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用药清平轻灵,以平为期。深刻领会并临床践行“以平为期”学术思想,需要中医师着力提升文化与医学两方面修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析黄元御妇科学领域遣方用药特点,总结其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的学术特色。[方法] 结合《四圣心源·妇人解》及《黄元御药解》,整理其所载方剂及药物,统计频数并进行分析。分别从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分析黄氏遣方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其临证用药特点,并结合临床验案进一步阐述其遣方用药思路。[结果] 黄氏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多从肝脾论治,病机多与“土虚木陷”相关。《四圣心源·妇人解》共11篇,方剂20首,用药频数最高者分别为甘草、桂枝、茯苓、芍药、丹皮等,体现了黄氏注重培土疏木、兼以行血化瘀、善用温阳之品的用药特点。其方药应用于临床中疗效显著,如以桂枝姜苓汤补中暖脾、疏肝调经治疗脾虚肝郁之月经先期者,以豆蔻苓砂汤开郁降浊、和胃止呕治疗脾虚湿盛之妊娠恶阻者。[结论] 黄氏在遣方用药上重视中气,贵阳贱阴,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重视肝脾、扶阳为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叶桂在精研《内经》及《伤寒论》的基础上,更加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论中更重视升发脾阳,而略于滋养胃阴,叶桂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根据脾胃不同的生理、病理特性,提出脾胃分论,创立了胃阴学说。消中的主要病机为胃阴不足,燥热偏盛,而胃阴学说的思想充分阐释了消中的病因病机,并明确了治则及方药,对临床治疗消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治疗消中的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景岳全书·杂证谟》治疗虚损的学术思想及方药应用特色。[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记载的方药进行归纳,分析所用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结合其对于虚损病因病机及临证思维的相关阐述,总结张景岳治疗虚损的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结果]《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治疗虚损的方剂共55首,其中补阵方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热阵和寒阵;治疗虚损的药物共计95味,性味上以甘温、甘平为主;归经上,以归肾经和脾经居多;功效上,以补虚药为主,清热药和温里药次之。张景岳治疗虚损以阴阳为纲,谨守病机,辨证施药;遣方用药精专严谨,畅行温补,不废寒凉;重视培补五脏,脾肾并重,精气并调;尊阴阳互根之理,育阴涵阳,补阳配阴。[结论]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治疗虚损遵循倡用温补、五脏为本、脾肾并重、精气并补、阴阳互济的辨证思想和用药思路,其学术思想对临床辨治虚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综合建国以来的文献资料,对罗天益学术思想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分类,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阐发罗氏发扬东垣脾胃学说思想、深入探讨三焦辨证、重视针灸提倡针药并用、药误永鉴以及治疗中风的临证经验等方面,难以概其全貌,故有必要对其学术思想作进一步全面的研究,以启迪后学并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