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家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3-5
中医历来强调对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人们应注重保养身体、培育正气,以求未病前培正避邪以防疾病发生;病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发展传变;愈后用药巩固疗效,或配合食疗以防疾病复发.中医“治未病”思想广泛适用于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病人群. 相似文献
2.
3.
4.
浅议中医“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具体表现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主张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即未病先防;病后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既病防变;患病初愈,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即瘥后防复。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后期发展为尿毒症,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文章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角度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有利于更好地防治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6.
朱芸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11):97-98
中国特色"坐月子"的习俗流传至今有其特殊的价值,作者认为中国特色"坐月子"是对"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和应用。主要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角度对中国特色"坐月子"分析和总结,从而有利于中国特色"坐月子"更科学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1]。晚期PHC切除后复发率高,易转移,患者的死亡率高。因此,围绕如何提前预防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阻断癌肿的术后复发转移已是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课题,对于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的发病与肥胖、高脂肪饮食、长期雌激素暴露、家族史、未生育、未哺乳等因素相关,“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欲病先调、既病防变,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理论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体现了中医在预防及治疗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以及明显优势。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将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疾病的致死、致残率以及发病率。“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具体体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提前干预以防止高血压病的进展即有病早治;进行合理治疗以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即既病防变;进行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即瘥后防复。探究运用耳穴压籽、穴位针刺及贴敷、太极拳及中药内服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将高血压病防治的阵线前移,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优势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晓春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249-251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中医历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要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就是要全民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密切监控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既病防变就是要促进糖耐量低减人群向正常糖耐量转化,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2.
情志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瑰宝之一,以其指导临床,与治未病紧密结合,在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其效力,能够指导治未病理论更好地为健康服务。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以人类身心健康为目标,对个体健康状态全面系统管理,它要求人们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预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和复发,全方位、全过程维护人的心身健康。概言之,治未病就是追求机体趋向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状态不止是机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报》2019,(6):1166-1169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出未病先防,应调整生活,避免肥胖;调理脾胃,以资气血;调养精神,病安从来。肥人多痰湿,痰湿易致脾气虚弱,胃气上逆,应避免肥胖。避免诱发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促进食管、胃内容物的排空。脾胃虚弱为该病发病的基础,胃虚气逆为病机关键。应针对脾胃虚弱的高危人群,给予早期干预。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致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诱发本病,应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已病早治,根据该病临床传变规律,运用中医药早期干预,阻断疾病进展;既病防变,根据临床常见变证的特点,在中医辨证治疗现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变证进行早期干预,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应避免食复,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外界环境及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出未病先防,应调整生活,避免肥胖;调理脾胃,以资气血;调养精神,病安从来。肥人多痰湿,痰湿易致脾气虚弱,胃气上逆,应避免肥胖。避免诱发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促进食管、胃内容物的排空。脾胃虚弱为该病发病的基础,胃虚气逆为病机关键。应针对脾胃虚弱的高危人群,给予早期干预。情志不舒,怒气伤肝致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诱发本病,应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已病早治,根据该病临床传变规律,运用中医药早期干预,阻断疾病进展;既病防变,根据临床常见变证的特点,在中医辨证治疗现证的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变证进行早期干预,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应避免食复,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外界环境及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相似文献
15.
临床运用“治未病”思想指导骨性关节炎的防治,未病者情志调和,身心健康,劳作适宜,适当补益,从而减少了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已病者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从而达到及早诊治,防止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21,(1)
"治未病"理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其主要思想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3个层次,运用"治未病"理论进行疾病的全过程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基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结合内异症的发病特点及病机转化规律,研究内异症的防治方法,旨在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提供治疗思路与选择。 相似文献
17.
何谓“未病”
什么是“未病”?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概括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层含义,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概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研究进展.方法:搜集并整理近年来关于针灸预防中风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理论和临床角度概述中医治未病理在针灸预防中风中的运用.结果:针灸在预防中风的临床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结论:针灸通过治疗中风先兆来预防中风,对一些卒中高危个体确实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根据四时、阴阳变化揭示中医治未病养生的相关理论及"治未病"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治未病干预防治的着眼点在于"消患于未兆""济嬴列以获安"。通过养生健体,消除未起之患的使动、促发因素,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心和谐的健康状态。体证合一,实施早起干预、治疗,防止其向疾病的转换。更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精神情志和生活起居,使体健神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相似文献
20.
医圣张仲景秉承《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传的主张。未病先防的具体措施包括调理饮食起居、调养精神、针灸和导引养生等,既病防传的具体措施则主要包括协调各脏腑的关系、保护脾胃之气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