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TCD评价针刺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疗法治疗。采用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根基底动脉Vm、Vs、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万会平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07-3108
目的观察芪归四白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椎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以自拟芪归四白汤内服治疗,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和TCD变化。结果治愈56例(70%),好转20例(25%),无效4例(5%);治疗后椎动脉(Va)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 I)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芪归四白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Vs,Vd,Vm,降低PI,R I,其疗效与芪归四白汤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价针刺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针刺推拿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天麻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通过检查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Vm、Vs、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4%,有统计学差异( P<0.05);在改善椎动脉Vm、Vs、Vd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对椎动脉Vm、Vs、Vd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1%,对照组7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及平均流速(Vm)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治疗组Vs、Vd及Vm血流参数值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董氏奇穴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改善或消除症状,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采用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TCD检测: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汤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具有苗医特色的温针灸联合苗医弩药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颅内多普勒血流图的影响.方法 以温针灸联合苗医弩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1)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2组治疗后,Vs、Vd、Vm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I、RI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对Vs、Vm、RI 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大椎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温针大椎穴配以针刺后溪、百会、风池.对照组针刺后溪、百会、风池穴.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以观察病情变化,从而判定疗效.结果:1)自身纵向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左侧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仅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平行对照:在治疗后,两组在左侧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以及平均血流速度(Vm)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的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温针大椎穴为主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无论是在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功能方面还是在改善椎一基底动脉血流的供应方面,治疗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选提高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案,并探讨其治疗CS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组(A组)、针刺治疗组(B组)、龙氏手法治疗组(C组)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并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 A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与C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Vm、PI和血管弹性指数(D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龙氏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Vm、PI、DI以及CSA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显著作用,且优于单纯针刺和龙氏手法疗法,是目前治疗CSA的最佳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收缩末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ESCV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s、Vd、Vm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加快(P0.05),且治疗组快于对照组(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70.05)。结论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CSA疗效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仰卧拔伸斜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7例,运用仰卧拔伸斜扳手法进行治疗,并通过经颅多谱勒观察手法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治愈27例,占72.97%;好转6例,占16.21%;未愈3例,占10.82%;总有效率89.18%.患者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有显著差异,并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仰卧拔伸斜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辨证加手法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辨证中药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手法按摩治疗。结果:观察组中治愈18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治愈9例,好转17例,无效4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流速(V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Vs、Vm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辨证加手法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卓伟  徐宁 《新中医》2011,(11):99-100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和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20例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刺颈央脊穴,配合风池穴、百会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脉动指数(PI)、循环阻力指数(R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改善榷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5.
仰卧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以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仰卧手法治疗的60例与采用坐位手法治疗的50例进行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均有改善,而仰卧手法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坐位手法治疗组。结论:采用仰卧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及动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颈椎X线片、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X线影像、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X线片中颈椎生理曲度、棘突偏歪、寰枢关节紊乱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明显,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辅助针灸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流速(Vm)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1 (ET-1)水平,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02%,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 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RVA、LVA和BA的Vs、Vm值显著升高(P0. 05),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NO水平显著提高(P0. 05),ET-1水平显著下降(P0. 05),治疗后观察组下降或升高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 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针灸治疗颈椎病患者疗效显著,可通过缓解椎动脉受压情况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中医症状,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彭泽深 《光明中医》2013,28(8):1598-1600
目的研究中药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个有效、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椎动脉、基底动脉内径、血液流速、血流阻力指数等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药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中的Vs、Vm及Vd血流参数值有显著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配合热敏灸能够有效改善或消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动脉狭窄,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管弹性,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督”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推拿基础上用“调督”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推拿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症状体征积分及TCD检测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CD检测在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和右侧椎动脉(RVA)的收缩峰值期血流速度(Vs)及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督”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将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牵引每周治疗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药物持续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积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阳性症状及体征、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及收缩峰值流速(Vs)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结果 2组疗程结束时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疗程结束3个月时均明显高于治疗结束时(P均<0.05),治疗组各时间点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扭曲试验、颈肩部疼痛、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阳性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其中治疗组肌肉紧张痉挛和颈后压痛的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Vs均未见明显改变(P均>0.05);2组疗程结束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及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灸、拔罐、推拿、牵引、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可通过调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小关节紊乱,恢复颈椎的内外力学平衡,缓解肌痉挛,减少对交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提高显效率,且远期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