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巨刺与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调经论》曰:“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王氏将病理解为痛,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众所周知,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为什么要采用左右交叉的方法辨病施治?一般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巨刺”、“缪刺”见于《灵枢·官针》,属九刺之一,临床中屡屡应用,教学中也常强调,因其为易混淆的刺法。现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临证应用体会,谈谈我对这二种刺法之管见。 “巨刺”和“缪刺”都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刺法。《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为什么将这种刺法称作“巨”呢?“巨”可能是“互”字的传误;互,才有交互,交叉的意思。《灵枢·终始》篇又载:“形肉未脱,少气而脱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何谓缪刺,篇中未作解释。至《素问·缪刺论》才提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并进一步说明:“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意指偏侧的病痛,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多处提到巨刺的问题,其中《灵枢·官针篇》指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素问、调经论》又指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其他文献亦有“巨刺巨之大刺,谓以长大之针刺之也”的记载。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巨刺法是指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且以“长大之针”深刺的一种针刺法。近两年来,笔者用巨刺法为主适当配合刺血治疗了251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偶刺、缪刺和巨刺均出《内经》,现将三者名称的由来和刺法方式的不同,分别解释如后: 偶刺——又称阴阳刺,主要在俞募穴上找寻压痛点进行针刺之法。《灵枢·官针篇》:“偶刺者,以手置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这就具体指出了偶刺的刺法。缪刺——主要手法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素问·缪刺论》:“夫邪客于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缪刺以左  相似文献   

5.
“左病针右、右病针左”为针灸疗法中针刺取穴方法之一,但在临床上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内经》里就有专论了。“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这两段文字分别见于《缪刺论》与《调经论》。其大体意思是:邪气侵袭到经脉,左侧邪气盛则右侧发病,右侧邪气盛则左侧发病;身体感到疼痛而九候脉象没有异常的,可选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缪刺法治疗,若疼痛在左侧而右侧经脉有病的,可选用左病刺  相似文献   

6.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针刺得气”与“气至病所”和针灸临床高俊雄,赵万标(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北京100015)关键词:《灵枢》;针刺得气;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金针赋》着重指出:“气速效速,...  相似文献   

7.
试论“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段如胜,邓国志(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56603)关键词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巨刺,缪刺“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内经讲义》(程土德,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5,以...  相似文献   

8.
巨刺类似于缪刺,即是在躯体部,以左病取右穴,右病取左穴,上病取下灾,下病取上穴,内侧病取外侧穴,外侧病取内侧穴,胸腹病取华佗夹脊穴的一种方法。但缪刺是刺经,巨刺是刺络。 笔者30多年来,根据《素问·缪刺论》:“夫邪客于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之论述,结合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应用巨刺配合运动患侧肢体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关节系统疾病包括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腰椎骨质增生,以及各关节部位急慢性关节炎等。从1970年至1980年以来,统计有57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巨刺法为《内经》九刺法之一,是以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上病刺下,下病刺上为特点的一种交叉刺法。现将我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巨刺法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刺法.目前在临床上仍然受到一些专家的重视.据报道,应用巨刺法治疗中风,平均有效率可达93.8%左右.但是对于中风,巨刺法是否优于非巨刺法?过去尚未见有严格的对比观察报道.为阐明其针效,我们选择了经过CT检查,临床确诊为脑梗塞患者90例,以脑血流图(REG)作为指标,对比观察了巨刺与非巨刺法针刺前后及各组之间REG的变化.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巨刺法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刺法.目前在临床上仍然受到一些专家的重视.据报道,应用巨刺法治疗中风,平均有效率可达93.8%左右.但是对于中风,巨刺法是否优于非巨刺法?过去尚未见有严格的对比观察报道.为阐明其针效,我们选择了经过CT检查,临床确诊为脑梗塞患者90例,以脑血流图(REG)作为指标,对比观察了巨刺与非巨刺法针刺前后及各组之间REG的变化.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临床上根据《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左取右,右取左;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的原则,采用缪刺内关穴治疗胸壁扭搓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巨刺阳陵泉穴治疗肩周炎115例刘光亭,王淑敏(附属医院250011)关键词巨刺;阳陵泉穴;肩周炎;针灸治疗巨刺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一种针刺方法,源于《内经》。我们自1984年至1992年用巨刺阳陵泉穴的方法治疗肩周炎11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  相似文献   

14.
巨刺加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扭伤4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刺加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扭伤400例宁夏银川市中医院针炙科(750001)朱月芹杨立峰巨刺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在一些疾病中其有独特的疗效。近几年来我科采用巨刺加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扭伤,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自1992...  相似文献   

15.
对26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其发病机理,在《内经·缪刺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针法的启发下,为了探索其针法的治疗效果,随机将病人分为左右交替针刺治疗组168例,单纯针刺患侧穴位对照组100例,观察其愈显率、平均治愈时间、两组发病在15d以内就诊的痊愈率比较以及两组发病在16d以上就诊的痊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愈显率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平均治愈次数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发病在15d以内就诊的痊愈率比较,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发病在16d以上就诊的痊愈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气至病所”的激发方法与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一个古老的经络问题,是指在针刺后经气从刺激点开始到达病所的一种针刺手法,古今医家都很重视。《内经》明确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了在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对“气至病所”这一经络现象加以论述。1“气至病所”探源古代医学在针刺过程中,很注重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又如《灵枢·终始》篇:“凡刺之道,气调而上。”均指出调气的重要性,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刺感应趋向病痛局部的“气至病所”法,…  相似文献   

17.
疒尔(chèn趁、或疹),《说文·疒部》:“疒尔,热病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首篇:“千般疒尔难,不越三条”指病患或灾患。缩阳属(亦称缩阴)热者,可见伤寒、温病。《素问·奇病论》:“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  相似文献   

18.
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治疗体会青海省中医院沈永勤,雷登科由于体质及精神因素影响,老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较为棘手。笔者通过28例治疗,认为分期治疗是治疗成功之关键,治法如下:初期:发病在一月之内,采用毫针透刺法为主,以患侧局部少取穴,轻手法为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l、恢刺:古刺法名,十二节刺之一,恢指复廓通畅,《灵枢·官针》: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在疼痛拘急的筋肉附近斜刺针刺入,提插针以缓解拘急挛痹痛。2、巨刺:古刺法九刺之一,《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主。”以刺经为主。3、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叫原穴。4、四关穴:指双侧的合谷、太冲穴位。5、寒则留之:指阴气偏虚,寒邪较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其证多见  相似文献   

20.
缪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刺其络脉也。王冰对“缪刺”注云:“言所刺之穴,应用如纰缪纲纪也。”“缪”读“谬(miu)”音,“纰缪”是错误之意。丹波元简云:“盖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交错其处,故名缪刺。”按丹波氏的注释应读“庙(miao)”音。。中华大字典》在“缪”字条下注有:“居尤切音尤韵,交错之形也。”从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来看,此处应该读庙(miao)音。 一、缪刺的理论基础 (一)经络相贯,如环无端:经络是运行气血,通达上下内外的通路;脉之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灵枢经脉篇》云:“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说明络脉是经脉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