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功能性核磁共振对脑卒中评估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脑卒中是常见病,是导致成年人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和评估脑功能的新技术。对卒中后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1)在卒中后的康复中脑功能运动通路重构;(2)预先存在的非交叉通路恢复;(3)初级运动感觉皮层激活中心的局灶性后移。fMRI可以是监测和研究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并有助于我们理解掌握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下简称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情况,并探讨脑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I.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行Bold—fMRI检查。fMRI检查以被动对指运动(以下简称运动)为刺激任务,所有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离线后处理。比较健康志愿者与急性期患者fMRI结果的异同点,计算脑激活区体积和单侧化指数(LI),考察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健康志愿者单手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话增多,健手运动的fMRI结果与健康志愿者基本一致。LI值也进一步确定,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活增多。统计学分析表明,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的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fMRI检查能客观地反映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改变,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提示fMRI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ee imaging.fMRI)观察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皮质功能改变的规律及其与康复效果间的关系。动物实验证实,脑皮质感觉及运动代表区域受损后发生显著的重塑现象。本研究对1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肘关节被动活动时fMRI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上肢功能重组潜在的脑重塑机制,为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方法:选择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30min,共4周,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L)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在4周康复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患手被动握拳任务下的fMRI检查,采用组块设计,利用SPM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感兴趣区(ROI)的个体化分析,统计各ROI区的脑皮质激活情况,比较干预前后对侧感觉运动区(cSMC)的激活变化,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脑重塑模式。 结果:4周运动想象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的FM-UL评分从(22.44±11.59)分提高到(39.78±14.03)分(P=0.011)。比较干预前后两次fMRI检查脑皮质SMC区的激活情况,发现9例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皮质重塑模式:一种模式为募集激活,即大部分患者第二次f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SMC的激活增加(有6例患者);另一种模式是集中激活,即小部分患者第二次fMRI检查,患手被动任务下cSMC的激活虽然是减少的,但其偏侧指数(LI-SMC)却是显著增加的(有3例患者)。 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经过4周干预后脑卒中患者存在损伤同侧SMC区的募集激活和集中激活两种脑重塑模式,随着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脑重塑机制逐渐倾向于损伤侧SMC的激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皮质运动区功能变化及康复后脑功能重组。方法对2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双侧手指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在患者接受系统康复训练后重复检查。影像学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常规MRI表现为运动功能区脑梗死或相应皮质脊髓束通路脑梗死;在脑功能成像检查中,健侧手指运动功能区显示基本正常;除2例患侧肢体肌力0级而未能表现功能区外,其余患者在对应的皮质运动功能区显示缩小或伴移位,有13例患者的患侧手指在被动运动时运动功能区能显示。7例患者在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后,患侧肢体手指运动功能区的显示与其临床症状的好转一致。结论fMRI研究可为手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皮层功能区定位提供影像学资料,为临床进行康复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及BOLD-fMRI技术观察卒中早期手指被动运动时大脑半球相关区域血氧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1.5 T MR成像系统对6名早期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手指被动屈伸运动作为fMRI的刺激任务.结果在锥体束中断时,卒中早期健手运动时激活双侧SMC区,患手运动可激活对侧半球后顶叶皮层及同侧SMC区;锥体束较完整时健手运动时激活对侧SMC区,患手运动激活双侧SMC区、双侧后顶叶皮层.结论卒中早期可能发生运动功能通路的重构,但锥体束不同损伤情况下运动功能恢复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DTI与fMRI联合应用将是监测和研究脑卒中后恢复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已成为判断脑卒中病人病变周围脑功能存在及功能区移位的准确手段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fMRI完成了脑形态和脑功能完美结合。对于脑卒中病人,fMRI能准确地判断病变特别是病变周围脑功能是否存在及脑功能区是否移位,对治疗和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还可以根据fMRI选择性地进行康复治疗。fMRI为脑卒中神经康复机制的研究开辟了崭新道路。背景知识1MR脑功能成像原理fMRI并不能直接检测神经元活动,而是通过MR信号反映脑血氧饱和度及血流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幸存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进行功能性步行时常需同时执行运动和认知双重任务。通常情况下,其中一项或两项任务的执行能力会下降,造成双重任务间的干扰,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双重任务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和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较多。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等神经影像学方法来探索双重任务的相关机制是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的f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fMRI的脑功能区激活变化。方法对5例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价;fMRI试验采用组块设计,使用3.0T磁共振仪进行fMRI数据采集,在CIMT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MRI扫描。结果CIMT治疗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P〈0.001),fMRI检查显示患侧运动区手部支配区域激活范围明显局限化,激活强度增加,临近激活区域明显减少,对侧代偿激活区域范围缩小。结论CIMT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诱发大脑皮质功能重塑是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方法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7例脑卒中患者屈伸偏瘫侧膝关节时脑激活情况并与8例健康志愿者屈伸单侧膝关节时脑激活情况进行比较,用SPM5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资料。 结果8例正常志愿者实际屈伸单侧膝关节时,对侧旁中央小叶、对侧辅助运动区Brodmann 6区(BA6)、右侧颞上回及两侧顶下小叶明显激活。7例脑卒中患者中有6例屈伸偏瘫侧膝关节时脑激活区主要位于健侧半球顶叶BA7、BA5等脑区。 结论健侧半球的代偿激活是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一个主要机制,脑卒中后偏瘫侧膝关节屈伸可能直接依赖于健侧半球顶叶BA7、BA5的激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MI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后上肢功能恢复潜在的脑重塑机制。 方法 选择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MIT,每周5次,每次约30 min,共4周,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40 min,共4周。另选取10例年龄和性别与MIT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受试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MRI检查,统计患侧初级运动区(M1)与全脑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计算M1和初级感觉区(S1)的偏侧化指数(LI)。 结果 干预后,MIT组FMA-UE评分从[(23.3±14.9)分]升高到[(33.6±13.6)分],MBI从[(58.0±15.5)分]升高到[(72.5±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T组患者患侧M1与健侧MI、健侧S1、健侧额叶的功能连接增强,患侧M1与患侧旁中央小叶、患侧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也增强。MIT组干预前脑卒中患者的LI在M1、S1两区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干预前LIM1为0.43,LIS1为0.37,健康对照组接近于0),干预后LIM1和LIS1均有所降低,并趋向于健康人数值(干预后LIM1为0.22,干预后LIS1为0.34),LIM1显著下降(P<0.05),LIS1未显著下降(P>0.05)。 结论 MI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经过4周干预后患者患侧M1和健侧M1的功能连接被显著修复,和双侧多个非初级运动脑区的功能连接也增加,逐步恢复了双侧初级运动区功能连接的对称性,这些可能是运动想象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脑重塑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刘雁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565-1566
目的:探讨脑循环功能仪对急性脑卒中患早期治疗和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观察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NSS),巴特尔指数(BI)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在治疗6周后,SNS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BI指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MEP检查中,MEP基本正常率治疗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CCT在治疗组上下肢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其机制与该治疗改善卒中患中枢运动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脑皮层功能重塑.方法 采用被动运动任务对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BOLD-fMRI成像.运用脑功能分析软件SPM2对功能资料进行分析.受试患者分为脑皮层卒中组(A组)及传导通路卒中组(B组),通过记录各组患者的脑激活区情况,观察不同部位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过程,并与追踪所得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脑皮层卒中患者急性期以卒中区域周围脑区以及患侧顶叶代偿为主,急性期脑功能重组与患者恢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传导通路卒中组内追踪证实恢复不佳的患者,急性期主要见患侧大脑半球激活,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则在急性期以健侧大脑半球激发为主.其中可见健侧SMI皮层激发.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脑功能重塑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可能与预后有关;健侧大脑半球对患者的恢复的确存在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其恢复周期长,难度大,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重要影响。因此,恢复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已成为当前康复的重点和难点。脑-肢协同调控技术即以肢体为靶器官和以脑为靶器官的康复技术有机组合,是有效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脑功能恢复的康复策略。该文将以脑-肢协同调控技术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对其理论和应用进行系统性阐述,进而为治疗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强迫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偏瘫经康复训练后,大多数患者的肢体功能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恢复。目前我们对恢复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作用愈加关注。功能核磁(fMRI)、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c M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正电子发射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使得对工作中的大脑进行无创性研究成为可能,对人脑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的大脑网络中发生了功能相关性的变化。正确认识这些脑功能的变化能为康复训练的恢复机制提供依据,并可使根据神经生理学原理,创立新的、有效的康复疗法成为可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研究从横向和纵向角度考察卒中后脑功能重组及其与运动恢复的关系.就脑卒中恢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损伤同侧及对侧半球在运动恢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郭国际  郭铁成 《中国康复》1997,12(4):171-172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而肢体瘫痪是卒中患者致残重要原因之一,现将脑CT证实的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治疗,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7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岁。CT证实脑出血35例,脑梗塞67例。右侧偏瘫78例,左侧偏瘫24例。1.2方法102例患者待病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行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最长不要超过2周;一般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即行息肢的被动运动。①康复护理:早期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变换体位和作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心理治疗,使患者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索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脑代偿形式和机制。方法:选择25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患者组,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8~75岁,平均54.1岁;进行fMRI检查时间最短为发病2周,最长为60个月。同时选择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fMRI检查,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5~69岁,平均48.6岁。结果:对照组双侧手分别运动时,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12例右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1区(12/15),6例左手运动时激活同侧SM1区(6/7)。SM1激活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状高信号。各非主要运动区亦有一定比例的激活。患者组均在对侧SM1区产生激活,同侧SM1区则有22例产生激活,激活体积多数以对侧较大,LI值为正值。右侧患手对侧SM1活平均体积及LI与正常组相近,同侧SM1均激活体积大于正常组,LI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患手的双侧SM1均激活体积及LI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M、SMA、CMA激活的出现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对侧明显。结论:卒中后处于康复进程中者,患手对侧SM1积已恢复到正常水平,同侧SM1有代偿现象。双侧的PM、SMA和CMA也有代偿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近20年功能磁共振(f MRI)运用于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近20年脑卒中与fMRI相关的研究进行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分析。结果:纳入644篇文献,国内运用fMRI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兴起,呈波浪式上升,至今仍是研究热点。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孙莉敏(上海复旦大学)。研究机构以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范围较局限,缺乏机构、区域之间更广泛的交流合作。fMRI在卒中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针刺治疗卒中的研究、卒中后康复的研究、卒中后偏瘫、失语的治疗及作用机制的研究。fMRI数据分析方法如功能连接、功能重组、低频振幅为热门使用的方法。除去主题词外较活跃的高频被引关键词聚类为功能连接、综述、运动想象、头针、高压氧等。结论:脑卒中与fMRI相关的知识图谱研究规律发现其中涉及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康复、卒中后遗症治疗及作用机制、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方法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良好的姿势控制和高效运动离不开预期性姿势调节(APAs)的作用,目前训练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方法繁多,但较少关注整体姿势的控制。本文阐述了APAs在上肢运动功能训练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精细化进阶的训练方案,以期为卒中患者恢复高效运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