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7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常规组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法置管。改进组改变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即将原穿刺方法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改进为锁骨下缘内侧3/5与外侧1/5之间交界处;将原进针角度30°~40°,穿刺成功后与皮肤成角30°改为<15°,进入锁骨后针栓下压使针头向上紧贴锁骨进针。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2.5%,无1例出现气胸,常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5%(P<0.05)。结论:改良组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 10ml一次性注射器于婴幼儿胸骨角正中点皮肤处与胸壁成 30°~ 6 0°角向患儿头端方向刺入约 0 .3~ 0 .5cm ,针头固定后抽吸所需标本。结果  5 0例中 1次穿刺成功者 45例 (90 % ) ,2次穿刺成功者5例 (10 % )。采集标本满意 ,无并发症及出血 ,且成本低。结论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方法简单 ,成功率高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四肢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既让病人在接受静脉穿刺治疗时减轻痛感 ,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我们对进针角度与手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力学平行四边形法则 ,利用夹角与刺激面成反比 ,即夹角越大 ,刺激面越小的原理 ,采用四肢静脉穿刺针尖斜面与皮肤成 45°角 ,不仅易进针 ,而且进针时病人疼痛明显减轻并提高了穿刺成功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 1996年 6月~ 1998年 6月 ,共收治病人 2万例。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 :观察组 1万例 :采用四肢部位静脉穿刺进针为 2 0°角。对照组 1万例 ,采用四肢部位静脉穿刺进针为 45°角。1.2 方法 选择…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穿刺和拔针都可引起疼痛 ,为减轻疼痛 ,我们对穿刺与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 ,介绍如下。1 方法1.1 传统法穿刺时嘱患者握拳 ,以 2 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沿静脉潜行刺入见回血 ,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改进法穿刺时让患者手自然放松 ,护士左手拇指固定血管并绷紧皮肤 ,以 30°角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血管 ,以 15°角平行向前送针。1.2 传统拔针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 ,迅速拔出针头 ;改进法拔针时让患者放松 ,关闭输液器 ,左手食指在针眼上约 3cm处绷紧皮肤 ,以 2 0°角迅速拔出针头 ,左手拇指纵向…  相似文献   

5.
静脉穿刺术及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霞 《黑龙江医学》2002,26(7):550-550
静脉穿刺术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为病人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保证。1 选择血管及静穿术的方法1 1 正常清晰 ,粗大弹性好的血管穿刺时 ,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 ,针头斜面向上 ,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 ,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1 2 较细小的静脉穿刺时 ,止血带通常扎在穿刺点近心端 5~ 7cm ,左手固定静脉时不要用力太大 ,针头进皮角度要小 ,采用直刺或旁刺进皮 ,针在…  相似文献   

6.
<正> 传统的静脉输液穿刺方法为:常规消毒后,右手持头皮针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20°角刺入皮肤,然后再以血管的深浅调整针头角度。但笔者根据痛觉产生原理,通过临床实践及对比分析证实:对持针方法稍加改进,可弥补传统穿刺法的缺憾,克服影响穿刺成功的诸多因素,提高穿刺成功率。一、改进后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法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 ,静脉用药 ,药物直接进入血管 ,起效快 ,易为患者及家属接受。在静脉穿刺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按教科书上所讲的操作方法(即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 ,从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后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 )进针 [1 ] ,患者可感到烧灼样疼痛。近两年来 ,我们采用针头与皮肤成 30~ 40°角 ,从静脉正上方快速刺入皮下后接着立即刺入静脉的进针方法进针 ,患者多自觉疼痛减轻甚至无痛 ,经自身试验验证确实如此 ,经10 0例临床观察收到 85 %微痛或无痛的满意效果 ,见表 1。具体介绍如下。1 具体方法1.1 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对策。方法:对600例3岁以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需静脉穿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6个月至1岁5个月的300例为第1组,采用头皮静脉穿刺;1岁6个月至3岁的300例为第2组,采用四肢表浅静脉穿刺。结果:“寻找血管”等5项反映穿刺者业务技术水平的操作,分别占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和四肢表浅静脉穿刺影响因素的15%~22.7%和15.7%~24.0%。应用新的穿刺技术与方法,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和四肢表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均达到96%~98%。结论:新的穿刺技术与方法即可既减轻患儿痛苦,又能确保治疗和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其推广应用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我们经过临床实践,采用1ml一次性注射器5号皮试针头,进行烧动脉穿刺230例,成功率较高,效果优于过去的方法,现简述如下。1操作方法在腕关节上3cm-5cm处,找到烧动脉搏动明显处,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与穿刺点成30°~40°角进针,根据患者皮下脂肪的厚薄,适当改变穿刺角度与深度,刺入深度为0.5cm-1cm,左手固定针栓,右手轻拉外检,抽血1ml后,迅速拔针。将针头刺入已备好的橡皮塞内,以防外界空气进入而改变血液标本的气体浓度。2体会2.1对230例患者穿刺后获得满意的效果,此处血管表浅,不易误入深层静脉或损伤深层神…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2 0 0 1年以来对 2 0例跟骨刺致疼痛患者行骨膜下注药治疗。镇痛液 :含 2 %利多卡因 5 ml、地塞米松 5 mg、维生素 B1 2 1mg、维生素 B6 10 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 15 ml。标记跟部压痛点 ,用 6 .5号~ 7号注射针头经皮肤直刺到骨膜下 ,注射针头呈 4 5°角 ,针头斜面向下 ,整个针头斜面置于骨膜内 ,回抽无血液 ,将药物加压注入 4 m l,使骨膜和骨质分离 ,不用按压 ,待其自行消散。同时将针头退出少许 ,改向附着于跟骨的 腱膜起始处 ,并注入药液 3ml,一般 5 d治疗 1次 ,3次为 1疗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患者 ,男 13例 ,女 7例 ,年…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上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手术1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针点位于锁骨中点内侧0·3~0·5cm,锁骨上约0·5cm,穿刺针针体与冠状面呈向前10°~15°,与矢状面呈40°~50°,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3·7%,首次穿刺成功率68·7%,进针深度(1·20±0·22)cm,全部顺利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无气胸、无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12.
颈外静脉采血,是婴幼儿采血常选用的血管,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因下颌角及耳廓障碍造成穿刺失败,又因操作时患儿呈头部后仰45°角易影响患儿脑部血液回流,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作者采用了弯针头颈外静脉穿刺法,经临床实践验证,忠儿痛苦小,方法可靠,成功率高,现将其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广西医学》2002,24(5):737-739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在血管穿刺进针角度时多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针尖与皮肤呈 2 0°角〔1〕。穿刺容易失败 ,使血管遭到破坏 ,常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 ,给治疗带来困难。为了提高患者血管穿刺成功率和使用率。笔者 1999~ 2 0 0 1年选择在我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 80例符合条件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及观察组 (针尖与皮肤呈 4 0°角 )进针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 ,皆为每周血液透析 2次 ,穿刺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 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微创医学》2004,23(3):268-270
目的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角,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20°角,两组穿刺各1 200例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4.8%,对照组85.0%,两组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疼痛率观察组5.5%,对照组1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80,P<0.01);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78,P<0.05).结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护理干预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分成两组传统组和实验组。传统组选择穿刺角度15°~30°,而实验组选择40°~60°。结果:两组方法穿刺疼痛调查发现,增大穿刺角度可减轻患者穿刺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穿刺选择40°~60°的角度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利于护患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大燕  高泉  陈春彬  廖霖 《广东医学》2001,22(7):576-577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路法 ,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法 观察 42具成人尸体的颈内静脉外径及体表投影 ,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的关系 ,以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上方 30mm处为穿刺点临床应用 16 9例 (改良法 ) ,并与中路法 15 0例作对比 ,观察两组的穿刺效果。结果 试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7 6 % ,对照组为 95 .3 % (P <0 .0 5 )。试验组皮肤至颈内静脉的深度为 ( 2 1± 0 3)mm ,对照组为 ( 3 1± 0 3)mm(P <0 0 1)。试验组误穿动脉及胸膜发生率为 0 6 % ,对照组为 4.0 % (P <0 .0 1)。结论 颈内静脉穿刺改良法与中路法比较 ,进针浅 ,损伤小 ,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18.
韦桂莲  莫玉珍  邱妮 《右江医学》2012,40(2):223-224
目的比较不同进针角度静脉采血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抽血化验240例病人进行分组,将单日采血者设为对照组(120例),采用传统进针法,双日采血者设为观察组(12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进针法。对比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尖斜面向左60°~70°角直刺血管法静脉采血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穿刺角度与血管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彭小梅 《广西医学》2003,25(9):1714-1716
多年来 ,临床上一直把针头与皮肤成 2 0°角刺入血管作为静脉穿刺的常规方法〔1〕,血液透析穿刺与常规静脉穿刺相似。然而 ,近年有些报道提出 ,增大穿刺进针角度在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等方面比常规方法更有优势。基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有其特性并需要长期使用 ,我们在提高进针成功率、减少血管穿刺方面对做好血管保护进行探讨。现就进针角度与血管保护问题综述如下。1 动—静脉内瘘的特点1 96 6年Brescia和Cimino把桡动脉和头静脉直接吻合 ,制成了动—静脉内瘘 ,成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2〕。动—静脉内瘘建成后静…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主要用于对病人的输液、抽血和注射,穿刺成功率高,既能做到及时治疗,又能减少病人的痛苦。本人从事护理工作25年,通过4万余次静脉穿刺临床实践和不断探索,现将个人点滴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1.不同类型静脉用不同穿刺方法粗大静脉: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静脉血管充盈饱满,血管不易滑动且有弹性,穿刺比较容易,正中进针和旁侧进针均无困难。穿刺时以左手拇指压住穿刺点下部静脉使其固定,针头与皮肤成20°角,由静脉正中或旁侧刺入,试抽回血再沿静脉方向潜行进针。肥胖病人静脉:肥胖病人皮下脂肪丰厚,静脉较深,上止血带后,往往仍不能明显看清血管,但血管不活动,用手指轻轻按压血管有饱满感,可选择长针头正中进针,以30°角刺入,待有回血时,将角度减少为20°左右,再沿着血管走向慢慢向前进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