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动静脉造瘘手术,采用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共计56例,随机分为端端组和端侧组,每组28例,两组均行腕部动静脉造瘘手术,比较两组的吻合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年内端端组与端侧组的吻合成功率分别为71.4%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组出现4例窃血综合征,而端侧组未出现,发生率分别为14.3%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侧吻合术在术后1年内瘘口吻合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端端吻合术,端侧吻合术是比较好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岁合并低肺功能的食管癌患者114例,观察组41例行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半机械侧侧吻合术;对照组73例,行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手工端侧吻合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肺功能变化,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14例均完整切除,无术中死亡;术后30 d内对照组1例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术后吻合口瘘、反流性食管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时间、肺功能、动脉血氧分压、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麻痹发生率和淋巴结清扫数目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吻合口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经裂孔食管切除、食管一胃颈部半机械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快速的手术方式,为高龄低肺功能食管癌患者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8):3401-3403
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70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或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患者,分对照组和研究组进行吻合,研究组35例胃切除术后行胃空肠吻合的改良,行大弯侧最低位用小口径吻合器与空肠进行吻合。对照组35例行经典的用吻合器在胃体后壁与空肠端侧吻合。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胃切除术后小口径吻合器低位胃空肠吻合技术是可行的,是胃空肠吻合手术的一种改良,对防止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溃疡等有一定帮助,而且对比经典的后壁吻合,减少吻合口出血,特别是继发性迟发性出血,减少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术后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18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A组)手术中使用纵隔引流管对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同期选择我院2004年至2006年154例手术患者(B组)作对照比较.结果 A组18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食管胸内吻合口瘘3例,发生率为1.67%(3/180);B组7例,发生率4.55%(7/154),2组食管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07,P>0.05).A组确诊吻合口瘘的平均时间为术后(6.7±0.6)d,明显早于B组(10.0±2.1)d(t=2.62,P<0.05);A组平均发热持续时间(5.3±1.5)h,明显短于B组(43.0±20.9)h(t=4.39,P<0.01).预后比较,A组3例患者全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日(23.7±5.9)d,少于B组(45.3±5.0)d(t=4.86,P<0.01).B组7例患者2例保守治疗,皆死亡;5例行二次手术,其中3例成功,2例失败.该组病死率为2.60%(4/154),明显高于A组(0,Fisher概率法,P<0.05).结论 纵隔引流管的有无与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否无关,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在于能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并有效地控制纵隔感染,避免二次开胸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角吻合术在食管癌患者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三角吻合组(40例)采取颈部三角吻合术行食管胃吻合;管状吻合组(60例)采用传统管状吻合。对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梗死等),心血管并发症(房颤、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2组吻合时间,围术期心血管、肺部并发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吻合口瘘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加强颈部换药及支持治疗后瘘口愈合。三角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2.5%,管状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采用三角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并且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管状吻合术。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漏的预防方法。方法 对28例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患者,行一期切除Y型造瘘吻合术,即结肠近断端与远端侧壁作端侧吻合,远断端作腹壁造瘘,术后0.5个月关闭瘘口。结果 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结论 Y型结肠造瘘吻合,对预防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漏,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器械吻合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以及器械吻合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应用国产一次性消化道圆型吻合器进行器械吻合重建消化道共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吻合中发现问题17例(6.16%),余吻合顺利。发生术后吻合口并发症9例(3.26%),包括吻合口瘘1例(0.36%),吻合口出血3例(1.09%),吻合口狭窄5例(1.81%)。结论食管胃器械吻合术是安全可靠的,是减少吻合口并发症的有效技术,规范的操作,必要的技巧,可进一步降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结直肠癌吻合口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是否发生吻合口瘘将8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10例)和非吻合口瘘组(70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d,术后第1、4、7d检测血液PCT、CRP水平。结果术前1d、术后第1d,两组患者血清PCT、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d、7d,吻合口瘘组血清PCT、CRP显著高于非吻合口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组术后各时间段PCT、CR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吻合口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CRP检测在结直肠癌吻合口瘘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如果结直肠癌术后出现血清PCT、CRP水平持续阳性,应警惕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必要进一步检查,及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前臂细小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手术方案。方法按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选择动、静脉直径均2.0mm,但≥1.5mm的拟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224例纳入本研究。术中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端端吻合(21例)、动静脉双吻合(14例)、端侧吻合(110例)及改良端侧吻合(79例)等四种手术方式;术后测定吻合口直径及监测成熟指标,直至瘘成熟或达12周。研究分析术式及吻合口直径与手术成功率及成熟率的相关性。结果端端吻合术式成功率57.1%,成熟率58.3%;动静脉双吻合术式成功率78.6%,成熟率63.6%;端侧吻合术式成功率80.9%,成熟率84.3%;改良端侧吻合术式成功率89.9%,成熟率94.4%。改良端侧吻合方式在手术成功率和成熟率上均明显优于端端吻合手术方式(P0.01),和常规端侧吻合术式比较,手术成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成熟率有明显差异(P0.05);10~15mm吻合口直径在细小血管内瘘术中成功率和成熟率均较直径较小者高,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细小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术式为改良端侧吻合,术中将吻合口直径扩大到10~15mm有利于内瘘成功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在尿毒症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菏泽市中医医院入院的76例尿毒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动静脉内瘘术治疗,根据不同吻合方式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8)。研究组行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对照组行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躯体健康、躯体角色、疼痛、情绪角色、活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与吻合手术时间、吻合口直径、吻合口血流量、吻合成功率、术后1年吻合通畅率、并发症(通路感染、迟发性血栓、盗血综合征、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躯体健康、躯体角色、疼痛、情绪角色、活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较均术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吻合手术时间为(21.24±3.5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0.59±5.22)min],吻合口直径为(5.43±1.28)mm,明显长于对照组[(4.31±1.04)mm],吻合口血流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直肠低位双吻合技术在中低位直肠癌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加直肠低位双吻合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改良组采用肠-肠“端-角”吻合的改良直肠低位双吻合术,对照采用常规操作。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以及吻合成功率、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控便能力。【结果】改良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吻合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改良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改良组和对照组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改良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改良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控便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改良后的直肠低位双吻合方法在中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根治术后不置胃管及早饮水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00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术后护理常规,予以安置胃管,禁食、禁饮,保留胃管至肛门排气、排便后再进食水;观察组除外科护理常规外,不安置胃管,术后6h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在医生指导下协助患者每4h饮一次温开水,每次10~20ml,对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腹胀、呼吸道感染、吻合口瘘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下床时间早,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咽喉疼痛、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吻合口瘘、腹胀发生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术后不置胃管及早饮水是安全可行的,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肠道症状的特点。方法使用建立在《症状管理理论》上的访谈大纲,对119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进行结构性访谈。结果术后最主要的6个肠道症状依次为过度排气、连续排便、便急、用力排便、便频和肛门坠胀。周期性排便者21例(17.6%)。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共79例,68例(86.1%)自述肠道症状显著改善,70.5%(48/68)的患者述至少6个月才发生这种改善。根据术后时间不同将119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粪便泄露、排便用力和便急在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接着对这三个肠道症状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5)个月组粪便泄露发生率显著高于(6~11)个月组和(12~24)个月组(P<0.017),(1~5)个月组便急发生率显著高于(12~24)个月组( P<0.017),(6~11)个月组排便用力发生率显著低于(12~24)个月组( P<0.017)。87例(73.1%)患者出现消极心理反应。结论对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术后肠道症状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改善,改善最明显的症状为粪便泄露和便急。患者术后肠道症状易被医护人员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结肠癌患者且经完整结肠细膜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结肠癌患者行结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临床各个指标的变化、短期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率的比较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效果显著,术后出血量较结肠根治手术少,且淋巴结清除数量多(P0.05);术后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复发1例,并发症和复发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33%,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感染3例,吻合口瘘2例,复发4例,并发症和复发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13.3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和3年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3.33%(28/30)和76.67%(23/30),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分别为76.67%(23/30)和53.33%(16/3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采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手术方法可最大化地切除病灶,清扫淋巴结,在提高患者短期存活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上显著优于结肠根治术,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位三管引流在直肠癌保肛术后预防吻合口瘘的临床价值及护理。方法:将我院收治并行保肛手术的168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术中给予低位三管引流(2根经肛肠腔内置于吻合口上端、下端,1根经肛旁置于骶前腔);对照组78例采用传统引流(经肛旁放置一骶前腔引流管)。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7.77%(7/78),观察组为为8.89%(8/9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54%(9/78),观察组为3.33%(3/9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位三管引流能够显著降低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应用速即纱(Surgicel?)封闭经皮肾通道的可行性和安全有效性。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PCNL患者,术中取石完毕后,随机分为试验组(速即纱组)和对照组(传统PCNL组)。排除肾盂穿刺液为脓性、集合系统严重穿孔或需二期PCNL取石者后,共6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Hb 和 HCT下降量、输血率、尿外渗及肾周血肿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结石大小、肾积水程度、术前Hb和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3 d,对照组7.02 d,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试验组为2.36,对照组为5.1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Hb和HCT下降量、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肾周血肿、尿漏发生,无需输血病例。结论 PCNL 术后应用速即纱封闭经皮肾通道安全、有效、可行,可预防通道出血和尿外渗,有助于拓展无管化PCNL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创23G经结膜无缝线玻璃体手术和传统20G玻璃体手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15眼)患者接受微创23G玻璃体手术(A组),20例(20眼)患者接受传统20G玻璃体手术(B组),分析比较这两种手术建立三通道时间、关闭切口时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舒适度、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巩膜穿刺口的愈合情况等。结果两组建立三通道的时间、关闭切口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51、13.57,P均<0.05)。 A组和B组术后与术前视力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85、10.40,P均<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两组术后1 d的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P<0.05),而术后3 d、7 d的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5、1.11,P均>0.05)。术后两组自觉舒适度、巩膜穿刺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9.94、7.69,P<0.05)。两组术中无1例出现医源孔,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月后末次随访结果示两组均未发生玻璃体再次出血,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23G和20G玻璃体切割术都能有效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疾病。微创23G玻璃体手术在建立三通道时间、关闭切口的时间和减轻术后巩膜穿刺口的玻璃体嵌顿上有明显优势,且术后舒适度优于传统20G玻璃体手术,在术后视力提高方面,两组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道癌贲门癌术后两种重建方法的优劣。方法:实验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采用圆形吻合器行食管胃器械吻合,吻合154号丝线间断加强并另行吻合口大网膜缠绕并吻合合口减张。对照组行食管胃粘膜及粘膜下分层吻合加胃浆肌层与食管肌层缝合包埋吻合口并减张重建。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张、吻合口瘘和狭窄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6%(2/316),吻合VI狭窄发生率为5.7%(18/316),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6%(3/18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4.3%(8/186),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吻合口近端胃食管反流液随机抽样检查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机械吻合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0.3%(1/316),无肺不张,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6%(3/186),肺不张0.5%(1/18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行机械吻合重建方便快捷,可减少并发症,适于临床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郭维英  黄秀英 《全科护理》2013,11(12):1057-1058
[目的]探讨和爽(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传统灌肠方法在食管癌结肠代食管病人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差异。[方法]将40例食管癌结肠代食管病人术前肠道准备随机分成两组,和爽组20例,传统灌肠法组20例。对比观察其肠道清洁度、不良反应与术后并发症率的相关性。[结果]口服和爽组肠道清洁满意度优于传统灌肠组(P〈0.05),腹胀腹痛、肛门不适感不良反应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两组中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和爽用于肠道准备清洁效果优于传统灌法且并发症少,简便有效,护理方便,病人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上腹、右胸联合切口根治性切除中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2005年8月至2009年12月闻本院收治中段食管癌(肿瘤上缘距门齿约24~27cm)患者156例,按手术路径分为两组:右胸组采用上腹、右胸联合切口进行食道癌根治手术,左胸组采用经左胸路径切口进行食道癌根治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切除率、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切缘阳性率等情况。【结果】右胸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切缘阳性率均较经左胸组患者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经上腹、右胸二切口根治性手术治疗中段食管癌,特别对病变侵及主动脉弓及气管隆凸者,可以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