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两种入路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循环内科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高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桡动脉途径入路者归为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入路者归为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短于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两种入路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疗效相当,但仅桡动脉途径安全性更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冬梅 《河北医药》2016,(17):2598-2600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高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为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83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根据不同介入途径为经桡动脉组( n =159)和经股动脉组( n =124),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CE)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更换介入途径比例为11.32%高于对照组的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经桡动脉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TIMI小出血发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围术期TIMI大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CE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年、2年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桡动脉行PCI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与经股动脉相当,但经桡动脉行PCI并发症发生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且术后卧床时间较短,但更换介入途径比例较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分别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的血管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股动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能够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治疗选择的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途径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14例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其中经桡动脉途径患者304例(桡动脉组),股动脉途径患者310例(股动脉组),观察介入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7.7%,股动脉组为98.1%,2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卧床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成功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增加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种途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桡动脉组(43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42例)患者经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8.98±11.87)min和(50.16±12.35)min,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34%和97.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术后发生局部血肿及迷走神经反射少于股动脉组患者,而动脉痉挛多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两种途径疗效都较好,但经桡动脉途径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锦春  王健 《中国医药》2010,5(9):864-865
目的 比较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中采用桡动脉和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如舒适度、并发症及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介入途径分为2组,经桡动脉介入的23例患者为桡动脉组,经股动脉介入的25例患者为股动脉组.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动脉组皮下淤血2例,神经反射性低血压1例,刺激部位血肿1例,有腰酸背疼感20例,夜眠差15例,烦躁不安5例,尿潴留3例,术侧肢体肌肉痉挛4例;桡动脉组动脉闭塞1例,夜眠差3例.股动脉组成功率为100%(25/25),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7%(22/23),其1例因桡动脉闭塞而改为股动脉后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较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安全、有效,值得广泛应用.护理过程中,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严密观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总结该方法与传统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术相比较的优势与益处。方法:回顾性研究冠心病行桡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200例及行股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200例。结果:两组在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明显。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住院费用经济,住院时间短,血管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3月一2009年5月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314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穿刺途径随机分成桡动脉组(n=157)和股动脉组(n=157),观察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外周血管并发症和术后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49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52例。两组间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穿刺时间桡动脉组明显多于股动脉组(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在股动脉组术后肺栓塞发生2例,而桡动脉组0例。总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1%(308/314)。结论只要规范化操作,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可行,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别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和不良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冠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在术后下床时间、穿刺部位及血管及并发症、心理状态及发生不良情况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依从性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两种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64例,股动脉途径82例。结果血管穿刺时间经桡动脉组为(3.9±1.6)min,经股动脉组为(3.4±1.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获得再灌注时间经桡动脉组为(35.1±9.6)min,股动脉组为(33.2±8.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经桡动脉组为6.25%(4/64),经股动脉组为15.9%(13/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经桡动脉组为(3.8±1.2)d,经股动脉组为(7.2±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时程和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组并发症更少,更有利于抗凝治疗,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09年5月6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314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穿刺途径随机分成桡动脉组(n=157)和股动脉组(n=157),观察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外周血管并发症和术后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49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52例.两组间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穿刺时间桡动脉组明显多于股动脉组(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在股动脉组术后肺栓塞发生2例,而桡动脉组0例.总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1%(308/31 4).结论 只要规范化操作,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且可行,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前瞻性对比分析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经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探索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20例诊断为冠心病择期行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组),一组接受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FI组),分析和比较两组病例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平均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的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R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6.0%(394/410),TFI组为97.6%(302/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TRI组和TFI组平均穿刺时间6.1 min (2~21min)、3.2 min (1~12min),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52min (32~147 min)、53min (30~140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8/410)、5.0%(16/310),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d(2~5d)、5.4d(4~8d),除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经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相差不大,可行性相当;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我科符合诊断冠心病患者122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每组各61例,桡动脉组患者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股动脉组经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成功率、操作时间、穿刺时间、照射时间等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桡动脉组患者的出血、尿留、血管并发症、腰酸背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5%,18.75%,6.25%,6.25%,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PCI)中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穿刺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患有冠心病并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经股动脉穿刺)和对照组(经桡动脉穿刺),每组8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对照组应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疗效高,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比,应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住院时间短,可以作为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优缺点、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2006年4月我院行CAG和(或)PCI患者246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95.5%,股动脉组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2.8%,股动脉组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操作时间:CAG操作时间:桡动脉组(20±5)min,股动脉组(18±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操作时间:桡动脉组(56±10)min,股动脉组(52±1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桡动脉组(2.0±1.5)d,股动脉组(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或)PCI并发症相对少,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降低,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人的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138例,根据PCI操作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8例)和股动脉组(70例)。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和疗效以及术后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在穿刺时间、球囊开始扩张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桡动脉组发生迷走反射及穿刺部位血肿明显少于股动脉组。但经股动脉透视时间短,不易发生血管痉挛。结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股动脉操作更加习惯和熟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经桡动脉及经股动脉入径的两种术式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元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选择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应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46例设为桡动脉组;应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44例,设为股动脉组。运用回顾性的方式,针对两组患者介入治疗过程及治疗后各相关综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3.8%,股动脉组为96.3%,其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x曝光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径介入冠心病治疗相对比较安全、可行、有效,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穿刺过程中所在部位并发症的发生,但也对医生的手术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冠心病并需要行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疗效高,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手术介入治疗时,经桡动脉进行穿刺,手术时间短,疗效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102例。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5.7%,P〈0.05);2组之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经桡动脉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率相似,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观察经桡动脉穿刺与股动脉穿刺两种穿刺路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需行冠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04例,其中行桡动脉穿刺患者54例,行股动脉穿刺患者50例,比较两组穿刺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介入成功率、穿刺后血肿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穿刺组穿刺点压迫时间(3.6±1.3)min、穿刺时间(4.1±1.4)min,均短于股动脉穿刺组的(15.5±3.6)min、(6.5±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5.6%)明显低于股动脉穿刺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其介入成功率与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相当,穿刺点压迫时间短,压迫点血肿发生率低,且不影响患者活动,是值得选择的一种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