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甚为常见,改变了人们对药物毒性的认识。一些文献上并无毒性记载的药物也有引起中毒反应的报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越来越多,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及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利系统的损害,甚至引起死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极为复杂,但因中药品种的混乱而引起临床不良反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中药不良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丽 《首都医药》2005,12(5):42-43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中药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3.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合理使用中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药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道逐年增多。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就是中药的“有毒”反应。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不够重视,也存在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认为“纯中药制剂,绝无毒副作用”。然而,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在中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久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了解很少,甚至错误地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因此,为了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首先应了解中药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笔者就多年从事中药工作所得经验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频发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控制办法,旨在引起对中药制剂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彬 《中国医药指南》2014,(35):251-251
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与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进行了经验性总结,并针对目前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今后的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实质性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52年至今在专业杂志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文章有1000余篇,病例近4000例。产生毒副反应的中药涉及460多个品种,其中单味药239种,中成药和制剂221种。因服用单味药死亡的229例,中成药28例,中药注射剂30例,实际死亡例数远不止于此。因而,充分认识中药不良反应的严重性,纠正人们观念上的错觉十分必要。现将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文献汇集,从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所以经常被作为对抗西医西药毒副作用的替代品来使,随着中药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也日渐增多。对导致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分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症状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琴  李丽 《淮海医药》2008,26(3):254-255
多数人认为中草药及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或很少,其实不然。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报道很多,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大量应用,发生了多起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死亡,逐渐引起了临床医护人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但中草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中药不良反应有其特殊性。我们收集了部分常见中药的不良反应症状及原因加以分析,以使临床医护人员能掌握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及时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临床药学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我院在采取临床药学干预之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2009年10月我院采取临床药学干预之后的发生率,并分析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剂型、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我院使用的涉及不良反应的632种中药中,共有13种剂型,其中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4.32%.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3.51%.在采取临床药学干预措施之后,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临床药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临床药学干预对于减少重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铁烽 《海峡药学》2006,18(5):212-213
本文通过分析医疗机构在中药应用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一些环节,提出临床药学的工作重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60例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进行中药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0例,对其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60例患者中发生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29例,有皮肤红肿、瘙痒的不良反应21例,心悸胸闷6例,精神焦躁、言语不清4例。结论中药使用不当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因此需加强中医师对中医药的学习,注意中药的合理应用,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祥 《中国药业》2008,17(8):55-55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指出预防或减轻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李小娅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457-3459
随着中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对常用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苷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48例活血化瘀中药不良反应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药物中以血栓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5.4%,其次为血塞通,占据22.9%;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上以皮肤及周边最多,占45.8%,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结论应加强对临床中药制剂的研究监测,掌握患者既往过敏史,明确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多是动植物及矿物质,属于天然物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医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又多是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而且多采用复方应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但是这并不是说应用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医务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早已有的认识。关于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所见,常见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笔者认为,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药学服务减少中药用药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90例内科慢性病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的中药应用组采用常规的中药治疗,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采用中药应用+临床药学干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满意程度;内科慢性病患者对中药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中药不良反应认知;药学干预前后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中药使用不良反应。结果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的满意度100.00%,高于常规的中药应用组的80.00%,P <0.05。药学干预前两组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接近,P> 0.05;干预后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的改善幅度更大,P <0.05。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内科慢性病患者对中药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中药不良反应认知更好,P <0.05。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中药使用不良反应更少,P <0.05。结论内科慢性病患者实施中药应用和临床药学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提高其对中药的认知并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五种常用中药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以及生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间使用常见的五种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90例患者,分析各科室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发生时间.结果 使用中药注射液科室较多,排名前三的为消化内科、心内科和皮肤科,发生率前三位的分别是呼吸内科17例(18.89%)、儿科15例(16.67%)和心内科13例(14.4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主要在用药后0~30 min内,发生比例达66.66%;皮肤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占比35.56%.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液,应重视患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合理应用中药注射液,保证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很久以来,人们对大多数中药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的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来,因为使用中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也为了能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本文从以下8个方面分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及毒害作用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中药注射液是在传统中药汤剂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复方中药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注射剂。目前,随着中药注射剂品种的增多及应用的广泛,其不良反应亦频繁出现。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有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并对中药注射液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作一分析归纳,并为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