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对患有早起脑梗死的患者采用螺旋CT灌注成像分期技术的临床诊断的意义,为该类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临床症状疑为脑梗死的患者均采用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测量79例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最大峰值时间,根据所测定数据对其脑梗死进行影像学分期并对79例患者进行CT复查。结果 79例疑似病例采用CT平扫仅有12例结果显示脑部出现低密度梗死灶,诊断率为15%;采用脑CT灌注成像发现72例局部区域的血流异常灌注,诊断率为91%,然后与对侧的rCBF、rCBV以及MTT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局部低灌注的脑梗死前期Ⅰ1期患者16例、Ⅰ2期患者23例、Ⅱ1期患者19例和Ⅱ2期患者14例。CT复查的结果显示所有异常灌注的区域均出现特征的低密度梗死灶。有7例患者采用CT平扫以及CT灌注成像均未及时、准确诊断。结论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应该在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超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50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所有病洌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5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侧CBF和CBV较对侧显著降低,MTT比对侧显著延长(P〈0.05),有45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为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方法应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46例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进行多层CT图像数据分析,整理后对比观察,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脑血管狭窄情况,测定脑梗死区和健侧各感兴趣区的局部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46例病例在发病7~10d内,由双螺旋CT复查。结果 4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患侧脑组织局部血流量与局部脑血流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比健侧显著延长(P<0.05)。结论多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早期发现脑梗死灶的部位及病变范围大小,和发现缺血坏死区域周围有无存在缺血性半暗带,评价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早期溶栓治疗和为影像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片治疗的脑梗死疑诊患者75例,对发病6h后缺血部位和正常脑区域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对两区域的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变区的MTT明显短于对照区,CBV以及CBF明显低于对照区,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脑梗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及时发现脑梗死发生缺血性病变的病因,为脑梗死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中1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CTPI)检查,测定异常灌注区域及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1TrP)。所有患者一周内均行CT复查。结果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为18例,其中责任病灶15例,未见异常8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57.7%(15/26),特异性为73%(8/11)。CTPI显示灌注异常25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CT随访证实为小脑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5/26),特异性为100%(1/1)。2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TP(健侧/患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梗死区面积与判断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95例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的种类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与脑梗死组,均进行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TIA组患侧TIP和CBF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侧的TIP、CBV、CBF等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IP、CBV、CBF等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诊断,能与TIA相鉴别,建议可作为二者临床鉴别诊断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CT脑灌注成像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4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即发现颅内病灶,占76.92%;21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未发现颅内病灶,占23.08%,45例患者的CT脑灌注结果均存在异常灌注区,患者的梗死区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MTT和TTP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4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患者存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均可以及时、早期、准确的对患者的脑缺血部位以及缺血程度进行判断,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诊急性缺血性脑病临床患者65例,在症状发生后1~2h内对患者首先行CT平扫,而后展开CT灌注成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平扫确诊为脑梗死者27例,未发现异常者38例;经CT灌注成像确诊为脑梗死者62例,3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图像上感兴趣区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与周边区域的局部脑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对比剂峰值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中敏感性、准确性优于CT平扫,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信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在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及部位的判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超急性脑梗死疑似患者,在患者发病后6h行缺血部位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灌注成像与CTA成像诊断造影观察,并分析灌注图像与CTA的重建后处理图像,所有患者在发病1周后再次行多层螺旋CT复查。结果 15例患者经普通CT扫描发现可疑脑缺血区,45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所有疑似病例患者均继续行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通过将采集到的脑血管灌注图进行分析,被发现脑组织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应;并通过多层螺旋CTA检查,发现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结论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对临床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早期发现患者脑组织中存在的缺血半暗带并为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多层螺旋CTA检查可以较及时的发现缺血性病变的原因,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6例脑动脉瘤患者,对他们分别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比较CT的诊断结果和手术结果的相符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患者中有125例的诊断结果符合病理学诊断标准,1例患者漏诊,临床检测有效率达99.2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层螺旋CT能够清楚的显示动脉瘤的具体形态以及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学关系。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显著,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对于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发病6 h内对19倒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以及CTP检查,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结果为19例患者中6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梗死征象,所有患者CTP均发现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价值分析。方法通过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和MRI检测,观察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和MRI对Ⅱ期和Ⅲ期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Ⅰ期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8.75%, MRI诊断结果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均可明确诊断Ⅱ期和Ⅲ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MRI在Ⅰ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诊断较多层螺旋CT具有明显优势, MRI对诊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基底节区脑梗死的CT灌注成像特点,探讨CT灌注成像在基底节区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诊断脑梗死的基底节区梗死病例,行16排多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测定感兴趣区相关参数,并与对侧镜像区域脑组织对照比较。结果40例基底节区梗死病例CT平扫38例发现病灶,2例未发现密度异常;全部病例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相对应的低灌注区。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脑梗死具有高敏感性与高特异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200例颅脑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较为科学与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全部病例均运用了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三维容积重建等技术显示其颅脑血管,并对其颅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将结果与患者的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扫描结果均与手术结果相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未见异常的患者为19例,动脉瘤患者为77例,血管畸形患者为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为39例,脑肿瘤患者为19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它清晰的显示了患者的瘤体、瘤颈以及载瘤动脉等,其显示的脑血管狭窄以及中断部位等均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颅内各种血管病变以及显示患者颅内病变的三维空间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收治的5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重建成像,计算并比较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和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结果CT脑灌注成像检查中发现灌注异常区,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有明显降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及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有明显延迟,与对侧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造影影像重建中26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0例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8例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脑灌注可以及时准确的显示患者的缺血部位和程度,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法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星形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肿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影像学诊断后显示可较为清晰的观察患者肿瘤情况,PS图与其他的灌注图进行分析可知,PS图可较为清晰的显示肿瘤具体影像学特征;高级星形细胞瘤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肿瘤微血管表现通透性(PS)水平均明显高于低级星形细胞瘤,P<0.05;比较瘤周水肿与正常脑白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利于患者疾病的后续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18.
超急性期脑梗死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林  张宗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87-1989
脑卒中是全球性的神经系统常见病,其中67%~80%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ICVD)[1]。AICVD患者的康复情况与脑组织的存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病变和准确评价成为临床防治的重点,CT灌注成像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笔者就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T、MS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徐裕  冯东侠 《江苏医药》2012,38(4):466-469
CT脑灌注成像技术随着现代多排螺旋CT的出现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常规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筛选,并用来鉴别梗死灶和缺血半暗带.同时CT脑灌注成像技术还用来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是否存在脑血管痉挛,以及评价颈动脉狭窄后血管的储备情况.另外,CT脑灌注成像技术还被用作评价脑外伤后的脑血流灌注情况和测量脑肿瘤表面血管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20.
崔建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50-18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3例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观察其原始数据和图像与经过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处理后的头像和数据比较结果;部分病例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检查出颅内动脉瘤21例,脑动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1例;25例脑内血肿的患者中,检查出脑动静脉畸形4例;23例颅内动脉瘤中,大脑动脉瘤7例,颈动脉动脉瘤3例.8例颅内动脉瘤钛夹夹闭手术、2例脑动脉畸形术以及2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切除术,经手术所见与手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相符.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和术后复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