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非生物型人工肝已作为临床重症肝病患者体外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但对于肝脏之外的影响的相关报道较少,而这些方面对人工肝的不断改进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非生物型人工肝对肾功能、血细胞、凝血系统、细胞因子、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娟  陆伟 《中国血液净化》2007,6(7):382-384
人工肝是借助体外装置,暂时或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协助治疗肝功能不全或相关疾病的方法。目前人工肝主要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及组合型人工肝3型。其中,以解毒功能为主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被证明确有一定疗效,本文将逐一介绍。因作为非生物型人工肝之一的血浆置换,在置换过程中补充了大量人体所必需的活性物质,有别于其他非生物型人工肝,本文暂不予介绍。  相似文献   

3.
曹迅  彭文 《现代护理》2007,13(11):1038-1039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对慢性重症肝炎(晚期)患者等待肝移植的过渡支持作用。方法采用非生物人工肝血浆置换(PE)方法对18例慢性重症肝炎晚期患者进行人工肝过渡支持疗法。结果18例慢重肝患者都经过人工肝支持系统20人次治疗,在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固醇(CHOL)、前蛋白(PA)高于治疗前(P<0.01)。6例肝性脑病Ⅲ期转为Ⅰ期,7例肝性脑病Ⅱ期神志转清,17例均成功过渡到肝移植,1例在手术中因出血过多而放弃治疗。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对等待肝移植的慢重肝患者有一定的过渡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迅  彭文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1):1038-1039
目的 评价非生物人工肝对慢性重症肝炎(晚期)患者等待肝移植的过渡支持作用.方法 采用非生物人工肝血浆置换(PE)方法对18例慢性重症肝炎晚期患者进行人工肝过渡支持疗法.结果 18例慢重肝患者都经过人工肝支持系统20人次治疗,在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固醇(CHOL)、前蛋白(PA)高于治疗前(P<0.01).6例肝性脑病Ⅲ期转为Ⅰ期,7例肝性脑病Ⅱ期神志转清,17例均成功过渡到肝移植,1例在手术中因出血过多而放弃治疗.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等待肝移植的慢重肝患者有一定的过渡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治疗中的疗效及治疗时机。方法选择符合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1例,分成人工肝组28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对症处理;人工肝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结果行人工肝治疗后患者血清学指标(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胆碱酯酶、凝血时间)有显著改善(P0.01),并发症发生率20.8%,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指标、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好转,死亡率降低,住院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在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在内科综合治疗期间若出现血胆红素、转氨酶成倍增长,血氨持续升高,凝血时间明显延长或出现肝性脑病症状者以及明确有对肝脏直接损害的毒物在早期肝功能出现异常时宜及早行人工肝替代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及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公认,可以使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恢复,还可以使患者有效地过渡到肝脏移植,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3种,包括血浆置换、血液滤过、血液/浆灌流、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白蛋白透析、血浆胆红素吸附和生物型人工肝等。目前常应用的方法有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浆胆红素吸附,其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机械性的方法祛除肝衰竭患者体内的毒性物质及代谢产物,补充部分活性物质,纠正凝血物质缺乏,使患者内环境改善,利于肝细胞再生,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7.
人工肝临床应用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肝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临床试用已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本文着重对各型人工肝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作一探讨。1非生物型人工肝它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是利用血液(血浆)灌注、血液透析、血液读过或血装置换,以去除肝衰患者血中的毒性物质。如过高的胆盐,与肝昏迷发生有关的中分子物质,一些中毒性肝衰患者血中过高的药物等。血液灌注是通过吸附剂吸附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物、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因此它清除的毒物必须是可吸附的。常用的吸附剂是活性炭和树脂。活性炭能吸附一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47例儿童A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研究组),分析ALF患儿的年龄分布特征及病因情况,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生化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2组患儿病死率。结果:47例ALF患儿中≤1岁患儿23例、1~3岁10例、≥3岁14例;34.0%患儿病因不明。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均降低(P0.05),国际化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活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白蛋白(albumin,ALB)均升高(P0.05)。研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儿童ALF是有效的,可改善患儿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孔丽  王玉  苏莲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69-7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83例肝衰竭患者采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舒适护理。结果:本组临床治愈70例,好转9例,自动出院1例,转院接受外科治疗1例,死亡2例,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6%,无护理投诉或纠纷事件。结论: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舒适护理是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顺利进行和保证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肝衰竭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内毒素、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标志物等水平的变化,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54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肝衰竭患者,其中23例肝衰竭患者(人工肝组)在肝移植手术前给予人工肝治疗61次,另31例肝衰竭患者(常规组)行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IL-10、IL-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SICAM-1)]和内毒素等水平的变化,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变评判其疗效,并探讨疾病转归与炎症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的关系。结果人工肝组短期有效率65.22%,而常规组短期有效率为32.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人工肝组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治疗后血清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人工肝有效组更显著;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IL-4、IL-18、TNF-α、SVCAM-1、SICAM-1、N0和内毒素水平无变化。结论内毒素、炎症因子等对肝细胞有继发性损伤作用,肝功能、内皮功能等临床检验指标的改善及临床症状的缓解与血浆IL-4、IL-18、TNF-α和内毒素水平降低有关,人工肝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和内毒素水平,最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陈煜  李爽 《临床荟萃》2016,31(7):717
肝衰竭治疗主要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人工肝治疗以及肝移植等手段。本文将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包括血浆置换、血浆滤过透析、血液灌流、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以及Prometheus系统等,并对其疗效进行重点讨论。此外,还概括了近年来生物型人工肝的进展,以及新型人工肝脏的构建。归纳了未来人工肝发展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Acute poisoning (AP) may cause failure of the liver and kidney, and even death.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 o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failure after acute poisoning.

METHODS:

A total of 31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caused by AP were admitted to emergency ICU, central ICU, and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from 2005 to 2009 in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Among them, 13 patients served as a treatment group, and used ALSS in addition to detoxification treatment and protective treatment of liver function, and the other 18 patients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receiving detoxification treatment and protective treatment of liver function.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10 patients (76.9%) were cured or improved, 2 died, and 1 was discharged against advice. In the 18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7 (38.9%) were cured or improved, 3 died, and 8 were discharged against advic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s of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ALS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clin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oxic liver failure.KEY WORDS: Toxicity, Liver failure,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应用人工肝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变化情况。方法连续性收治38例ACLF患者,其中18例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ALSS)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2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4周检测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28d生存率为66.6%(12/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28d存活的8例患者中,可见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上升,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下降,CD4+/CD8+比值上升(P0.05)。而在治疗组存活的12例患者中,这种变化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素以及国际化标准比值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水平可以了解ACLF患者免疫功能情况,有助于评价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吲哚氰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凝血酶原时间(PT)对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记录83例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的ICGR15、MELD和PT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评价ICGR15、MELD和P...  相似文献   

16.
秦华  魏丽 《临床荟萃》2019,34(7):633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并行人工肝治疗的乙型肝炎ACLF患者69例,其中DPMAS联合PE组32例,单纯PE组37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4周总有效率和12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PLT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PMAS联合PE治疗ACLF疗效确切,能减少血浆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置管在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彬  陈竹  曾丽  周明  陈丽 《护士进修杂志》2016,(11):1030-1032
目的探讨动静脉置管在人工肝支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56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予外周动-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总结护理措施。结果股静脉置管的成功率(89.8%)明显高于外周动-静脉置管(7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渗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平均血流量更高(P0.05),更有利于人工肝的顺利进行。动静脉置管为人工肝治疗提供了一条最佳静脉道路。无感染、断管、栓塞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护理纠纷,患者满意度为98.0%。结论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动静脉置管的不良反应,是保障体外循环管路通畅、人工肝治疗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在人工肝治疗和内科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规律,探讨其与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63例肝衰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9例为人工肝结合内科治疗组,34例为内科治疗组,依据肝功能、临床症状等指标判定人工肝治疗有效组17例、无效组12例,内科治疗有效组11例、无效组23例,23例健康献血员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动态观察Treg细胞水平变化规律并分析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水平(2.46±0.56)%,有效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人工肝有效组(1.92±0.78)%,内科有效组(2.10±0.5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工肝组(2.62±0.67)%,内科组(2.89±0.7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有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其中人工肝组(4.64±1.31)%,内科组(4.87±2.8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工肝组(5.44±2.13)%,内科组(5.91±2.7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无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eg细胞水平变化在有效患者呈现低→高→低的“峰”形曲线,且人工肝组较内科组Treg细胞水平较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在无效患者呈现高→低→高的“谷”形曲线。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与疗效相关,可作为肝衰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人工肝脏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应用于人体原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经验体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对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应用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术前准备和术后辅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2004年5月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实施的21例肝脏移植中4例患者在移植前后进行ALSS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黄疸、腹水、肝功能损害,出血倾向。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及移植术后分别接受2~11次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疗法,供肝到达后行原位肝移植术。结果人:人工肝支持治疗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部分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4例均顺利行肝移植,3例存活6~20个月,其中2例已存活1年以上,并已逐步恢复正常工作,1例术后10天脑死亡。结论ALSS能纠正机体术前的内环境失衡,为供肝等待和增加手术耐受创造条件,应作为肝脏移植前积极准备的重要部分,术前人工肝支持可作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等待供肝期间的桥梁,并可改善病情减少肝移植的危险因素;ALSS为术后移植物功能发挥欠佳者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恢复功能的机会。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疗法是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