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将60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无侧支循环颈动脉狭窄组和颈动脉闭塞组,利用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分析。另取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利用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心理测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3组患者比较,患侧顶、颞、额叶皮层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P=0.020;t=-2.356,P=0.020;t=-2.767,P=0.015)。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试中,颈动脉狭窄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10%,异常率为90%;对照组60例患者正常率为100%,异常率为0。结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及类型与脑血流灌注损伤有关系,并可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与临床出现认知障碍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脑侧支循环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侧支循环情况分为脑侧支循环良好组(n=49)和脑侧支循环不良组(n=54).两组患者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手...  相似文献   

3.
袁庆芳  李欣欣 《安徽医药》2019,23(11):2227-2230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 ICAO)的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及其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4年 1月至 2016年 6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ICAO脑梗死病人 72例,根据脑梗死病灶数量分为单发脑梗死组 29例、多发脑梗死组 43例,比较两组侧支循环建立数量及分级。采用美国国立卒中量表( NIHSS)评估入院时、入院后 2周的脑神经功能,分析侧支循环对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发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开放数量 ≥2支( 79.3%)及一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 93.1%)较多发脑梗死组明显增多( 55.8%、74.4%)(P<0.05);合并侧支循环组病人入院时( 4.14±0.84)分、入院后 2周 NHISS评分( 0.94±0.32)分与未合并侧支循环组[(5.18±1.27)、(2.36±0.66)分]比较,显著降低,而 NHISS评分降幅显著升高( P<0.05); Willis环开放组病人入院时( 4.05±0.65)分、入院后 2周 NHISS评分( 0.87±0.30)较 Willis环未开放组明显降低[( 5.31±1.34)、(2.47± 0.73)分]而 NHISS评分降幅更为明显( P<0.05)。结论 ICAO病人脑梗死类型与侧支循环形成数量和分级密切相关,侧支循环形成尤其,是一级侧支循环( Willis环)的开放可有效改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浆微小RNA(micro ribonucleic acid,miR)分子水平与脑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上海公利医院经超声筛查确诊为颈动脉狭窄超过30%的患者60例。经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脑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患者血浆中miR-92-3p、miR-15a-3p、miR-16-3p、miR-126-3p、miR-210-3p和miR-132-3p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脑侧支循环是否建立与血浆miR水平的关系,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浆miR水平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内侧支循环建立的预测能力。结果 按中华医学会《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指南(2017)》纳入狭窄<50%组17例、狭窄50%~70%组21例以及狭窄> 70%组22例,经性别、饮酒史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校正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miR...  相似文献   

5.
李同社  李芳 《天津医药》2007,35(4):320-320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是目前能较客观、直接显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多少、范围、程度及建立方式等的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查方法.而侧支循环是冠心病(CHD)的重要征象之一。现回顾性分析236例CHD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艳东  赵静慧  靳翠彬  高红雨 《河北医药》2010,32(19):2698-2699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AG)247例冠脉病变中发现有侧支循环形成者68例作为研究组,以病变程度相同但无侧支循环形成者8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Ⅰ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差异。结果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吸烟、脉压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050,-0.065和-0.008,P〈0.05),与服用他汀类和(或)ACEI药物呈正相关(OR=85.833,P〈0.01),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形成的惟一独立相关因素(OR=13.875,P〈0.01)。结论侧支循环多出现在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患者,糖尿病、吸烟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利因素,服用他汀类、ACEI药物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7.
田伟  张泰民  高岩  杨章超  杨华  马文群 《安徽医药》2023,27(7):1368-1372
目的 探究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机械取栓后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n=23)、中度狭窄组(n=39)、重度狭窄及闭塞组(n=18),均行机械取栓,比较三组临床资料、机械取栓前后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神经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TIN/SIR)、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BATMAN)评分],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ASTIN/SIR、BATMAN评分相关性,随访90 d,统计三组预后情况,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对颅内侧支循环状态、预后的影响,并采用KM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机械取栓后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ASTIN/SIR评分分别为(3.42±0.28)分、(3.05±0.22)分、(2.63±0.17)分和BATMAN评分分别为(8.24±0.71)分、(7.13±0.63)分、(5.29±0.42)分均高于机械取栓前(1.31±0.36)分、(0.87±0.21)分、(0.52±0.17)分和(4.78±1.12)分、(3.36...  相似文献   

8.
<正>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原因之一,与脑卒中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颈动脉狭窄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通过对Willis环动脉血流频谱及侧支循环的观察,可分析不同部位颈动脉重度狭窄后颅内血流的改变,对其狭窄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手段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谭强  李广平  王伟  赵凯  张承宗 《天津医药》2007,35(5):348-34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冠状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93例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n=44)和非糖尿病组(n=49)。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两组冠脉病变的特点,采用侧支动脉记分法评估两组侧支循环的发育。结果:糖尿病组病变血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钙化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也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P〈0.05);糖尿病患者侧支血管记分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发育不良,糖尿病妨碍冠脉侧支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类型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影像分析,判定责任血管,分析侧支代偿是否存在及其代偿类型,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侧支代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意义。结果所有患者病变累及血管共47支,其中锁骨下动脉14支(29.8%),颈内动脉13支(27.7%),大脑中动脉7支(14.9%),颈总动脉2支(4.3%),颈外动脉1支(2.1%),大脑前动脉2支(4.3%),大脑后动脉1支(2.1%),基底动脉4支(8.5%),椎动脉3支(6.4%)。经W illis环开放代偿14例,软脑膜动脉吻合代偿14例,颈内-颈外动脉代偿4例,颈外-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肌间支吻合代偿1例,颅底异常血管网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11例,未见明确侧支代偿1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颅内可形成多种类型的侧支循环,部分病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侧支代偿共同向缺血区供血;临床症状与侧支循环建立速度、类型、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侧支循环的存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及预后意义深远,存在双面性,应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刘娟红  周琼 《江西医药》2010,45(9):936-938
视网膜侧支循环起源于闭塞的毛细血管床,其形成是个动态过程。视网膜病变区域静脉和开放的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眼底荧光造影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呈刷状,数月后血管管径变粗、血管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陆蓉  施裕新  顾美芳 《江苏医药》2006,32(11):1007-1008,I000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显示肝硬化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肝脏正常者行腹部增强扫描,然后行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分别测量门静脉系统短径,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A显示肝硬化组食管下段静脉曲张21例次,胃底静脉曲张18例次,胃左静脉曲张23例次,胃短、胃后静脉曲张16例次,附脐静脉开放伴腹壁浅静脉曲张7例次,胃-肾/脾-肾分流5例次,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7例次,腹膜后静脉曲张4例次。肝脏正常组脾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均明显小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16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在显示肝硬化门脉系统形态变化及门脉高压侧支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侧支血管是指直径为20~30μm潜在的血流通道,通常处于关闭状态,当冠脉显著狭窄或闭塞时开放而发展成为有功能意义的侧支循环。本研究通过对完全闭塞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程度的观察,研究其对左室功能的影响及与心绞痛发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楠  李小凤 《现代医药卫生》2023,(17):2996-3000
脑动脉狭窄不仅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也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后循环系统,前循环系统狭窄发生率高,对认知的影响更广泛。脑侧支循环是指颅内外潜在的或新生的血管吻合,在脑供血不足时起代偿作用,对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脑动脉狭窄后侧支循环建立及狭窄发生后侧支循环建立对认知影响的研究较少。该文就无症状前循环脑动脉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建立对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案对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6例对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后患者满意率为100%,治疗前后满意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支架血管形成术对于颈动脉狭窄伴有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较高的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病人门静脉内径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胃镜、CT等多种检查手段对586例肝硬化病人的门静脉内径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进行检查观察.结果 肝硬化有侧支循环开放组病人门静脉内径[(1.18±0.166) cm]比无侧支循环开放组病人[(1.31±0.160) cm]显著减小;形成的侧支循环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为常见,脐静脉或脐旁静脉开放次之,胃左静脉扩张、脾胃静脉开放接排其后,其他交通支开放较少;门静脉内径越小侧支循环开放的通路就越多且各交通支开放的比例也越高.结论 综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方法观察门静脉内径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对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诊治、预后评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责任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主要方式.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判定梗死的责任血管、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方式.结果:各型患者,病变血管共92条,其中颈内动脉(ICA)39条(42.31%),病变血管有锁骨下一椎动脉(SUB-VA)22条(23.9%),大脑中动脉(MCA)16条(23.5%)、颈总动脉(CCA)2条(2.17%)、大脑前动脉(ACA)3条(4.41%);基底动脉(BA)6条(6.5%)和大脑后动脉(PCA)2条(2.2%),脑前动脉(ACA)和大脑后动脉(PCA)各1条(各1.1%):责任血管ICA 41条(44.57%),MCA 22条(23.9%),SUB-VA24条(26.1%).经软脑膜支吻合代偿47例,Willis环代偿27例,来自各种颅外代偿计20例,两种及以上方式联合代偿20例,罕见代偿2例,未发现代偿8例.结论脑动脉病变最多位于ICA、SUB-VA主干,其次位于MCA;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病变具有更高的梗死发生率.侧支循环代偿以Willis环最充分,软脑膜支吻合最常见,因此,脑梗死的类型和预后受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状态的整体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赵守财  杨倩  吴雪松  倪进军  薛莲  周志明 《安徽医药》2016,20(11):2055-2060
目的 比较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及近期不良事件,探讨颈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动脉CAS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再通术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及颈动脉狭窄CAS术和闭塞再通术中及术后相关因素、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有54例颈动脉狭窄和17例颈动脉闭塞患者,5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而纳入狭窄组;17例颈动脉闭塞患者,再通失败2例,成功再通并置入支架患者15例并纳入闭塞组。狭窄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30%,平均为13%~18%,技术成功率为100%。闭塞组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30%,平均为17%~22%,但是再通技术成功率为88.2%。两组病例中狭窄部位、术后心动过缓、术后低血压及高灌注综合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长度、球囊预扩、保护装置的应用与否、支架长度及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闭塞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支架长度、保护装置的应用与否、支架长度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狭窄组小中风2例,大中风0例;闭塞组小中风1例、大中风1例。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其中狭窄组为3.7%,闭塞组为13.3%。但颈动脉闭塞组与狭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总临床成功率为98.6%。2月至1.5年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术是安全可行的,患者耐受性较好,但由于颈动脉闭塞病例数较少,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可能过高,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可能被低估,今后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