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黏液样肾上腺皮质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挽澜  陆鸣  田凤霞  韦萍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83-285,i0011
目的阐述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黏液样肾上腺皮质癌的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呈胶冻样外观。瘤细胞呈腺样、条索状及包巢状漂浮在黏液中。ABPAS染色证实为细胞外黏液。免疫组化示Mart_1、αInhibin、CD56、vimentin( )。结论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肿瘤是罕见的肾上腺皮质肿瘤。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平滑肌腺瘤样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对2例子宫平滑肌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子宫平滑肌腺瘤样瘤均发生在中年女性,临床与大体检查类似子宫平滑肌瘤,肿瘤境界清楚,镜下特点为大量平滑肌束间散在分布许多大小不等的腔隙;腔隙内衬扁平或立方细胞,可见刷状缘和线状桥连接的特征,瘤细胞核异型性小,无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腺瘤样瘤细胞CK和MC(+),CD34(-);平滑肌瘤细胞SMA(+)。结论平滑肌腺瘤样瘤是一个具有明确形态学特征的腺瘤样瘤的变型,其病理形态学特点为瘤性增生的平滑肌束中散布腺瘤样瘤的成分,该肿瘤应与子宫平滑肌瘤、浸润性腺癌等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行常规HE和超微结构观察.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化EnVision染色,检测2例黏液样肾上腺皮质肿瘤。结果:肿瘤呈实质性,切面有黏液感。肿瘤细胞在黏液背景中排列成相互吻合的网状或假腺腔样结构,腺腔内和细胞间为嗜酸性黏液。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抑制素-α(inhibin-α)、黑素细胞相关蛋白A(melan-A)、波形蛋白(vimentin)、突触素(synapsin)和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超微结构示肿瘤细胞间有无定形黏液样物质,胞质内含丰富的内质网。结论:黏液样肾上腺肿瘤是罕见的肿瘤,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检测有助于肾上腺皮质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光学显微镜下见肿瘤无包膜,但与肾组织之间存在纤维组织分隔,瘤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巢片状,巢内细胞排列成管状、梁状、索状和实性,管状结构互相连接或沟通,漂浮于黏液样基质中,部分小管管腔塌陷或不明显,逐渐移行为梭形细胞,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部分胞质透明,间质富于淋巴细胞,浆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出血钙化。免疫表型:小管状和梭形细胞显示CK阳性,Viminten阳性,CD34、CD56、AFP均阴性。病理诊断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类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预后较好,需注意与集合管癌、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后肾腺瘤等多种肾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伴上皮样间质过度增生及细胞角蛋白异常表达的恶性叶状肿瘤的诊断陷阱。方法对1例伴上皮样间质过度增生及细胞角蛋白异常表达的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形态、免疫组化特点,进行描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乳腺肿物穿刺组织表现为在黏液炎性的背景中见上皮样细胞弥漫分布,免疫组化:AE1/AE3、CK5/6、CK19、p63(+),CD34、bcl-2(-),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均支持肉瘤样癌(化生性癌),切除标本广泛取材,可见到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与穿刺标本相似的区域,同时也可见到典型的叶状肿瘤区域。结论伴上皮样间质过度增生的恶性叶状肿瘤在取材有限的情况下,即使加做免疫组化,依然容易误诊为肉瘤样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 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Warthin瘤上皮成分恶变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对2例Warthin瘤上皮成分恶变为黏液表皮样癌的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结果 2例患者均表现为腮腺无痛性肿块,镜下可见典型Warthin瘤区及向黏液表皮样癌过渡的移行区。1例为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另1例为中级别黏液表皮样癌。PAS染色胞质内及间质内浸润黏液呈紫红色。Warthin瘤内层柱状细胞CK7和CK19(+),外层细胞CK34βE12和p63(+),黏液化生细胞及黏液表皮样癌的黏液细胞CEA(+)。结论诊断Warthin瘤上皮成分恶变为黏液表皮样癌,除典型Warthin瘤、黏液表皮样癌结构外,必须出现两肿瘤的移行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检测,对3例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7.3岁,肿瘤大部分由分化好的腺癌组成,伴间质显著增生;其中一例伴有未分化的癌,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瘤细胞胞质丰富,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两种肿瘤成分间质内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浸润肿瘤细胞间。免疫组化:CK7、CK19及Villin(+),CK20、CDX2、Hepatocyte、Arginase-1、AFP、Glypican-3及CD34(-),Ki-67约20%~30%(+);原位杂交检测EBER(+)。结论 EBV相关性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胆管癌亚型,其形态学独具特征,确诊需要结合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肤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8例手术切除的皮肤混合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形态学观察,其中23例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大体表现为真皮和/或皮下境界清楚的结节状肿块。镜下,肿瘤上皮和肌上皮呈立方状、梭形、浆细胞样等多种形态,排列成条索状、腺样、巢状,可伴有毛囊、皮脂腺、大汗腺、小汗腺样分化。肿瘤间质以纤维、黏液、软骨样或透明变性基质为主,偶见脂肪或骨样组织。免疫组化显示导管上皮CEA、CD117(+),肌上皮p63、GFAP、Calponin、S-100(+),两种细胞CK、CK5/6、EMA、Cam5.2均(+)。结论皮肤混合瘤是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讨论。结果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大体呈结节状、丘疹样及息肉样,镜下肿瘤为结节分叶状,丰富的黏液性间质内有形态温和的短梭形和星芒状细胞及较多的纤细薄壁毛细血管,伴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 )。电镜示瘤细胞为纤维母细胞。结论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是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相似文献   

11.
胃血管球瘤4例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血管球瘤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胃血管球瘤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球瘤的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胃血管球瘤主要形态学特点包括:①肿瘤组织呈多结节状,结节周围被平滑肌束分隔;②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无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③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或血窦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或呈实性排列,局部间质可见黏液变性.4例肿瘤细胞SMA、laminin、vimentin均为( ),其中1例CD34局部弱( );而CD117、S-100、desmin、CgA、Syn和CK均(-).患者术后均无复发,随访时间最长者7年,最短者3年.结论 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属于良性肿瘤,具有特定的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神经内分泌肿瘤、上皮样胃肠间质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Melan-A和Inhibin α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Melan A和Inhibinα在肾上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78例肿瘤组织标本 ,包括 5例正常或瘤旁肾上腺组织、17例肾上腺皮质腺瘤、8例肾上腺皮质腺癌、2 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3例肝细胞癌和 12例肾细胞癌。应用PowerVisionTMSystem法检测Melan A和Inhibinα的表达。结果 Melan A在正常或瘤旁肾上腺组织表达阳性率 10 0 % ,肾上腺皮质腺瘤 76 5 % ,肾上腺皮质腺癌 5 0 %。在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中均呈阴性表达。In hibinα在正常或瘤旁肾上腺组织表达阳性率 10 0 % ,肾上腺皮质腺瘤 82 4 % ,肾上腺皮质腺癌 75 0 %。Inhibinα在肝细胞癌表达率 2 3 1% ,肾细胞癌 16 7%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呈阴性表达。结论 Melan A和Inhibinα在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子宫体肿瘤分类(200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皮肿瘤和相关病变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样腺癌  伴鳞状分化的变异型  绒毛腺性变异型  分泌性变异型  纤毛细胞变异型 黏液性腺癌 浆液性腺癌 透明细胞腺癌 混合细胞腺癌 鳞状细胞癌 移行细胞癌 小细胞癌 未分化癌 其他子宫内膜增生 非不典型增生  单纯性  复杂性 (腺瘤性 ) 不典型增生  单纯性  复杂性子宫内膜息肉他莫西芬 (Tamoxifen)相关病变间质肿瘤子宫内膜间质和相关肿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低度 子宫内膜间质结节 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平滑肌肿瘤 平滑肌肉瘤  上皮样变异型  黏液样变异型 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PA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结果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或上腹部不适、疼痛。胃镜示肿物向胃腔内突出。镜下肿瘤在胃壁之间呈结节状、丛状生长,与胃壁平滑肌交错排列,肿瘤富于小的薄壁血管,细胞间富含黏液样或纤维黏液样基质;瘤细胞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胞质轻度嗜酸性,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MA、MSA和h-caldesmon(+),个别细胞PR(+),CD117、CD34和S-100(-)。电镜示肿瘤有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结论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G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肿瘤标本做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4例宫颈GCC患者的发病年龄分别为26、26、27和31岁。镜下见肿瘤分化程度较差,瘤细胞异型性及多形性十分明星,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弥漫多量均匀分布的细颗粒,呈毛玻璃样;肿瘤间质内可见密集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p16(3/4)、AE1(3/3)、AE3(3/3)、CK5(2/2)和CK8(2/2)(+)。结论宫颈GCC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肿瘤呈菜花样。组织学上,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癌细胞异型性明显,胞质呈玻璃样需与鳞状细胞癌、腺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部经典型卡波西肉瘤(K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2例发生于足部的经典型卡波西肉瘤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2例卡波西肉瘤均无HIV感染病史,其中1例发生于足背,1例发生于足底。低倍镜下肿瘤均呈多结节状,结节边界清楚,由增生的梭形细胞组成,伴间质出血;高倍镜下增生的梭形细胞纵横交错排列,梭形细胞被含有红细胞的裂隙样腔隙分割,呈筛孔状或蜂窝状,在梭形细胞胞质内或细胞外可见嗜伊红色透明小体,梭形细胞之间见外渗的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34、CD31、Fli-1和ERG(+),其中1例HHV-8(+)。结论卡波西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血管内皮瘤,诊断主要依靠其独特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需注意与梭形细胞血管瘤、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肾的罕见色素性副神经节瘤,探讨其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和电镜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左肾皮、髓质交界处,直径5cm,有包膜,黑褐色。光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圆形、多边形,胞质嗜酸性或空泡状,排列成巢状、腺泡状,间质富含血管呈器官样结构,瘤细胞胞质及间质内见多量色素颗粒沉积。特染网状纤维包裹瘤细胞团成巢状,胞质内见PAS阳性的玻璃样小体,苏丹Ⅲ染色显橙红色。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Syn、CgA、NSE、NF( ),显示S100蛋白支持细胞( ),而CK、EMA、Vim、HMB45、Des、HHF35和CD34(-)。电镜下胞质内见神经分泌颗粒。结论色素性肾副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器官样结构及神经内分泌标记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要注意与其形态相似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乳头浸润性汗管瘤样腺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头浸润性汗管瘤样腺瘤的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告2例乳头浸润性汗管瘤样腺瘤临床病理资料,通过HE及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特征,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在乳头表皮下的间质纤维组织内及平滑肌束间/内浸润性生长,局部呈结节状浸润小叶间和小叶内;呈不规则的小管状结构,某些小管呈特征性"逗点状"和"蝌蚪状";小管及实性细胞团均可见有鳞状细胞化生,腔内充满角化物质;间质纤维胶原化,局部特别是角化囊肿周围有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亦见有多核巨细胞;肿瘤细胞分化良好,温和一致,核淡染无异型性,可见小核仁,无核分裂象,亦无坏死.免疫组化:34aE12、CK5/6、CK14和EMA小管腔缘均为( );例1PR( )细胞>80%,ER为(-),Ki-67指数<3%,特别是外层细胞p63( ),CK7/8(-);例2PR和ER均为(-),小管内衬细胞CK7/8( ).2例CK18、SMA、CD10、calponin、CEA、c-erbB-2、p53和GCDFP-15均(-).结论 乳头浸润性汗管瘤样腺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认识其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并与乳腺恶性肿瘤鉴别,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膀胱PEComa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归纳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探讨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 2例患者分别为34岁女性及30岁男性,肿瘤直径分别为4 cm和6.8 cm,肿瘤均位于膀胱固有肌层,部分隆起于膀胱腔。镜下瘤细胞呈短梭形,束状或交错状排列;瘤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呈圆形,可见小核仁,瘤细胞轻度异型,可见个别畸形核及多核巨细胞,核分裂象1个/50 HPF;间质见较多厚壁血管,管壁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S-100、HMB45和SMA(+),CK、EMA、CD117、Dog-1、CD34、melan-A、TFE3、Syn和CgA等均(-)。结论膀胱PEComa较为罕见,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SMA、HMB45表达有助于明确诊断,需与胃肠外间质瘤、平滑肌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0.
肺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肺嗜酸细胞腺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组织病理学特点:肿瘤无包膜,浸润性生长,明显坏死,瘤组织由含有嗜酸性颗粒胞质的细胞构成,细胞和核显著多形性。免疫组化:CK(+)、EMA、Syn、CgA和S-100(-)。电镜:瘤细胞胞质内充满大量线粒体,无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肺嗜酸细胞癌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恶性肿瘤,形态学上应与肺的嗜酸细胞性类癌、嗜酸细胞腺瘤、转移性嗜酸细胞腺癌等相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在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