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主,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随着超声胃镜、多层螺旋CT(MDCT)、PET-CT等检查的应用,以及利妥昔单抗等靶向治疗的推广,胃DLBCL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细胞来源等对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82例PG-DLBCL患者中,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4岁,可追访72例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均分别为64.2%和59.3%.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和β2-微球蛋白(β2-MG)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G-DLBCL发病以中年男性为主.IPI、B症状及β2-MG对预测患者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其中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化疗或术后放化疗组的疗效与化疗或放化疗组相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40岁,反复下腹痛20余日,伴低热、盗汗;既往无特殊病史及家族史。查体:左附件区触及拳头大小包块,质硬,活动度差,有压痛;右附件区未触及明显肿物。实验室检查:CA12536.1U/ml。经阴道超声:双侧附件区均见实性包块,左侧9.3cm×8.8cm×6.4 cm、右侧5.5 cm×4.6cm×4.3cm,界清,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伴不规则极低回声区及无回声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DLBCL)磁共振及功能成像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PCNS-DLBCL MRI资料。51例患者中,行平扫+增强+DWI共42例,单行平扫1例,直接增强6例,行1H-MRS共11例,PWI 4例。结果 51例患者中,单纯发生于幕上45例(88%),单累及幕下3例(6%),幕上、幕下均累及3例(6%);30例单发(58.8%),21例多发(41.2%)。平扫共43例,病灶T1WI、T2WI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发生囊变5例(11.6%);出血2例(4.7%);周围重度水肿13例(30.2%),中度水肿21例(48.8%),轻度水肿7例(16.3%),无明显水肿2例(4.7%)。增强扫描48例,呈不规则强化14例(29.2%),团块、结节状强化26例(54.2%),环形强化15例(31.3%),强化病灶均可见深浅不一之凹陷征或缺口征(100%),出现角征23例(47.9%),开环样强化10例(20.8%),偏心性结节或肿块样强化8例(16.7%),厚环样强化3例(6.3%),并于其内见低信号裂隙征。DWI均可见不同程度高信号;1H-MRS均有Cho峰明显升高,NAA峰明显降低,Cho/NAA=2.11~28.37,均出现高耸脂质(Lip)峰;PWI示病灶强化区呈低灌注。结论充分认识磁共振及功能成像表现特征,可明显提高PCNS-DLBCL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李青  邓琦 《临床荟萃》2022,37(2):182-187
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目前治疗的难点,挽救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有多数患者出现疾病再次复发进展.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的出现明显改善了这些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本文简要回顾CAR-T的结构原理,重点介绍其在临床方面的新进展,并展...  相似文献   

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具有明显的生物异质性。survivin是调亡抑制蛋白家族的独特成员,它在各种肿瘤中包括某些类型的淋巴瘤中过度表达,新近发现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细胞增生的双重调节功能。许多研究还表明,survivin可作为DLBCL的一个独立的临床预后指标,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结合可在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例,有助于指导治疗、改善预后。survivin选择性表达于肿瘤组织,为治疗肿瘤提供了理想的靶点,调节survivin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成为治疗DLBCL的一个新途径。本文就survivin的作用机制,在DLBCL中的表达及其在DLBCL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等研究进展和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血清LDH、PS分级、近期疗效及结外病灶数;Cox回归分析显示,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近期疗效及临床分期;低危组、低中危组、高中危组及高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68.75%(11/16)、57.41%(12/21)、36.36%(4/11)、10.00%(1/10),随危险程度增高5年生存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近期疗效及临床分期,应根据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大B细胞淋N(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由于DLBCL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所以对于它确切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将对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9岁,发现阴道脱出物半年,加重伴不规则阴道出血10余天.专科检查:阴道左侧壁及后壁可扪及5 cm×7 cm不规则硬质结节,与阴道口、右侧壁粘连,接触性出血明显.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阴道镜:阴道左侧壁及后壁见5 cm×7 cm不规则肿物,占据阴道,无法暴露宫颈.盆腔MRI:阴道内见8.4 cm×2.9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骨髓浸润等临床资料,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R-CHOP与CHOP两种方案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1.67个月,2年OS 率6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ECOG 评分、IPI评分、治疗前LDH值、骨髓浸润、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较CHOP方案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其中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DLBCL患者复发率高、生存率低,预后差.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持续过度活化,是区分ABC亚型DLBCL与其他亚型DLBCL的显著特征之一,亦为导致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的关键信号通路.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证实CARMA1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进而在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就CARMA1功能、基因点突变及翻译后修饰等方面对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乳酸酸中毒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9月30日和2013年1月8日收治的,经淋巴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DLBCL,并在治疗过程中并发乳酸酸中毒导致死亡的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接受积极抗感染、溶解淋巴瘤细胞、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治疗,但疗效均不佳.2例患者均于确诊后7d内,出现血清乳酸水平明显升高,分别达到15.0 mmol/L和5.2 rnmol/L,并最终由于严重酸碱平衡紊乱导致死亡.国内外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超过70% DLBCL合并乳酸酸中毒患者在起病后1个月内死亡,该病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血液净化治疗可为该类患者的化疗赢取时间,而其最终病情缓解,则有赖于对原发病的控制.结论 乳酸酸中毒是DLBCL的一种罕见的临床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导致患者病死率极高.对于该类患者的成功诊治,主要依赖于早期诊断及积极化疗.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具有生物学异质性的B细胞恶性肿瘤.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DLBCL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应用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后疗效不佳.因此,根据DLBCL的不同亚型及细胞起源,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DLBCL治疗关注的重点.本文就DLBCL的亚型及细胞起源等方面,总结DLBCL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李莉娟  郭晓嘉  张连生 《临床荟萃》2014,29(10):1134-1139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大类型,在中国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临床、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治疗方案也呈多样化.近10年来,DLBCL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其规范化治疗方案及最新治疗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在本院初诊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non-GCB)的18F-FDG PET/CT表现特征;分析不同免疫亚型PET/CT影像指标 、临床特征(Ann Arbor分期、临床症状、性别、年龄)及核抗原Ki-67的差异。结果 18F-FDG PET/CT显示,单发病灶12例(12/69,17.39%),多发病灶57例(57/69,82.61%)。DLBCL病灶SUVmax为11.80(8.80)。不同免疫亚型的病灶SUVmax (Z=-0.03)、 Ki-67(t=0.03)、PET/CT病灶数(χ2=0.06)、Ann Arbor分期(χ2=3.48)、临床症状(χ2=0.49)、性别 (χ2=1.62)、年龄(r=-0.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与Ki-67呈正相关(r=0.38,P<0.05)。结论 18F-FDG SUVmax可预测DLBCL的增殖情况及侵袭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评估合并糖尿病(DM)及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糖升高对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1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其治疗前及治疗中的血糖水平,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糖异常对DLBCL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82例(17.0%)患者在诊断DLBCL前患DM,88例(18.3%)患者在DLBCL治疗过程中至少发生一次血糖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DM与OS、PFS相关(P值均<0.05)。组间比较显示,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的OS和PFS均较无血糖异常组差(OS:P值分别为0.001、0.003,PFS:P值均<0.001),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相比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7、0.463)。化疗期间血糖控制良好组的OS和PFS优于血糖控制差组(OS:P=0.037,PFS:P=0.007)。结论合并DM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髓侵犯和不同治疗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有、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不同I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DLBCL的疗效.结果 有骨髓侵犯者LDH升高、ECOG评分≥2分、IPI和aaIPI评分为中/高危、B症状、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较无骨髓侵犯者多见,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侵犯为独立不良预后闪素.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单抗组)分别为78.1%和64.3%,增强化疔组为33.3%和25.7%,CHOP组为23.6%和21.8%,单抗组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值均为0.002)和CHOP组(P值均为0.000),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和P=0.694).有骨髓侵犯者中单抗组、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的3年OS率分别为57.1%、29.5%和13.9%,3年PFS率分别为57.1%、16.8%和14.1%.单抗组均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0.029和P=0.012)和CHOP组(P值均为0.001),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和P=0.376).单抗组中无骨髓侵犯者3年0S率和PFS率分别为86.7%和67.3%,与有骨髓侵犯者的57.1%和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和P=0.965).结论 骨髓侵犯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的疗效,并改善骨髓侵犯对DLBCL预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70岁,发现右侧颈部及肩胛部无痛性包块半月余.查体:右侧颈部、肩胛部分别可触及约5 cm×6 cm、7 cm×6 cm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晰,质硬,活动度差,右侧肩胛部肿块局部皮肤呈红色.超声:肿块内呈不均匀混合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图1);彩色多普勒于混合回声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引出高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图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梭形细胞变异型非特指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梭形细胞变异型非特指性DLBCL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基因重排检测并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5岁和22岁.例1发生于腹腔肠系膜及大网膜,例2发生于前上纵隔.镜下肿瘤细胞肉瘤样生长,交错呈束状排列,间质有明显胶原纤维;肿瘤细胞胞质较少,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粗颗粒状.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45、CD20、CD79a、Pax5和MUM-1弥漫(+),例1 CD5(+),例2CD5(-),而其他抗体2例均(-).IgH基因重排可见较强克隆性重排条带.结论 梭形细胞变异型非特指性DLBCL非常罕见,需要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准确的诊断需要病理形态学观察与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相结合,治疗以放、化疗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