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于洋  马骏  彭辉  乔荔  马俊杰  林雨薇  徐菲莉 《中国全科医学》2013,(32):3045-3048,305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缺血修饰清蛋白(IMA)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对ACS患者病情的危险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和及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1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2例为病例组,并按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软件对其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中、高危组;另选取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89例为对照组。检测对比各组Hcy、hs-CRP、H-FABP及IMA水平。结果 4组受试者Hcy、hs-CRP水平、H-FABP及IMA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hs-CRP水平比较:中危组、高危组高于对照组(P<0.05),低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ABP水平比较:高危组高于中危组,高危组和中危组均高于低危组(P<0.05);IMA水平比较:高危组高于中危组,高危组和中危组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Hcy水平未随ACS患者疾病危险程度的加重而增加;血浆hs-CRP、H-FABP、IMA水平均可提示ACS患者疾病的危险程度,其水平随疾病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对ACS患者低危与中、高危的危险分层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ACS危险分层对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有多种方法,近十几年大量研究报告生化标志物在ACS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在C反应蛋白(CRP)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ACS患者,对照组5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所有ACS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血管进行损害程度评分,研究hs-CRP与冠状动脉狭窄范围及程度的关系。结果ACS组hs-CRP高于对照组(P〈0.01)。冠脉多支病变组hs-CRP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闭塞组hs-CRP高于狭窄组(P〈0.01)。结论测定ACS患者hs-CRP对其冠状动脉狭窄范围及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2例连续入选的ACS住院患者出现胸痛6 h内测定血浆H-FABP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96 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76例;并选择74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组、UA组的H-FABP水平分别为(82.2±96.6)μg/L、(7.9±5.1)μg/L,与对照组(4.2±1.8)μ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FABP诊断AM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95%CI(0.919,0.984)];而诊断U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714,0.859)];以7.47 μg/L作为H-FABP早期诊断AMI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97.3%.以5.20 μg/L作为H-FABP诊断UA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71.6%.结论 血浆H-FABP水平可作为心肌坏死或损伤的早期判断指标,可为ACS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部不适和其它症状的一大类病症,是临床常见的心脏血管急症,也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找灵敏的心肌缺血标志物,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可逆阶段检出,从而有助于急性缺血患者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临床分型和危险度分层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免疫比浊法对86例NSTEACS患者和45例正常健康者血清cTnI、hs-CRP测定,并选择性地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hs-CRP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NSTE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在NSTEMI组、UA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阳性组的冠状动脉重度病变明显多于cTnI阴性组(P<0.01)。结论 hs-CRP对NSTEACS患者早期危险性有预测价值,cTnI对NSTEACS患者临床分型及危险度分层有指导意义,并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ys C)浓度的变化.方法 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分别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间hsCRP,Hcy血清浓度,循环酶法测定Cys C血清浓度.结果 心肌梗死组hsCRP、胱抑素C的浓度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其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分别是:8.59 mg/L(3.09~40.88 mg/L);0.82 mg/L(0.65~10.7 mg/L),而不稳定心绞痛组是2.9 mg/L(1.43~5.92 mg/L);11.5 mg/L(9.08~14.70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分别是11.85μmol/L(8.27~14.88μmol/L),11.5μmol/L(9.08~14.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组hsCRP与Cys C有相关性(P<0.05).结论 HsCRP、Hcy、Cys 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有关,尤其是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生长分化因子(GDF-15)、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变化及其与ACS危险分层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老年ACS患者作为疾病组,采用GRACE评分法进行危险分层,根据评分结果将疾病组患者分为低危组(23例)、中危组(25例)及高危组(20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hs-CRP、GDF-15、H-FABP及IMA水平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疾病组患者血清hs-CRP、GDF-15、H-FABP及IMA水平均明显较高.不同危险分层组间:中、高危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低危组,而中、高危组间比较,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清GDF-15、H-FABP及IMA水平变化趋势均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老年ACS患者血清GDF-15、H-FABP及IMA水平均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心肌损伤指标GDF-15、H-FABP及IMA水平均与老年ACS患者疾病危险程度呈正相关,对老年ACS的危险分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急诊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早期危险分层对于急诊的非ST-T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症状,心电图,肌钙蛋白进行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并选择治疗方法,低危患者经入院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行冠脉造影检查。通过冠脉造影结果对危险分层及治疗干预进行评价。结果:高危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及闭塞程度大于90%血管支数明显高于低危组。高危患者较低危患者有更多需进行血管重建治疗。结论:对非ST-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高危患者立即行冠脉造影有助于发现危险病变,积极进行干预,但远期愈后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分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18例已确诊为ACS的患者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对ACS伴抑郁症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抗抑郁药物,8周后进行HAMD评分。结果 418例不同危险分层ACS患者中,轻度抑郁112例,中、重度抑郁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型抑郁症的发生率21.4%(23/107),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27.1%(32/118),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50.3%(97/193)。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各组抑郁症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与抑郁症相关,危险度最高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抑郁发生率最高。抑郁症可加重ACS患者的病情,故在治疗ACS时,更要重视其相伴的精神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作为对所有类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都使用的评分方法,其对ACS患者的危险分层、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对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各种GRACE评分风险模型,以及联合一些风险因素(如脑钠肽、D-二聚体、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心肌梗死面积、炎性因子、精神因素、血淤症积分等)对ACS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但是,作为一个有效的评分方法,其还有不足之处,仍需不断研究修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 观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7月至2006年10月住院的急性胸痛症状患者,根据2007ESC/ACCF/AHA/WHF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确诊AMI患者与心梗疑似患者.计算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AST,CK,CK-MB,LDH,HBDH,肌钙蛋白I(cTnI), CK-MB mass]各指标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单项及多项联合指标检测浓度、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 ①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92.5%,其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肌酶谱和cTnI并联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37.29%,其临床诊断符合率较其它并联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肌酶谱和cTnI串联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和100%,临床诊断符合率较其它串联组高,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具有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和鉴别诊断AMI的较好指标;心肌酶谱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差,应联合cTnI、CK-MB mass进行AM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纳入cTnI的心肌酶谱组合表现出了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并联试验明显提高了灵敏度,串联试验明显提高了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过程中的严重事件之一,其可致大面积心肌梗死,且常致患者猝死。ACS的病理生理是冠状动脉狭窄,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造成完整或不完整的血管闭塞所致。是否能早期测试出敏感、特异的ACS心脏标志物,作为筛选、二级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估的基础,无疑是临  相似文献   

16.
肌钙蛋白Ⅰ与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度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ACS)入院后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的变化。探讨cTnI定量分析与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度分层的意义。方法 :10 3例ACS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 12h、2 4h采血。采用美国德普公司 (DPC)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及固相双位点化学发光试剂 (用IMMULITE系统 )测定cTnI、CK—MB浓度 ,根据CK—MB和ECG将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UA)、Q波心肌梗死 (QMI)和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并分析cTnI、CK—MB与临床状况及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健康对照组、QMI、NQ MI和UAP患者血清cTnI分别为 0 2 0± 0 0 8ng/ml、32 84± 2 3 2 3ng/ml、9 4 9± 5 82ng/ml和 1 16±0 77ng/m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当cTnI、CK—MB分别取 2ng/ml、8ng/ml时 ,CK—MB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cTnI。CK—MB未升高的 6 0例UAP患者中有 2 7名cTnI≥ 0 4 0ng/ml(45 % ) ,在CK—MB升高的 13例NQMI患者中有 11例cTnI高 (84 6 2 % )。 10 3例ACS患者中 ,30d死亡 4例 (3 88% ) ,其中 70例血清cTnI≥ 0 4 0ng/ml的患者中死亡 4例 (5 7% ) ,cTnI <0 4 0ng/ml组无 1例死亡。CK—MB≥ 8ng/ml组 4 3例中有 2例死亡 (4 6 5 % ) ,CK—MB <8ng/ml组 6 0例中有 2例死亡 (3 3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相对正常组(n=19)、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24)和ACS组(n=58),比较各组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并进一步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结果:ACS组收缩压低于其他二组(P=0.047),hs-CRP高于其他二组(P=0.034),且ACS组多支病变高于SAP组,分别为79.3%和40.0%(P=0.008),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更多出现高hsCRP、低收缩压及冠脉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影响因子。方法对102例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有无ST段下降≥1 mm。依照冠状血管造影术(CAG)结果把102例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结果各组在年龄上虽然未显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01)。在冠脉多支病变组糖尿病患者占30%以上,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支病变组QTd、cTNI、CRP及有ST段下降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P<0.01;cTNI,P<0.05;CRP,P<0.01;ST段下降,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有ST段下降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存在4个因子异常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存在1个因子者(P<0.01或P<0.05);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NSTEMI患者存在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段下降≥1 mm等因素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冠脉多支病变,心肌缺血广泛和严重。危险级别越高,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 I(cTnI)对无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程度分层的评价及意义。方法对96例 NSTEACS 患者、16例健康者分别进行血清 cTnI 测定,并跟踪30天内及10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TnI≥0.04μg/L 的 NSTEACS 30天内的死亡率和心脏局部缺血的复发率明显增高(P<0.01);10个月内患者的 cTnI≥0.04μg/L 与死亡率或心肌梗死(MI)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血清 cTnI 检测对 NSTEACS 患者危险分层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及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用药前后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RP、cTnT及CKMB水平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0.26±0.11)明显低于对照组(0.38±0.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 d,试验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轻度出血及无显著意义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NSTE-ACS患者,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改善近期临床疗效,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其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