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随着颈椎病患者数量的增多,颈源性高血压病有不断增长的趋势,需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112例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源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二组均服用常规降压药,对照组只用颈椎定点伸引术,5~7d1次,共治疗10次,治疗组除应用颈椎定点伸引术,再加用肌肉起止点疗法,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15次。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台式袖带血压计各测量1次血压,评定治疗效果,同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二组治疗后颈肩部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6.23%、88.67%,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7.92%、49.0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二组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降压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33%、88.67%,显效率分别为58.49%、37.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郭姜  王得志  丁全茂 《医学综述》2012,(22):3794-3796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发病多由于椎动脉走形,颈椎生物力学失调。根据生物力学观点,由于关节囊韧带松弛,椎间盘退变,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失稳,小关节紊乱卡压到椎动脉,使椎动脉的走形发生变异狭窄。从解剖的角度可以了解椎动脉走行时周围组织以及周围组织损伤对椎动脉的影响。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网络,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从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推拿能够改变椎动脉的狭窄情况,改变血流速度。在操作时,手法要稳、力量要均、切忌粗暴过猛,以免损伤颈部组织。  相似文献   

4.
颈源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多由颈部肌肉劳损、僵硬、痉挛、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椎体位移等导致,进而压迫血管或神经导致血压身高变化。本病X线表现多为颈椎体骨质增生、椎体旋转、颈椎小关节增生等颈椎病骨质和关节变化。临床治疗多对因治疗,常用推拿、肌肉松解法、整脊、针灸以及特定治疗手段等。其临床报道相对较少,治疗标准欠妥,数据缺乏科学性。相信随着学科变化和科学的发展,对于此病能有一个标准化、规范化治疗体系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病人明确诊断为颈源性高血压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小针刀治疗,对照组用推拿按摩和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6.6%,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愈率为20%,总有效率为56.6%。结论小针刀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病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佩琛  王昌盛 《河北医学》2009,15(11):1324-1325
颈源性高血压是指因颈椎间组织失稳或错位,或组织松弛、痉挛、炎症等诸因素直接或间接刺激颈交感神经、椎动脉而引起脑内缺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而致中枢性血压异常。我科自2000年至2008年门诊治疗颈源性高血压7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胥荣东主任在临床中发现一部分患者的血压增高是由颈椎病造成的,他依据传统的"经筋"理论,指出颈源性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筋骨病,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提出了诊断依据。其治疗方法是通过针刺颅底、颈、肩、腰、臀部的筋结反应点,并结合理筋手法调整脊柱,预后调摄运用大成拳站桩等治疗颈源性高血压,使很多患者症状改善,血压降低,减少长期服药的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这也充分体现了胥荣东主任"骨正筋柔百病消"的思想和权重易损(功能越多越容易受伤),脊柱为轴,上下左右整体调整的治疗原则以及背后五条线(指督脉一条,夹脊左右各一条和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左右各一条)、颅底反应区、知其针者信其左、站桩调神等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和预后的差异.方法 将自2009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98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将其分为高血压组(201例)和非高血压组(197例).针对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和预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中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明显比高血压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脑梗死的常见类型为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高血压是引起脑梗死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是引起脑梗死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T引导下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颈源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A组(神经阻滞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48例,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A组患者行颈部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并每天静脉注射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7.2 U和甲钴胺注射液1 mg,共14 d;B组患者每天静脉注射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7.2 U和甲钴胺注射液1 mg,共14 d。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结束后1 mon和6 mon时行VAS评分,记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在结束治疗1 mon和6 mon时,A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3.5±1.1,3.7±1.8),低于B组(5.2±1.7,5.4±1.3),P<0.05;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75%,高于B组(66.67%),P<0.05。〔结论〕CT引导下颈部硬膜外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黄雨晴  冯颖青 《循证医学》2014,14(6):323-332
2013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报告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24%,且年增长率约3%[1],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大约2.7亿,即每5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个高血压患者[2],而且我国高血压呈现“四低”特点[3],即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依从率较低,分别约为48%、40%、10%和30%,未控制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导致靶器官损害,甚至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衰弱与高血压均是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老年问题,无论是衰弱还是高血压,均增加了老年人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高血压指南对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尤其关注,但目前相关指南仍缺乏针对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和管理的指导。其重要原因在于高血压与衰弱的关系不明,对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能否获益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衰弱与高血压的最新临床研究,拟从不同角度分析衰弱与高血压的关系,以期为衰弱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到最佳水平将大大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人的降压指征及科学合理的服用降压药。比较了新降压药物和通常治疗的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病的预后,卡托普利预防研究及拜新同抗高血压干预研究。最后总结指出,良好控制血压是减少靶器官损伤的关键。本文例举与引用了许多临床实例,对临床医师、高血压药物科研人员与医学教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鼎良 《当代医学》2001,7(6):28-30,21
大规模高血压临床试验,对高血压病治疗产生重大影响;血管生物学研究进展为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提出新思路;高血压一级预防成功地降低了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因素疾病,患病率高达10%~20%,其发展易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损害,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故医学界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尤为重视.许多资料显示,针灸对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疗效,现将十年来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其发生机制复杂,故病因至今仍未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发生、发展与基因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交感神经激活、肾脏损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诸多因素相关。因此,明确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对临床制订合理的高血压治疗计划与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应对不同患者可能存在的不同发病机制予以针对性治疗,以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肥胖相关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严重,增加了医疗负担。近年来肥胖相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肥胖相关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8.
腹腔内高压(IAH)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日益受到重视,然而许多医师、外科危重患者仍对ACS认识不足。IAH及ACS并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各种疾病对脏器损害所产生的一个结果。目前IAH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直接压迫、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氧自由基等综合作用引起受损脏器水肿,细胞外液大量增加有关。ACS影响到全身各系统及腹腔脏器的血流,对胃肠道、肝脏、肾、肺、腹壁、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损害尤为重要。IAH及ACS常见于严重腹部创伤、感染、大手术等患者及在ICU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及早发现并治疗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9.
20.
权青云  杨嫣华 《医学综述》2012,18(13):2054-2056
人体血清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10μmol/L以上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中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约占75%。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两者在增加脑血管病发生中有协同作用。因此,控制"H"型高血压对我国脑卒中的预防具有特殊意义。在此就"H"型高血压的定义、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以及控制"H"型高血压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