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省1982—1991年丝虫病横向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于1982-1991年陆续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在30个县血检近60万人,在14个县剖媒介蚊虫近11万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31例,其中96.95%的病例在全省基本消灭丝虫病(1986)以前检出。监测初期有少烽阴性蚊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丝蚴血症者逐渐减少,其微丝蚴逐渐降低,监测后期已查不至微丝蚴血症者和阳性蚊,表明基本消灭丝虫病成效巩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工作技术方案》进行丝虫病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监测。结果1990-2000年病原学监测9518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6人(11人次),在终止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96年后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2154只,阳性20只,1994年后未再检出阳性蚊虫;血清学监测共检测1475人,阳性246人,平均几何滴度逐年下降。结论丝虫病基本消灭后,只要加强对外来传染源的管理,即使当地人群未采取防治措施,也可以达到消灭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传播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8县(市)设定了8个监测点,在不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对丝虫病进行了纵向流行病学监测,在1988 ̄1995年连续8年的监测中,1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6年内陆续转阴,无新发微丝蚴血症,1993 ̄1995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保持在极低值(0.01% ̄0),8年共检出15只阳性蚊,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I ̄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优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1998—2001年,选择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每年选择2个县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6911人次,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5431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7个点县(区),累计血检10182人,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13194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5051人,应征入伍青年9221人,均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 监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已肃清了传染源,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7.
郯城县原是丝虫病重度流行区,1983年基本消灭后,1984~1989年进行了流行病学监测。纵向监测三个村,血检7301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人,平均微丝蚴率0.04%;横向监测26个村,血检19246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4人,微丝蚴率0.07%。蚊媒监测,捕检淡色库蚊124421只,检出阳性蚊虫4只,自然感染率0.32(?)。血检1~10岁儿童4976人,微丝蚴率为0。纵向监测8例微丝蚴血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8县(市)设定了8个监测点,在不再采取任何有组织的病原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对丝虫病进行了纵向流行病学监测,在1988~1995年连续8年的监测中,1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于6年内陆续转阴,无新发微丝蚴血症,1993~1995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保持在极低值(0.01%~0),8年共检出15只阳性蚊,检出幼丝虫18条,均为Ⅰ~Ⅱ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优势蚊种仍以淡色库蚊为主,其次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为7.20只~360.60只/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一般在1只/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为27.27%~88.10%。测算每人传播季节受感染性蚊媒叮咬的次数为0,结果显示在河南流行区内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同时也与国内报道的当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的结论相一致。因此,可以推论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只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丝虫病可望达到自然消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 ,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 1 998-2 0 0 1年 ,选择 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 ,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 ,每年选择 2个县 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 ,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 6 91 1人次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5 4 31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 7个点县 (区 ) ,累计血检 1 0 1 82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1 31 94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 5 0 5 1人 ,应征入伍青年 92 2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监测结果表明 ,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已肃清了传染源 ,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对鄂西地区12个县(市)于基本消灭丝虫病2~3年后进行了横向监测。在班氏丝虫病流行区8个县(市),血检155 235人,检获微丝蚴血症者107例,多数分散在边远山区,为以往漏查漏治者,微丝蚴率0.07%。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4个县(市),血检64041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系以往漏查者,微丝蚴率0.0016%。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全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20%的流行村的居民、耕牛和钉螺。结果:全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分别为21个县和25个县。传播控制区疫情大幅度回升,2001年钉螺面积、急血、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分别占全省的28.66%、32.08%、9.13%、17.54%和45.98%;传播阻断地区无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发生,但是其中14个县仍残存钉螺76.4万m^2。结论: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加强疾病监测力度,作到疫情早发现,早控制,尽快控制急性血吸虫病连续发生的势头。传播阻断区必须充分认识到血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搞好监测巩固工作,减少残存螺面,防止传染源输入和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报了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8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4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四川、云南、江苏及湖北4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安徽、江西和湖南3省尚处于疫情控制阶段。全国共有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流行县总人口2.51亿人;流行村30 048个,流行村总人口 6 850.73万人。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313个(占69.09%)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35个(占29.8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疫情控制县(市、区)数由2013年的34个减少至5个(占1.10%)。2014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115 614人,较2013年的184 943人减少了37.49%;报告急性血吸虫病2例,较2013年减少7例;现存晚期血吸虫病30 880例;2014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9 461 348人,共发现粪检阳性者8 270人,比2013年的16 865人减少了50.96%。2014年全国共有20 12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5 653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28.09%;共新查出13个有螺村;共查螺576 506.37 hm2,发现钉螺面积364 324.42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531.13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919 579头,共检查耕牛494 620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666头。2014年,全国8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11%和0.05%,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4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280 855例,扩大化疗2 565 555人次;治疗病牛798头,扩大化疗耕牛408 69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8 923.90 hm2,实际药物灭螺74 538.17 hm2,环境改造灭螺5 331.42 hm2。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局部地区仍然较大,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广东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 12个市、县作为观察点。每个市、县重点抓“三热”病人血检、现症病人根治和媒介按蚊监测。对输入性病例疫点不作任何处理 ,只进行现症病人根治 ;对原发和输入继发病例除现症病人根治外 ,病人家属需进行假定性治疗。结果 广东省 12个嗜人按蚊分布区的市、县 ,4年居民平均血检率为 0 .5 4 % ,疟原虫平均阳性率为 0 .35 % ,血检数量虽然由人口总数的 5 %减少至 0 .5 4 % ,但每年疟疾年发病率都是稳中有降 ,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广东省嗜人按蚊吸血习性通过加权校正 ,吸人血比例为 6 8.2 % ,吸牛血比例为 31.8%。 4年所发现的 16 78例疟疾病例均呈散发性 ,平均每个疫点仅 1.14个 ,各病例之间无必然联系。 结论 在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 ,疟疾的监测方法完全可以简化为只进行“三热”病人血检和现症病人根治。血检数量为人口总数的 0 .5 %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江西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疫情、 监测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当前全省共有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县 (市、 区) 24个, 其中有螺县 (市、 区) 6个, 血吸虫病流行村461个, 流行村人口数129.28万人, 自2009年后再无现症病人发 现, 均为历史晚期血吸虫病人, 现有钉螺面积37.02 hm2 。2015年起, 监测实现了全覆盖, 但目前还存在疫情不稳定、 监测 能力薄弱、 对监测认识不足等问题。传播阻断地区走向 “消除” , 监测工作应以螺情监测为主, 流动人群监测为辅, 加强能 力建设, 规范疫情报告, 改变钉螺孳生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安徽省 1995~ 2 0 0 0年丝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 按照卫生部丝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 结果 纵向监测点自 1997年起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横向监测 32 5 82 2人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35人 ,平均微丝蚴率为 0 .0 1% ;免疫学监测 ICT阳性率为 4.88% (4 / 82 ) ,特异性 Ig G4测定 6 31人 ,阳性率为 6 .18% (39/ 6 31) ;估计全省尚有 6~ 8万慢性丝虫病病人 ;有 49个市县经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占流行市县数的 6 0 %。 结论 安徽省丝虫病监测任务仍十分艰巨 ,需进一步加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全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方法建立流行村疫情管理系统 ,为全省流行村建立耕牛登记卡、钉螺登记卡和晚期血吸虫病登记卡 ,为传播未控制区和控制区的 794万人建立了血防户口册。随机抽样调查居民 6 5 35 6 9人 ,查牛 1 5 6 0 0头 ,查螺 70 1 0 6 5 98m2 。结果 :全省流行县 (市、区 )6 2个 ,流行乡 81 0个 ,流行村 6 2 1 2个 ,流行县总人口 30 92万人 ,流行村总人口 94 5万人 ,流行村耕牛存栏2 2 2 5 6 7头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2 76 1 7万 m2 ,现有钉螺面积 6 71 6万 m2 ,活螺密度 0 .4 3只 / 0 .1 1 m2 ,钉螺感染率0 .0 6 97% ,感染螺密度 0 .0 0 0 3只 / 0 .1 1 m2 。全省现有晚期血吸虫病 1 5 6 8人 ,2 0 0 1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5 3例 ,全省血吸虫病感染 79391人 ,病牛 1 4 4 2 7头。结论传播未控制区应加大人、畜查治病力度 ,降低感染率和感染度。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 ,尽快控制疫情迅速回升势头。“十五”期间计划达标的县 (市、区 )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达标时就建立完善的监测巩固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地区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县(市、区)疫情,了解新形势下浙江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对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部分小学生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对疟疾媒介进行监测。结果 7个疟疾重点县(市、区)共查出39例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75/10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 485例,发现疟原虫阳性5例,阳性率为0.048%;血检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5 393例,发现疟原虫阳性34例,阳性率为0.63%,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媒介监测所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2个县(市)小学生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67%。结论浙江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监测力度以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探讨今后的防治监测策略。方法根据广西区19个流行县(市)2004~2007年血防监测工作年报表,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4年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粪便检查确诊,对26345名当地居民查病,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但在393名外来人员中发现9例血吸虫病人;粪检当地耕牛14326头,解剖野鼠8566只,均未发现血吸虫阳性;累计在289个乡(镇)开展螺情监测,查螺面积12095.1hm^2,共发现2个残存螺点,面积4.6hm^2。结论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在监测中发现输入性病人和较大面积的残存螺点,提示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江苏省1981年以来逐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的29个县(市、区)钉螺消长情况的纵向监测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残存钉螺的分布及消长特点,同时对钉螺监测方法也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5.17%的县(市、区)在“达标”后出现钉螺,并且残存钉螺大多(77.37%)出现在“达标”后5年内,最长间隔达12年仍可出现钉螺;“达标”后钉螺消长符合残存螺点螺口消长规律;在历史有螺环境“复现”的螺点多呈低密度小面积,一般与灭螺质量有关,而“新发现”螺点相对面积较大,密度较高,甚至还可出现感染性钉螺,常与钉螺扩散、查漏或漏查有关;螺情监测表明查灭螺质量是出现残存钉螺的主要因素,邻近扩散和外来输入也不容忽视;钉螺监测方法研究显示:“定点查”检出率明显高于“普查”和“轮查”。建议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进行监测查螺,特别在“达标”后近5年要加强历史有螺环境的监测,远期监测则侧重外来输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耐药与非耐药肺结核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及家庭疾病经济负担。方法 调查15个“WHO结核病耐药监测”县(市)耐药与非耐药病人207例,利用经济学评价方法,探讨其家庭疾病经济负担及人口学特征。结果 耐药与非耐药肺结核病人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及劳动力、经济情况构成上均无差别;例均家庭疾病经济负担:耐药组为5972.5元、非耐药组为4058.0元。结论 耐药病人与非耐药病人都以青壮年(26~55岁)、低文化程度、贫困病人为主,而疾病经济负担,耐药病人比非耐药病人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