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 (AP)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1(PECAM 1)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Wistar大鼠 48只 ,诱发AP动物模型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静脉和下腔静脉血中多形核白细胞 (PMN )PECAM 1的表达。结果  ( 1)在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动物模型中 ,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水平在AEP 2、4h组相近 ,自 4h开始 ,外周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上调直至 8h ;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下调直至 8h ,在AEP 8h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 ( 2 )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中 ,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下调 ;外周循环组PMNPECAM 1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 ,在ANP 4、6h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EP胰腺微循环和外周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呈逆向性 ,在胰腺微循环呈下调趋势 ,在外周循环呈上调趋势 ;ANP胰腺微循环PMNPECAM 1的表达呈加速性下调 ,该结果显示 ,在ANP早期 ,抑制PMNPECAM 1的过度表达可能有助于改善AP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胰腺微循环障碍加重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组(AEP组)及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组(ANP组)。于建模后6、12和24h,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的VEGF、TNF-α及淀粉酶(AMY)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胰腺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比较。结果:AEP组与ANP组胰腺组织中各时相点VEGF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N组(P〈0.05);建模6hANP组的评分显著高于AEP组(P〈0.05),而12和24hANP组的评分均明显低于AEP组(P〈0.05)。ANP组和AEP组血清VEGF、TNF-α与AMY含量均显著高于N组(P〈O05);ANP组与AEP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EP组建模24hVEGF含量和12hAMY含量与A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与TNF-α(正相关(P〈O.05)。结论:VEGF作为相对独立的微循环影响因素与全身炎症反应呈正相关,但在胰腺微循环障碍持续加重期,胰腺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VEGF表达减少,胰腺坏死病变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慢性环孢素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慢性环孢素(CsA)肾病肾移植患者肾组织、血浆中的水平,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慢性CsA肾病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放射免疫和荧光偏振法,测定13例慢性Cs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肾素表达及血浆AngⅡ、CsA早晨服药后2 h血浓度(C2)水平,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2)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大鼠系膜细胞株(MC),经不同浓度CsA(0、250、500、1000 μg/L)孵育细胞后,用免疫组化和放免方法测定肾素的表达及AngⅡ的含量.结果慢性CsA肾病组肾素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血浆AngⅡ、C2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122.69±26.73)pg/ml比(121.88±36.35)pg/ml,P=0.977,(719.04±55.89)pg/ml比(658.80±90.78)pg/ml,P=0.196].C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刺激HUVEC、MC分泌AngⅡ及上调肾素的表达.结论移植肾活检可避免慢性CsA肾病漏诊或误诊.慢性CsA肾病肾移植患者肾组织局部RAS活化,导致血浆AngⅡ水平与肾组织局部表达不一致.CsA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AngⅡ,上调肾素的表达.阻断RAS可能有益于延缓慢性CsA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 2 (COX 2 )mRNA的表达在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大鼠胰腺局部微血管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皮下注射蛙皮缩胆囊肽 (Caerulein)诱发急性水肿性胰腺炎。RT PCR检测胰腺COX 2mRNA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胰腺炎指标 :血浆髓过氧化酶 (MPO)和血清淀粉酶 (AMS)的活性。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红细胞 (FITC RBC)技术对胰腺活体进行局部微血管观察。结果 COX 2mRNA在正常对照组各时点均呈低水平表达 ,而在AEP组表达在Caerulein诱发后上调 ;与正常组相比 ,AEP组血清淀粉酶 (AMS)、血浆髓过氧化酶 (MPO)活性水平增加 (P <0 0 5 ) ;与对照组相比 ,AEP组的胰腺微血管改变如下 :胰腺毛细血管血流 4~ 8h减少、功能毛细血管密度 4~ 8h减少、毛细血管在 8h趋于通透。结论 COX 2在AEP组中的表达上调是客观反映胰腺微循环功能损害 ,如毛细血管灌流、血流及组织水肿等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SAP)发生后胰腺局部和全身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活化以及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与微循环障碍发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白藜芦醇(RES)是从虎杖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现已证实白藜芦醇有多种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和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1,2].我们通过观察SAP大鼠血浆中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II)、ET和NO水平变化,探讨RES对SAP时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时大鼠体液因子和组织病理学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探讨川芎嗪(TMP)对AP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十二指肠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备大鼠AP模型,动态观察大鼠血浆丙二醛(MDA)、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TXB2/6-Keto—PGF1α)比值(TIP)、胰腺细胞凋亡指数(AI)、胰腺组织形态及大鼠72h死亡率、平均生存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川芎组大鼠血浆MDA:1.45±0.22(12h)、T/P比值:6.52±0.96(12h)、胰腺组织病理评分:4.85±0.98(6h)、AI:9.88±0.98(6h)与胰腺炎组比较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P对AP治疗作用与其纠正TXA2、PGI2失衡,改善AP大鼠的微循环,减少自由基造成的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减少胰腺细胞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一再灌注(I/R)损伤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54只按编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胰腺炎组(n=24)和I/R损伤组(n=24)。经胆胰管逆行加压注入3%牛磺胆酸钠建立大鼠AP模型,在此基础上,I/R损伤组通过暂时阻断脾下动脉造成局部胰腺I/R模型,对照组于术后lh,其余两组于术后1h、3h、6h和12h采取断颈方法分批处死动物,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换酶(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缺血一再灌注区胰腺细胞凋亡。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胰腺炎组大鼠术后1h、3h胰腺组织仅为充血、水肿性改变,6h出现出血、坏死性改变;而1/R损伤组大鼠术后1h缺血一再灌注区胰腺呈现出血、坏死性改变,病变持续加重;AP后胰腺凋亡细胞明显增多,I/R损伤组和胰腺炎组的凋亡细胞高峰值分别在术后3h和6h;I/R损伤组术后1h、3h缺血一再灌注区胰腺凋亡细胞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的胰腺炎组(P<0.01,P<0.05).而6h、12h明显低于胰腺炎组(P<O.05,P<O.01)。结论I/R损伤在促发胰腺炎从水肿型向出血坏死型转化过程中,同时诱导胰腺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可能是阻止AP病变加重的一个有利反应。  相似文献   

8.
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大鼠病程演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分急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作胃窦切开缝合术,血管胰腺炎组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复制急性胰腺炎模型,结果:(1)急性胰腺炎组随着病变的进展,血浆淀粉酶升高,病程10h时胰腺炎病理呈水肿性改变,24h时呈出血坏死性改变;病程24h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高于10h(P<0.05)。(2)急性胰腺炎组血浆肾素活性在病程10h时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24h时略高于10h,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胰腺炎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病程10h,24h时均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24h又显高于10h(P<0.05)。结论:肾素、血血管紧张素Ⅱ在急性胰腺炎病变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在2型糖尿病性肾病(DN)患中的变化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DM)患119例(男56例,女63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抽取静脉血测NO和ET-1水平。结果:2型DM患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血浆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2型DN组血浆NO明显低于2型DM组(P<0.01),血ET-1和AngⅡ明显高于2型DM组(P<0.01)。2型DN组NO与-1,NGⅡ,尿蛋白排泄率(UAER)呈负相关,ET-1与AngⅡ,UAER呈正相关。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O明显升高(P<0.05),而ET-1和AngⅡ则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NO与ET-1失衡在DN原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苯那普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兔股静脉延迟移植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兔股静脉延迟移植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血管痉挛、静脉移植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局部血浆ET的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局部血浆中NO^-2/NO^-3含量,间接反映NO水平。结果:游离股静脉(FV)局部血浆ET含量术后2h和4h明显增高(P<0.01),术后8h也增高(P<0.05);局部血浆NO含量术后2h和4h下降非常显著(P<0.01),术后24h则又显著增高(P<0.05)。结论:游离(未切断)FV术后16-24h,延迟切断准备移植的FV血浆中ET含量恢复正常,NO含量明显增高,是移植静脉血管危象发生率下降的原因,此时为切断静脉进行移植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1.
电针肾区穴位对蛋白尿型MsPGN患者RAS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肾区穴位对非肾综的蛋白尿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患者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及对尿蛋白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MsPGN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直流电针肾区穴位(三焦、肾俞、胃俞、胃仓、肓门穴),观察治疗前后血浆PRA、AngⅡ、尿蛋白、肾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电针组血AngⅡ、24h尿蛋白、尿IgG明显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提高(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低频直流电针肾区穴位有助于MsPGN患者减少尿蛋白量,电针通过调节RAS是其中有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与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s.AP)的病理生理一直被认为是由于胰酶激活以后所致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在治疗上则有针对性地用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胰腺分泌。但是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并未发现其有想象的效果。近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微循环障碍在AP中的作用。在轻症胰腺炎向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演进过程中,微循环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善微循环,将可能提高AP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先兆子痫大鼠模型循环系统、胎盘及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1型受体(AT1)的表达。 方法 采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制备大鼠先兆子痫模型,分别比较先兆子痫大鼠、正常妊娠大鼠、未孕对照组大鼠动脉收缩压(SBP)、尿蛋白量(24 h)、肝肾功能,并对各组大鼠肾组织进行光镜检查。ELISA法和放射性免疫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及肾脏局部匀浆液AngⅡ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胎盘局部AT1表达。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印迹法测定大鼠肾脏局部AT1的表达。 结果 在先兆子痫大鼠中,SBP及尿蛋白量(24 h)均较未孕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先兆子痫大鼠血浆AngⅡ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0.706±0.086) ng/L比(0.540±0.085) ng/L,P < 0.05];胎盘局部AT1表达比正常妊娠组升高46%(P < 0.05);肾脏局部AngⅡ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65.543±40.634) ng/g比(165.543±33.078) ng/g,P < 0.05];肾脏AT1表达减少,仅为正常妊娠组及未孕对照组的33%及59%(P < 0.05)。 结论 先兆子痫中,胎盘局部RAS表达增强,循环AngⅡ表达增高,肾脏局部RAS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6、氧自由基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合并肝损伤中的作用,及重组人白介素-2(IL-2)、川芎嗪的治疗价值。方法:SD大鼠112只,随机分为14只,每组8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注射诱发大鼠AP动物模型,检测血浆IL-6、SOD、MDA、ALT、AST、LDH、LIP、AMY,并观察肝、胰病理变化。结果;①AP组血浆AMY、LIP、ALT、AST、LDH明显升高(P<0.05或0.01),镜下可见胰腺水肿、炎细胞浸润、坏死1肝脏肝窦充血、细胞浊肝及坏死,且损伤程度随时限延长而加重;②AP各组血浆IL-6明显升同(P<0.01);③AP各组MDA明显高(P<0.01)、SOD明显降低(P<0.01)。④IL-2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有IL-2、川芎嗪联合且与NS组比较血浆IL-6、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SOD明显升高(P<0.05),胰、肝病理损害程度减轻,并且AMY、LIP、ALT、AST、LDH均明显降低(P<0.05),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联合应用组降低IL-6、MDSA水平和减轻胰腺坏死优于单药组。结论:①IL-6、氧自由基在急性胰腺炎合并肝损伤程度和明显升同,起损伤作用,而SOD明显降低,其保护作用减弱。检测血浆IL-6、MDA、SOD可作为判断AP合并肝脏损伤程度和预后的指标;②大鼠急性胰腺合并肝损伤过程中应用IL-2、川芎嗪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联合应用于亿于这两药的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或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ASAI或Ⅱ级,随机分成丙泊酚TCⅠ组(Ⅰ组)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组(Ⅱ组),每组15例。丙泊酚、芬太尼诱导后,Ⅰ组丙泊酚TCI维持麻醉,Ⅱ组异氟醚、氧化亚氮低流量吸入维持麻醉。麻醉中以听觉诱发电位(AE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记录麻醉前(T1)、诱导插管后5min(T2)、切皮(T3)、探查(T4)、术毕拔管后5min(T5)时BP、HR、AEP、BIS、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值。结果与T1时比较,T2时两组PRA、AngU和BP均显著下降(P〈0.01),T3、T4时Ⅰ组PRA显著下降,而Ⅱ组AngⅡ显著增高(P〈0.01)。T3、T4时Ⅱ组PRA均显著高于Ⅰ组(P〈0.01),T3、T4和T5时Ⅱ组AngⅡ显著高于Ⅰ组(P〈0.05)。T4时Ⅱ组BP和HR显著高于T1时(P〈0.05)。T5时Ⅰ组BIS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可抑制RAS,应激反应轻,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6.
黄腐酸钠对大鼠重症胰腺炎胰腺微循环障碍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黄腐酸钠是否对大鼠重症胰腺炎胰腺微循环紊乱有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胰腺被膜下注射5%牛磺胆酸钠液制备大鼠重症胰腺炎模型。结果 除正常组外.各组胰腺组织光镜病变程度随观察时间延长呈加重趋势.模型组胰腺病变程度明显重于同期黄腐酸钠治疗组(P<0.05)。空肠微循环改变结果近似上述胰腺微循环变化。黄腐酸钠治疗组同期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各组胰腺微血流改变与其胰组织病理改变、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有相关性。结论 ①黄腐酸钠可明显改善重症胰腺炎微循环,并有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②血浆内皮素变化是作为观察重症胰腺炎病变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雅施达(ACE-1)对实验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生化指标及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探讨ACE-I在治疗AP中的作用和意义。笔者将70只健康SD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AP组(n=30)和治疗组(n=30)。监测各组大鼠的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全血黏滞度,并观察胰腺光镜和电镜下病理学改变。结果:(1)治疗组与AP组比较,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和全血黏滞度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2)治疗组胰腺病理改变较AP组轻。提示雅施达可使AP的血清淀酶、血清脂肪酶降低及全血黏滞度降低,对胰腺微循环障碍可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大鼠AP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微循环障碍与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胰腺炎(AP)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临床特点包括胰腺坏死、炎症因子激活、SIRS及MODS[1]。在AP早期发病过程中,胰腺组织缺血缺氧促进组织坏死的发生,触发AP后续系列病理改变。研究证实,胰腺局部灌注降低尤其是微循环障碍在AP病情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针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有可能减少AP组织坏死的发生及降低病人病死率。本文就微循环系统在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所起作用做一介绍。1胰腺的微循环解剖胰腺具有丰富的血供,动脉系统包括直接发出于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血管,动脉终末分支对胰腺血供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外器官微循环改变及乌司他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肺、肾、肠微循环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TI)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ANP组及UTI组。ANP组、UTI组于胰被膜下均匀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成ANP模型,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UTI组于制模后即由股静脉缓慢注射UTI 10000u/kg,对照组及ANP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制模后2h及6h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法测定肺、肾及末端回肠组织的血流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P组制模后2h及6h肺、肾、肠组织血流量显著减少(P<0.05);与ANP组相比,UTI组2h及6h各组织血流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微循环障碍是ANP胰外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UTI对ANP时胰外器官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动物模型的早期微循环改变及中药复方清下1号(MCP-1)对AE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荧光标记红细胞(FITC-RBC)胰腺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用蛙皮缩胆囊肽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AP)动物模型,观察36只Wistar大鼠的早期微循环改变、MCP-1应用后胰腺局部微循环的反应。结果与AEP自然病程组比较,MCP-1治疗组血清淀粉酶由(2997.7±801.4)?IU/L降至(1909.7±295.5)?IU/L(P<0.01);胰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腺泡细胞胞浆内空泡减少;毛细血管密度由(52.8±6.1)%增至(63.2±5.5)%(P<0.01);微血管管径由(4.5±0.4)?μm增至(5.9±0.6)?μm(P<0.05);FITC-RBC显示胰腺微循环流速、流量增加,灌流稳定(0.87±0.06)nl/min(P<0.01)。结论MCP-1具有显著改善A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抗AP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是实现MCP-1疗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