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深入研究人体红外热像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使红外热像在中医药临床的应用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方法:受试者为健康在校研究生,于夏季与冬季采集红外热像图像,分析季节差异,并与中医体质分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红外热像能有效地显示出夏冬两季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的差异,并与中医体质具有一定相关性。在冬季时,除了体表温度比夏季低,人体的各局部之间的相对温度值也有明显差异,在躯干部位的上下温度差值增加,大小腿温度差从正值变为负值,女性胸部两侧的温度值高于男性。结论:红外热像能客观反映人体的季节性变化,并在中医体质客观化研究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红外热像是潜在的适用于中医保健领域的成像技术。本研究通过开展随机双盲试验探讨其应用方法与可行性。方法:受试者为体质偏弱的男性在校大学生,试验组服用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中药保健品生生胶囊,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试验周期为108天。以人体红外热像的4个特征(上部特征,中部特征,下部A特征,下部B特征)为观察指标。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红外热像可客观地反映生生胶囊对人体的影响。在试验第6天就观察到上部特征的组间统计学差异。生生胶囊对体质虚弱人群以及处于体质虚弱阶段人群的作用也都能通过红外热像反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对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试验组的相对有效率达到81.3%,而对照组仅为30.0%。结论:红外热像的敏感性与客观性使其在中医保健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体体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红外热像显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以一部分红外热像图 ,展示古人所描述的十四经脉的路线 ,使人们通过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确有充分的根据 ,并非虚构 ,说明经脉循行路线在外周必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为今后的经络研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进行测试 ,该仪器配有精密的红外摄像装置和完善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试的温度范围为 0~ 70℃ ,一般设定在 1 4 .8~ 3 7.2℃ ,连续可调。温度分辨率为0 .0 2 5℃。,该系统可以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红外辐射信号 ,并连续显示它的瞬时分布状态 ,以取得等强度红外辐射的分布图像 (即等温分布图 )。适当调整采样水平 ,即可显示出体表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结果输入微机储存 ,实验结束后再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处理。部分受试者还作了连续摄像记录。结果 :①沿手三阴经路线显示的IRRTM :在自然条件下显示的左臂手三阴经的IRRTM(全温显示 )行程清楚可查 ;在肘部加热时诱发出的手三阴经的IRRTM ,由于体位的关系 ,上臂的心经轨迹看不到 ;沿两侧心包经路线出现的IRRTM ,轨迹的行程清楚 ,左右对称 ;前臂内侧和手掌部的热像图 (等温显示 )清楚地显示了前臂的手三阴经的路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心包经的轨迹通过掌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CIT)和温度指标用于针灸原理研究的可能性。方法:应用CIT方法观察电针后猫大脑皮层的温度反应。结果:(1)侧面观猫大脑皮层热像图清晰,前半部皮层温度较高;(2)不针刺对照的30min内皮层无升温趋势;(3)电针后皮层温度以升高为主(0.3 ̄1.7℃不等),电针5min时升温最高,停针后温度回降;(4)电针后除前外雪氏回、前上雪氏回和前雪氏回升温显著外,各穴位组似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适用于中医的方便客观睡眠评估技术。方法:开展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受试者为睡眠不佳的在校大学生,治疗组服用生安胶囊,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治疗周期为108天。以人体红外热像的3个图像特征(眼特征,颈特征,右上腹特征)为观察指标。结果:红外热像能有效反映生安胶囊对人体的影响,试验结束时男性眼特征值以及右上腹特征值与特征值改变量、女性颈特征值与特征值改变量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的相对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25.0%,组间差异显著(P=0.0001)。红外热像还显示了对照组在试验结束时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红外热像在睡眠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研究艾灸对人体红外热像、心率、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的即刻效应。方法选取46例在校大学生,对其双侧劳宫穴、神阙穴、22例足三里及22例涌泉穴依次进行艾灸,检测艾灸前后心率、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并采集其中41例受试者身体各部位艾灸前后红外热像数据。结果除鼻部、口部、胸部左侧、胸部右侧外,受试者其他部位艾灸前后红外热像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艾灸后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心率与艾灸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可即刻改善血液循环且对机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不同体质人体红外热像、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心率的特点及其在艾灸后即刻效应,探讨艾灸调理体质的机制。方法:将45名在校大学生按体质分为4组,并对所有受试者的的双侧劳宫穴、神阙穴、双侧足三里及双侧涌泉穴依次进行艾灸,同时记录艾灸前后及过程中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变化,并采集其中41人艾灸前、后的红外热像。结果:艾灸前,阳虚质眼部和大腿正面的红外热像数据有小于平和质的倾向,阴虚质有大于平和质的倾向;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种偏颇质的神阙区域红外热像数据和心率都小于平和质;阳虚质的皮肤电导、阴虚质的血氧饱和度低于平和质,阳虚质的血氧饱和度、阴虚质的皮肤电导均高于平和质,阴阳两虚质的皮肤电导及血氧饱和度都有低于平和质的趋向,但各体质之间的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后,各体质受试者的某些部位的红外热像数据、皮肤电导、心率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与艾灸前比较,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上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不同体质脏腑阴阳气血和功能代谢活动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艾灸对体质的调理作用,跟其调节机体的温度、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针刺对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 5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针刺穴位取心包经的内关、胆经的光明以及督脉的大椎穴 ,用 6T67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 :①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变化一般出现在针刺后 1 0min左右。②在基础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降低 ,部分受试者的皮温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③在基础温度较低的情况下 ,针刺可使得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上的皮温升高。④针刺对一部分受试者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皮温影响不大 ,但可使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规整。⑤在一部分没有显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受试者 ,针刺也可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论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针刺对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 ,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 ,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提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患者中药治疗前后上呼吸道红外线热像图的变化,评价红外线图像在中医疗效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将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补肺肾清热饮口服,对照组给予茶碱缓释胶囊口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红外线热像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红外线图像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气道高反应性咳嗽临床有效。上呼吸道红外线图像可以客观评估呼吸道黏膜炎症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临床上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中药疗效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人体穴位与中医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中医灸的机理与各种灸的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方法 :采用锁相放大技术建立了一套灵敏的红外光谱测量装置。首先采用光采集器将穴位或灸发出的光聚集到斩波器上 ,斩波的信号经红外分光仪分光后照射到一台高灵敏度的红外传感器上 ,传感器获得的信号经前置放大后输入锁相放大器中 ,并与来自斩波器的参数信号一起进行锁相放大 ,这样只有与斩波器同频同相的信号才被放大 1 0万倍左右 ,其它信号均被过滤 ,锁相放大的输出信号达几十毫伏量级 ,送入示波器与计算机用于观察与记录。通过这种技术我们检测到人体不到 1cm2 面积的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结果 :通过对这些光谱的归一化处理后发现 ,不同人体和同一人体的不同穴位 ,尽管其红外辐射绝对光谱及强度相差很大 ,但归一化光谱都有相当的一致性与可比性。进一步将人体发射的平均归一化光谱与中医艾条灸、隔姜灸、隔蒜灸及隔附子饼灸点燃过程中的光谱比较发现 ,后面三种间隔灸与人体自发辐射的光谱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辐射峰几乎和人体穴位辐射一样都在 7.5μm附近 ,而艾条灸等的光谱却相差甚远。结论 :中医间接灸所发射的光谱虽然强度较人体穴位高 2 0多倍 ,但它的归一化光谱却和人体非常相同。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还是有其深刻的生物物理机理 ,目前还不完 相似文献
16.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舌像、脉像、手像、耳像、面像等局部热成像表现,观察这些局部热成像与全身证候的关系,并联合利用其他结构性成像检查同时进行观察,另外还可以配合红外热断层和红外热层析的开发研究进行临床观察。这样,就有可能得到在生理状态下全身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代谢热的立体红外热成像,通过这样的成像就可以观察脏腑组织之间是如何协调统一的。从而得到在病理状态下病变脏腑组织异常活动代谢热的立体红外热成像,通过这样的成像就可以观察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如何遭到破坏的,以及活动异常的脏腑组织功能是如何通过治疗重新达到协调统一的。从而促进中医基本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临床辨证施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能有效反映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特点的客观评估技术。方法:开展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受试者为有血脂异常病史的中老年人。治疗组服用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中药复方保健品生益胶囊,对照组服用血脂康胶囊。试验周期为108天。以人体红外热像4个平衡特征(上下平衡A、上下平衡B、左右平衡、远近平衡)、中医问诊及血脂等为观察指标。结果:红外热像显示生益胶囊在改善人体整体平衡,包括上下、左右、远近平衡等方面皆优于血脂康。治疗组的相对有效率为81.0%,而对照组为33.3%,2组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02)。中医问诊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血脂康降脂效果优于生益胶囊。结论:红外热像能客观反映中药复方对人体整体平衡调节的优势,在中医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