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5岁,因腹泻、发热、气促2d2004-11-21入本科。入院时BP135/70mmHg(1mmHg=0·1333kPa),R22次/min,P84次/min,精神疲倦,呼吸稍促,,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少量湿罗音,心率84次/min,律齐,无杂音。查WBC22·3×109/L,N92,Hb80g/L,胸片示双肺渗出性病变;予吸氧、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第二天患者气促加重,全身重度发绀,血气分析pH7·38,PaCO25·3kPa,PaO24·5kPa,HCO323mmol/L,SaO261%,,予面罩高流量吸氧无改善,PaCO2下降到4·3kPa,SaO249%,诊断为重症肺炎、ARDS。11月22日11时。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大汗淋漓,呼…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01-602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在肺外源性ARDS和肺内源性ARDS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12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不同原因分为A组(肺内源性ARDS患者,60例)和B组(肺外源性ARDS患者,60例),比较两组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4 h后的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及心指数。结果 B组患者的PaO_2、PaO_2/FiO_2均显著高于A组,PaCO_2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HR、平均动脉压及心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在肺外源性ARDS的治疗效果较肺内源性ARDS更为显著,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30例ARDS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 《现代医院》2007,7(5):45-46
目的比较两种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ARDS患者的效果。方法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SIMV+PEEP组和SIMV+PSV+PEEP组。观察各组患者上机后的血气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SIMV+PSV+PEEP模式通气,可以迅速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IMV+PSV+PEEP组与SIMV+PEE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IMV+PSV+PEEP是一种较好的通气模式,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护士的吸痰水平,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80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观察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3 min、吸痰中、吸痰后0.5 min、5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呼吸变化。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同时对医务人员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刘萍  徐英 《工企医刊》1998,11(6):76-77
目前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采用综合治疗、机械通气、激素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及防止感染等措施。自1993年以来,我院共收治ARDS16例,在针对病因及综合治疗的同时,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治愈13例,死亡3例。现将有关应用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测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应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自1967年Adlkudl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MP)后,机械通气已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机械通气改善了患者心、脑、肾、肝等脏器供氧和机体内环境,为其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孙延辉  倪志林 《中国保健》2009,(19):847-847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方法改善重度胸外伤患者的相关疗效指标。方法:给予33例重度胸外伤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根据病情选用辅助/控制方式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潮气量5~8ml/kg,吸频率16~20次/min,吸/呼比(I/E)1:(1.5~2.0),吸氧浓度(FiO2)40%~60%,治疗前后评估相关疗效指标。结果:33例重度胸外伤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10.35&#177;3.26)d,治愈29例(87.88%),死亡4例(12.12%),同时pH、PO2、PCO2、PCO2/FiO2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均〈0.01~0.05)。结论:急性重度胸外伤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相关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留置经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外伤(STBI)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至12月收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STBI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肠管组15例和胃管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EN)可以耐受的启动时间、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和实施EN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结果 空肠管组与胃管组EN可以耐受的启动时间[(51.73±9.16) h比(81.11±11.82) h]和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87.27±9.99) h比(152.05±28.74)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20、8.320,均P<0.05)。实施EN过程中,空肠管组与胃管组并发胃潴留(6.7%比57.9%)、反流(0%比36.8%)、呕吐(20.0%比63.2%)、误吸(6.7%比42.1%)、VAP(33.3%比73.7%)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937、9.566、6.642、6.087、5.536,均P<0.05);空肠管组与胃管组机械通气时间[(10.73±4.68) d比(15.74±2.54) d]和ICU住院时间[(13.60±4.80) d比(17.42±4.0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30、2.497,均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STBI机械通气患者留置经鼻空肠管实施早期EN,有利于减轻喂养不耐受,缩短启动EN和达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已成为抢救呼衰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抢救更具有特殊意义.1987~1993年间我们用机械通气抢救治疗 9例收住ICU的创伤性 ARDS病人,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刺激性气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抢救护理。方法对15例刺激性气体致ARDS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病情、机械通气、药物治疗等针对性抢救护理。结果15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胸部X射线或CT提示肺水肿征象较通气前明显改善,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对机械通气治疗刺激性气体致ARDS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抢救护理是治疗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外伤机械通气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需机械通气的病人,EEN组28例,鼻饲给予百普力;对照组28例,给予肠外营养(PN)支持。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和14天两组病人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氮平衡、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机参数、血常规以及APACHEⅡ评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8 d存活率、脱机成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EEN组病人治疗第7和14天后,各项指标均好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0.01)。两组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8 d存活率、脱机成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机械通气病人早期给予EN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负氮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郭丹 《现代保健》2011,(2):159-160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5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患者实施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方式:压力预设通气(吸人气压≤30mH2O);允许性高CO2通气(潮气量4~7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5~10cmH2O);反比通气(吸呼比1.1:1~2:1);限制吸氧浓度(FiO250%~60%)。结果死亡5例,死亡率为10%,其余45例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72~168h)。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能有效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使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更为合理化,从而提高其成活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铁桂兰 《现代保健》2009,(18):58-5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17例哮喘危重状态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机械通气的同时,予合理的药物治疗。结果及时机械通气可迅速改善PaO2和CO2潴留,使患者度过危险期,17例患者全部缓解出院。结论可见机械通气对危重型哮喘并呼吸衰竭有良好的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机械通气模式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呼吸机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新的机械通气模式不断产生.适应性支持通气、压力增强通气、气道压力释放通气、间歇指令压力释放通气、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比例辅助通气等机械通气模式是最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机械通气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呼吸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道感染率,探讨机械通气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使用机械通气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的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103例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7例,感染率为36%。结论:用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实施机械通气的护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由于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需要较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对收住的患者选用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其时间长了气道的自身湿化作用就会降低或消失,造成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气道阻塞和肺部感染,使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加重脑缺氧,为了提高颅脑外伤救治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笔者对199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300例颅脑外伤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肺部感染的预防作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呼吸机治疗模式进展很快,不断有新的模式出现并且已经进入市场在临床进行应用.虽然这些新模式有许多相似点,但临床医生还是应该注意不同模式之间的重要不同之处,从而能更好更成功地应用这些模式.本文将尽量详细描述并综合比较这几种新模式,以期待加深临床医生对新通气模式的理解并知道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  相似文献   

19.
卢国琇 《现代医院》2010,10(12):38-39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随着全国新生儿急救事业的发展,西部落后地区新生儿急救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我院在2005年5月开始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引进了Chrisma小儿呼吸机及Area呼吸机,于2005年5月~2009年5月应用上述设备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共75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新生儿呼吸衰竭85例,84例均经鼻气管内插管,其中1例经口气管内插管。起初采用辅助—控制通气方式通气,根据原发病情况、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和方式,逐步过渡到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当吸氧浓度(FiO2)﹤0.4、呼吸频率(RR)10次/min、血气结果正常、一般情况较好、自主呼吸有力时,则可撤机拔管。结果治愈53例(62.4%),死亡1例(1.2%),自动放弃31例(36.4%)。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