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口服西酞普兰,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与治疗1周、2周、4周、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末,研究组显效率73.5%、有效率85.3% 对照组分别为70.6%、82.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两组治疗1周末起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研究组治疗1周、2周末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其他时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8周末副反应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2.935,P〈0.01),不良反应较轻微.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但较阿米替林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发抑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肩关节疼痛积分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调查及评分.结果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发抑郁的发生率为74.1%,对照组为38%,神经功能缺损观察组为(24±7)、对照组为(16±8),肩关节越疼痛抑郁越严重.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并发抑郁发生率高,神经功能缺损明显,肩关节疼痛越严重并发抑郁程度越严重,为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西酞普兰对急性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及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70名卒中确诊患者入院两周后进行精神状态评估,按有无抑郁症状分为急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组(DP,52例)及急性卒中后无抑郁患者组(NDP,118例),抑郁组给予西酞普兰每日10-40mg口服。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各组分别检测血清BDNF含量及评定HAMD、NIHSS和Barthel指数。结果:DP患者与NDP患者相比BDNF水平明显下降,HAMD、HINSS及Barthel指数两组具有显著差异;西酞普兰治疗能显著提高DP患者BDNF含量,但对NDP患者BDNF水平无明显影响。与NDP患者相比较,西酞普兰治疗更能显著改善DP患者HAMD,NIHSS和Barthel评分。结论:急性卒中后抑郁患者BDNF水平明显下降,西酞普兰能显著提高急性卒中患者血清BDNF含量,同时能改善抑郁状态和加速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认知疗法与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产后抑郁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使用认知疗法与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西酞普兰治疗,分别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分,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末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2周末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末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2、4、6周末的HAMD评分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疗法与西酞普兰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缩短治疗的疗程,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6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试验组则接受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表(HAMD)评分、生命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试验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能降低患者的HAMD评分,缓解抑郁症状,促进疾病好转,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固化疗期癌症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5例癌症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西酞普兰进行抗抑郁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化疗有效率为56.6%,对照组为30.8%,治疗组控制率为94.2%,对照组为63.5%,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有效率和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评定化疗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各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为轻.[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化疗能提高化疗的疗效,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该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129例中风后出现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治疗组64例采用针刺肩五针+关节松动术或痛点穴位注射,对照组一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对照二组单纯采用痛点穴位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共治疗4周后,观察肩、手疼痛及肿胀减轻程度,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29例,有效”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5%,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1.5%,对照二组总有效率55.4%,诊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肩五针+关节松动术或痛点穴位注射,对减轻脑卒中肩痛、改善关节活动疗效显著。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组:西酞普兰(20 mg/d)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利培酮(0.5~2.0mg/d),共28例.西酞普兰组:单用西酞普兰(20mg/d)治疗,共26例.两组持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组总有效率为60.7%,痊愈和显效占50.0%;西酞普兰组的总有效率为26.9%,痊愈和显效占15.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西酞普兰,且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治疗中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昆玲 《职业与健康》2003,19(3):122-123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单侧肩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指等肿痛,皮肤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反应,手指活动受限,被动屈曲可引起剧痛。如不及时治疗,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手指挛缩,X线上有广泛的骨腐蚀,手功能丧失。我科于1997年起用综合疗法对162例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58例PTSD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西酞普兰组、联合治疗组,均辅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奥氮平组单用奥氮平治疗,西酞普兰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奥氮平与西酞普兰联合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平均用药量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SDS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1周联合治疗组SDS和SAS评分显著低于奥氮平组和西酞普兰组(均P<0.05),治疗6周3组SDS和S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用药组奥氮平平均用药量(7.6±2.3)mg/d,显著低于奥氮平组(15.8±4.2)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西酞普兰平均用药量(21.7±3.1)mg/d,显著低于西酞普兰组(30.6±4.5)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食欲增加、体重增加,均较轻微,患者均能耐受,不需特殊处理。结论奥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PTSD比单一用药起效早且用药量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急性期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性.方法 将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抑郁急性发作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西酞普兰,对照组给予阿米替林治疗,疗程为 8周.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果 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2周时西酞普兰治疗组有效率显著较高.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组见效较快,适合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要]?本文通过46例有自杀风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探讨西酞普兰合并氯氮平治疗有自杀风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验证了西酞普兰合并氯氮平治疗有自杀风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好于单用氯氮平,自杀风险降低,安全性相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豫北地区老年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高分辨率溶解曲线 (HRM)的方法检测我院诊治的300例老年卒中患者血浆中BDNF rs2030324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PSD组及非PSD组(NPSD)BDNF rs2030324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差异,并对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SD发生率为41.7%(125/300)。与NPSD组相比,PSD组BDNF rs2030324 TT及CT基因型比例较高(〖XC小五号.EPS;P〗=6.946、5.034,P=0.008、0.025),而CC基因型比例较低(〖XC小五号.EPS;P〗=29.114,P<0.001),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C等位基因频率(〖XC小五号.EPS;P〗=13.336,P<0.001)。与NPSD组相比,PSD组在年龄、经济状况、梗死部位、梗死面积、抑郁症家族史、NIHSS评分、mR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7.849、9.138、10.835、14.378、18.182、8.336、13.173,P=0.005、0.003、0.001、<0.001、<0.001、0.015、<0.001)。年龄≥70岁(OR=1.637,95%CI:1.028~2.879)、经济状况较差(≤2000元/月)(OR=2.344,95%CI:1.203~4.866)、梗死部位为脑干延髓基底核(OR=1.659,95%CI:1.113~3.106)、大梗死(OR=2.317,95%CI:1.047~4.590)、伴抑郁症家族史(OR=2.554,95%CI:1.277~4.956)、NIHSS评分≥14分(OR=2.418,95%CI:1.007~4.679)、mRS评分≥3分(OR=1.878,95%CI:1.217~2.539)及BDNF rs2030324 CT(OR=1.429,95%CI:1.067~2.036)及TT(OR=1.314,95%CI:0.911~1.822)基因型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经济状况、梗死部位、梗死面积、抑郁症家族史、NIHSS评分、mRS评分是PSD发生的危险因素,BDN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PSD有关,有望成为早期诊断、预防PSD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的改变所构建的卒中后抑郁(PSD)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 - 2019年3月住院的101位脑卒中患者。上述101例患者入院行常规病史采集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行DTI检测感兴趣区(ROI)的FA值。脑卒中发病2月至半年间,每月对此101例卒中住院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卒中患者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和卒中后无抑郁(N - PSD)组。共计提取PSD组和N - PSD组基线资料和DTI影像学两大类特征参数22项,利用Lasso回归对这22个危险因素降维并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对预测模型逐步进行内外校验,采用矫正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通过LASSO降维分别筛选出致PSD的2个基线资料危险因素(ADL评分、入院当天NIHSS评分),3个DTI影像学危险因素(左额叶FA、左颞叶FA、左前扣带回FA)。建立PSD的Nomogram预测模型并校验,矫正曲线的一致性测验发现,该PSD列线图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AUC分别为0.8535和0.8972。结论 基于DTI改变构建的PS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临床预测价值,有助于指导PSD的早期治疗并预防疾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黛力新治疗4周.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同时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Barthel指数(BI)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5% (45/52)比43.5%(20/46),P<0.01].治疗组治疗4周末HAMD评分、CSS评分、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9.38±1.80)分比(14.6±2.40)分,(15.79±0.83)分比(28.91±1.02)分,74.6±15.4比59.2±14.6,P< 0.0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黛力新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的抑郁症状,且对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北各地区城乡女性的围绝经期症状及抑郁程度,患慢性疾病状况,与患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每个地区100例,城乡各50例,共700例45~55岁的妇女。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组成。结果:被调查者中,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者95.22%,肯定有抑郁者21.37%,患有慢性疾病者49.28%。患病与否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抑郁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河北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发生率高,患慢性疾病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ESC)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8例,给予ESC联合醒脑静治疗)和对照组(36例,给予ES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记忆商(MQ)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HAMD、MMSE、MQ、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照组:(14.26±2.61)分比(29.73±5.17)分、(23.26±3.75)分比(21.24±3.38)分、(86.53±6.49)分比(82.35±5.42)分、(61.37±3.72)分比(45.32±4.48)分,治疗组:(10.31±2.08)分比(29.57±6.09)分、(27.83±4.31)分比(21.63±3.82)分、(95.63±6.41)分比(82.30±7.48)分、(69.15±6.39)分比(45.27±4.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4%(37/38)比86.1%(3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C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舍曲林早期干预对急性卒中后抑郁(PSD)及血中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13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舍曲林治疗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治疗12周,常规治疗组仅行心理干预治疗12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Zung抑郁白评量表(SDS)评分、血浆及血小板5-HT测定.结果 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8周时HRSD、SDS评分较治疗前减分明显(P<0.05或<0.01).舍曲林治疗组HRSD、SDS评分变化治疗4、8周时优于或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两组减分率(治疗前至治疗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血浆5-HT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8周时血小板5-H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舍曲林治疗可减轻PSD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血浆5-HT检测结果无显著临床意义,舍曲林治疗可引起PSD患者血小板5-HT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