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33侧(成人30,儿童3)侧胸皮瓣的血管来源、分型、口径、体表投影及各皮动脉在皮瓣内吻合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为:1.依皮瓣内皮动脉的支数分为四型,一支型占51.51%±8.70,二支型占27.27%±7.75,三支型占15.15%±6.24,四支型占6.06%±4.15。2.侧胸部大皮动脉可来源于肱动脉、胸外侧动脉、腋动脉、胸背动脉、肩胛下动脉或胸肩峰动脉,起端口径在1.23~1.75毫米之间。胸腹壁静脉为皮瓣区的主要皮静脉,注入胸外侧静脉,末端口径为3.35±0.42毫米。3.侧胸皮瓣内,各皮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在动脉造影的X线照片中,可见皮动脉分支间吻合成血管网,遍布整个皮瓣。4.讨论了侧胸皮瓣的血管及侧胸皮瓣的应用,提出了切口部位及寻找皮动脉的标志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经乳胶灌注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侧及新鲜成人下肢标本2侧,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方位及分支类型,测量股深动脉及各分支长度和外径以及各分支起始部的角度.结果 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36.4%)和后外侧方(36.4%)发出,旋股内侧动脉从股深动脉发出(72.7%),从股动脉发出(27.3%).各主要血管的长度为:股深动脉(19.22±10.19) mm,其根部距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8±11.78)mm;旋股内侧动脉(12.56±6.17) mm;旋股外侧动脉(13.93±11.04) mm.各主要血管的外径为:股深动脉(5.20±1.57)mm,旋股内侧动脉(3.64±0.99) mm,其升支(2.66±0.99)mm;旋股外侧动脉(4.48±1.19) mm,其升支(2.12±0.59) mm.旋股内侧动脉升支以与主干成接近90°的夹角;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115.82°夹角.结论 熟悉股动脉应用解剖,有利于完善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10例成人和儿童脑的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大脑中动脉主干左侧较右侧稍粗而长,其变异少见,仅见到1例左侧双干。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形式可分三型:主干型,计28侧,占12.73±2.24%;双干型,计168侧,占76.37±2.86%;三干型,计24侧,占10.90±2.10%。双干型和三干型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通常为1~2支,可单独发起或与邻近支合干。除颞极动脉细小外,其余支在大脑外侧裂处成人的平均外径均超过1毫米,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较粗,分别为1.51±0.03毫米和1.46±0.03毫米。内侧穿动脉多为2~3支,较细,绝大多数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占96.80±0.64%),少数发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上干和皮质支。多数呈直角发起,直接穿入前穿质。外侧穿动脉多数也是2~3支,较内侧穿动脉粗大。同一个标本上血管的粗度比较一致,故粗大的“Charcot大脑出血动脉”在本文未获证实。外侧穿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和分叉处者超过半数,在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瘤时应予注意,以免误伤。外侧穿动脉通常呈锐角发起,与主干逆行,先向内上方,再弯向外上方行达前穿质。  相似文献   

4.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m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十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相似文献   

5.
儿童和新生儿输尿管的动脉供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本文调查了50具童尸及婴尸(男29、女21)的输尿管的动脉的来源、数目、进入管壁的方向以及分支的形式和吻合。二、输尿管的动脉来源广泛,计有肾动脉、肾包囊动脉、肾下极动脉、腹主动脉、骶中动脉、第一腰动脉、精索内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及髂内动脉发出的除闭孔动脉以外的所有其它分支,总共20个来源。三、本文调查的100侧输尿管,共接受517条动脉(腹段297条,盆段220条)。单侧输尿管全长接受的动脉数为3—9条,以接受5条者为最多。输尿管腹段接受的动脉数为1—5条,以接受3条者为最多。盆段接受的动脉数为1-6条,以接受2条者为最多。四、在输尿管腹段,输尿管动脉进入管壁的方向以内侧最多(占57.24±2.87%),外侧次之(占22.89±2.44%),后面再次之(占10.44±1.77%).前面最少(占9.43±1.70%)。在输尿管盆段,输尿管动脉进入管壁的方向亦以内侧为最多(占48.64±3.37%),外侧次之(占40.0±3.30%)前面再次之(占8.63±1.89%),后面最少(占2.73±1.10%)。五、输尿管的长动脉在达输尿管壁或距管壁以前数毫米处,在输尿管的结缔组织包囊内分为升、降二支,此为一级分支,与上方及下方其它输尿管动脉的一级分支相吻合,一级分支发出很多二级分支,在输尿管外膜内围绕输尿管前、后面互相吻合成网,上达肾盂,下至膀胱。由网发出三级分支穿入输尿管壁深层。输尿管的短动脉分支细小,形式简单,供应输尿管的上、下二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髋关节手术损伤臀上血管后并发臀内侧上部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标本,解剖观察梨状肌上孔、臀上血管神经走行及分支分布,髂内动脉造影观察吻合情况。结果:梨状肌上孔为半圆形,中点高(11.6±2,4)mm,下界宽(22.3±4.2)mm;梨状肌上孔内侧缘骨壁厚(7.5±1.2)mm;臀上动脉外径厚(2.3±1.3、)mm;外径宽(4.8±1.0)mm;臀上动脉深支分布臀中小肌;浅支外径厚(0.9 0.6)mm;外径宽(2.7±0.8)mm,分布臀大肌内侧上部。臀上静脉1支型占30.0%,2支型占70.0%;臀上静脉浅支外径厚(0.6±0.2)mm,外径宽(0.9±0.6)mm。结论:术中将臀大肌向内推臀上动、静脉挤压至梨状肌上孔内侧缘骨壁上,致臀上血管断裂,并发臀内侧上部软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放大4~9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国人50例脑干各部动脉的起源、分布、支数及吻合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各组动脉闭塞所产生的脑干梗塞综合征作了联系与探讨。延髓腹侧主要由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供应,椎动脉的分支及盲孔支可作补充。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的延髓外侧支在延髓外侧的血供中占主要地位,血管的阻塞可引起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下后和脊髓后动脉的分支组成后组供应延髓背侧。脑桥腹侧主要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4支)供应。脑桥外侧由基底动脉的短旋动脉(5支)、小脑下前及小脑上动脉的脑桥支组成的外侧组供应的,互相在三叉神经根周围吻合。脑桥背侧由基底动脉的长旋动脉(1~3支)和小脑上动脉的分支供应。小脑下前和小脑上动脉不仅供应小脑,它们在脑桥的血供中也很重要,血管的阻塞或结扎可导致脑干局部梗塞。中脑腹侧由脚间窝支、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前支组成的前组动脉供应。中脑外侧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外侧支供应。中脑背侧(顶盖)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后支供应,血管在四叠体表面吻合成网。中脑血管的病变也可引起中脑不同区域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为临床带血管蒂修复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和幼儿巨大型脐疝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在 30侧经髂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察了臀上、下动脉和旋股外侧动脉的走行、分布及外径。结果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供应 ,占 76 .75 % ,其次是升支和横支者占 81.6 5 %。结论 :阔筋膜张肌的血供丰富、来源广泛 ;旋股外侧动脉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分支营养阔筋膜张肌。臀上、下动脉深支的终未分支也参与营养该肌  相似文献   

9.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拇)甲瓣供区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25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重点观察跗外侧、内侧动脉、第一跖背动脉起始、走行、分支及管径,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 跗外侧动脉发出点至足底深支发出点距离(7.5 ± 0.8)cm,起始部管径为(0.8 ± 0.1)mm;跗内侧动脉发出点至足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男性标本脐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膀胱癌切除术中结扎脐动脉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用福尔马林液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19具(38侧),解剖观测脐动脉的起点、走行、起始端外径及分支,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脐动脉均起自髂内动脉。脐动脉起始端外径为(3.02±0.30)mm。脐动脉均发出膀胱上动脉,其分支有5种类型:数支膀胱上动脉型,占总标本量的52.6%(20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膀胱下动脉型,占28.9%(11侧);2支膀胱上动脉、1支膀胱下动脉与闭孔动脉的共干动脉型,占5.3%(2侧);数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闭孔动脉型,占7.9%(3侧);2支膀胱上动脉和1支精囊动脉型,占5.3%(2侧)。 结论 脐动脉起始位置固定,起始端外径狭小,分支数目变异较多,对膀胱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为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修复小腿下端皮肤及跟腱缺损和术前判断肌皮瓣能修复的范围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30侧下肢标本,模拟腓肠肌皮瓣的切取,观察双蒂腓肠肌皮瓣中腓肠肌及其神经、血管的形态和毗邻关系,观测肌皮瓣能向下滑动的距离。结果:腓肠肌的动脉有4种类型:Ⅰ.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占56.7%;Ⅱ.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而一侧有来源于对侧动脉的分支直接人肌,占23.3%;Ⅲ.腓肠内、外侧动脉共干占10%;Ⅳ.腓肠内、外侧动脉单独发支,但有一侧为两支,占10%。神经分支形式有6种类型:Ⅰ.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单独发支,占36.7%;Ⅱ.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占20%;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20%;Ⅳ腓肠内侧皮神经与腓肠肌内侧头肌支共干,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与比目鱼肌支共干,占13.3%;Ⅴ.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共干,占6.7%;Ⅵ.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共干,占33%。皮瓣向下滑动的平均最大距离为(9.2±0.9)cm。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适合于修复跟腱及皮肤同时缺损,切取时需要注意神经、血管有不同的类型并做相应的处理,肌皮瓣能修复的平均最大长度为(9.2±0.9)cm。  相似文献   

14.
何小花  郑金华  李艳芳  王晓民 《解剖学研究》2007,29(2):122-124,F0003
目的观察延髓区舌咽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来源及与神经根的毗邻关系,探讨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可能病因。方法采用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滋养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舌咽神经根的滋养动脉主要由小脑下后动脉、延髓背外侧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3支或2支共同组成,其中14侧来自小脑下后动脉,占70%,共52支;其次,9侧来自延髓背外侧动脉,占45%,共21支;8侧来自小脑下前动脉,占40%,共18支。舌咽神经根与以上3支滋养动脉接触或压迫的约占30%。结论部分舌咽神经痛病因可能与舌咽神经根和滋养动脉接触或压迫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带血管蒂髂骨(膜)瓣转位修复腰椎峡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骶外侧血管上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骶外侧动脉上支经第1骶前孔出骶后孔,终末支行向外上,沿髂后上棘走行并分出髂骨膜支。骶外侧动脉上支外径1.2±0.3mm,髂骨膜支外径0.4±0.2mm,长度1.5±0.6mm;第5腰动脉背侧支穿经第4、5腰椎横突间浅出,发出吻合支向下行经肌间隔与骶外侧动脉上支吻合,外径0.5±0.2mm,长度2.5±0.9cm。结论:以骶外侧血管上支为蒂髂骨(膜)瓣转位可用于修复腰椎峡部骨缺损、骨不连。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 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相似文献   

18.
以串连血管为蒂的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治疗股骨干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骨(膜)瓣供区。方法:在5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膝上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吻合类型。结果:膝上外侧动脉于股骨外侧髁上方(2.5 ± 0.5)cm处起自于腘动脉外侧壁,分出升支、横支和降支。升支和/或横支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有 3种类型的吻合,吻合率为 92%(46侧),吻合处外径为(1.3 ± 0.3)m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升支和/或横支串连为蒂可截取股骨外侧髁骨(膜)瓣用于修复股骨干骨不连及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采用40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常规福尔马林液固定浸泡标本22例、新鲜标本10例,均用红色乳胶动脉灌注;墨计灌注的新鲜标本2侧,铸型标本6侧),解剖、观察和测量腓动脉及其分支的行程分布、长度和外径;同时还观察了肿肠外侧皮神经的走行规律.测量腓动脉起自部位的外径为(3.1±0.7)mm;腓动脉的分支有3~7支,较粗的分支有3支,分别位于腓骨头下方9~20cm之间,间矩约为5.0cm.腓动脉及其分支有伴行静脉2支,无伴行神经;在皮动脉穿筋膜处的2.0cm之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穿行至该处的皮肤,测量其宽为(1.1±0.2)mm.在墨汁灌注新鲜尸体标本观察,单一分支染色范围达30cm×10cm.在铸型尸体标本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临床获取鼻内黏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0具(20侧)成人尸颅标本在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腭动脉及其分支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进行观测。 结果 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在出蝶腭孔前或后分为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在蝶窦前壁分成两支,主干或上支到蝶窦开口的距离为(3.95±0.74)mm,主干或下支距离后鼻孔的最短距离为(8.96±1.69)mm。鼻后外侧动脉在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处分为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 结论 熟悉掌握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获取鼻内组织瓣有重要意义。鼻中隔粘膜瓣切取时应紧贴蝶窦开口上缘及后鼻孔边缘。在获取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瓣时,应特别注意靠近下鼻甲的下鼻甲后端10 mm及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