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路生禄  王应良 《现代康复》1999,3(12):1483-1483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再卒中及其影响因索。方法: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因素检查及评定。结果:本组13例原发病均末被拉制;用CES-D对抑郁症状评定.发病9/12例:用Fugl-Neter9项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定,其中职业、业余生活、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下降,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结论:初发脑卒中后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注重整体康复,强化社区康复,改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防止再卒中。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社区康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分析社区康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初步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康复模式。方法:选择脑卒中发病后6个月—3年进入后遗症期患者28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145例)和对照组(139例)。分别在入组时、康复干预1、3、6个月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FCA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满意感量表(SWLS)评定生存质量。结果:①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后康复干预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无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有退步趋势。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组患者在康复干预1个月时的ADL能力有明显提高,但随病程延长至康复干预3、6个月时,提高幅度减小;对照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FCA量表无明显改善。③生活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在康复干预1个月时生活满意度有提高,但随病程延长至康复干预3、6个月时,提高幅度减小;对照组患者生活满意度无提高。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不明显,但可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孙波  常俊玲 《现代康复》2000,4(1):36-37
目的:探讨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每组均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但心理组同时强调心理康复治疗。然后进行两组治疗前后的指标评定。结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的恢复心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抑郁指数积分心理组下降。结论:心理康复治疗对偏瘫患的恢复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8例心理康复治疗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为研究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及心理康复对其治疗效果。对80例脑卒中患者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对抑郁患者心理康复治疗6周后再行GDS和SDS评定。80例脑卒中患者中,28例(35%)并发抑郁,经心理康复治疗6周后,28例中24例评分恢复正常,有效率86%。老年人PSD发生率相当高,心理康复治疗PS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卒中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417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HAMD17量表测评,筛选出卒中后抑郁患者146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在进行康复和原发病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氟西汀20mg·d-1及氯硝安定2mg·d~1,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并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及每2w用HAMD17评定;4mo后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卒中后抑郁以轻度抑郁为主,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且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抗抑郁治疗可显著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况,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心理人文关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勇  曾国华 《中国康复》2009,24(6):414-415
目的:探讨心理、人文关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256例首次发生恼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人文关怀治疗组(关怀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均按常规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案处理,并给予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关怀组配合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内容包括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支持、安慰;根据患者心理分期持点分别进行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疏导及暗示疗法等。治疗前后2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M)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卒中量表(NIHSS)评定肢体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和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关怀组各项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心理和人文关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成2组,心理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和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D、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J〉0.05);经过1个月、6个月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HMAD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253例失语性脑卒中患者,按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157例和对照组96例,采用巴氏评分(BI)、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医院版(SADQ-H)、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评定。结果: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62.0%。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主要反映在性别、学历、居住情况、个人收入、血管高危因素、并发症、失语类型、失语程度、BI、NIHSS评分、EPQ分值、PSSS分值方面有差异。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前进法)分析显示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病主要与女性、血管高危因素、并发症、失语程度、BI、NIHSS评分相关。结论:失语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卒中后轻瘫患者康复早期平地步行训练及活动平板步行训练的效果。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73例连续入院的首次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治疗组接受负重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次,对照组根据运动再学习理论在平地进行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次。两组患者住院的2个月时间里除了步行训练外,也接受其它项目的卒中康复。评定方法:分别于入院、出院、10个月随访时进行3次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功能独立性检测(FIM)、10m步行速度、步态功能分类(FAC)、Fugl-Meyer卒中评定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工伤康复人员中抑郁症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工伤康复人员157例,其中男148例,女9例,年龄22—82岁,病程30d—29年。调查所用表格有自评抑郁量表(SDS),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A型行为类型问卷(TABP),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Barthel指数(BI),全部在网上进行操作。调查人员为具有心理咨询师及心理评定资格的专业人员,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个专业人进行评测。结果:157例工伤康复人员中,45例无抑郁,112例存在抑郁,抑郁症发生于意外伤残之后,发生率为71.34%(112/157)其中轻度抑郁70例(62.50%),中度抑郁35例(31.25%),重度抑郁7例(6.25%)。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条件、社会关系、家庭支持、性格类型、病程及所患伤病类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家庭收入、睡眠状况、生活满意度、业余爱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工伤康复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抑郁发生率虽高,但由于社会和家庭支持力度较大,所以抑郁程度较轻,中重度抑郁发生率只有37.50%。影响抑郁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满意度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业余爱好少、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1.
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4例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评分(FMA)检测。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8周治疗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评分比较:抑郁量表评分(HMAD)和运动功能评分(F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能力评分(NFA)和生活能力指数评分(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在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76例脑外伤患者进行以下内容的调查: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收入;②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在发病后第8天对患者进行评定;③入院当时及2周后进行生活质量问卷(QOL)调查;④入院2周后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测评.结果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阳性项目数、总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在发病1周内有28例(36.84%)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25例(32.89%)出现焦虑.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护理满意度、性别、婚姻情况、焦虑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相关,并且年龄、护理满意度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性别、婚姻、焦虑.结论 护理满意度在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中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护士应仔细分析影响每位患者生活质量的具体因素,让患者科学认识这一疾病病理和康复过程,与患者合作制订总体的康复计划以更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每组均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 ,但心理组同时强调心理康复治疗。然后进行两组治疗前后的指标评定。结果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的恢复心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抑郁指数积分心理组明显下降。结论 :心理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的恢复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治疗的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孙延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28-3329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的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支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大体评定量表对济宁市精神病院连续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进行详细询问和评定,对影响住院治疗的有关因素再进行多元逐步分析。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住院治疗的因素依次为:病情、病前生活事件、住院次数,监护人态度、家庭经济状况、就医条件(a=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的住院治疗受生物、社会、心理多因素的影响,在住院治疗的同时,应对相关因素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上肢力量训练对上肢及手指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评价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缓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于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2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加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力量训练,卒中后抑郁患者加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均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价。结果: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FMA、FMA(上肢)、FMA(手指)和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上肢力量训练能改善上肢及手指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助于缓解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康复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应用自编的符合心理测量学特征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脑卒中前后进行评定,同时应用评估BarthelADL指数,收集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随后,治疗组接受综合康复医疗,对照组不接受康复医疗。治疗时间3个月,3个月后再用同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康复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年龄、躯体后遗症的有无、心理障碍的有无呈现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视频康复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住单号病房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教育,住双号病房的3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教育的基础上加自制视频教育;分别在出院时对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状况、健康教育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ADL、HAMD、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制视频康复教育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连续式康复服务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及生活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观察组(连续式康复方案组)及对照组(常规康复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康复训练并给予出院后康复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连续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个月结束时,采用HAMD量表评定心理状态及SWLS量表评定生存质量、FCA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进行患者康复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SWLS及FCA评分均较入组时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更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式康复服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功能,提升整体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病房中综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卒中单元病房的脑卒中患者176例为康复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84例为对照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同时配合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抑郁状态。结果:治疗后QLI总分及各分项得分、BI指数得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状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卒中单元病房综合治疗脑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ADL,减少抑郁状态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以指导心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3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为研究组,42例卒中后无抑郁患者为对照组。以医学应对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Barthel指数(BI)为评定工具,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面对量表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屈服量表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SS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性干预并加强社会支持可能对防治卒中后抑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