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指骨的表面覆盖以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年期.由3层不同结构组成,表面为软骨膜,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中层为软骨帽,基底部由海绵状骨质构成,组织较坚硬,一般不能直接切片,必须经过脱钙处理,脱钙的好坏直接影响细胞形态及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以来,Becksteaol及Bainton应用塑料包埋薄切片技术于骨髓活检标本,免去脱钙手续,使切片皱折少,细胞形态良好,且能作酶的组织化学染色等研究,致使骨髓针刺活检技术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我科自1989年1月至1990年12月采用骨髓针刺活检塑料包埋切片技术应用于血液病的诊断,已达110例,配合骨髓抽吸涂片联合诊断血液病,收到良好结果.综合文献及我科经验,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胥维勇  杨群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51-4752
1971年Burkhardt·R报告了用塑料包埋剂代替石蜡包埋制备组织切片技术,使组织制片方法更加完善。塑料包埋切片与石蜡包埋切片相比,具有细胞收缩小、切片薄、结构清晰等优点,其制片质量明显优于石蜡切片,特别在骨髓活检组织制片中起到了一定地促进作用,有利于对细胞细微结构的观察。塑料包埋切片技术在骨髓活检组织中的应用弥补了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的不足,对血液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但这一技术操作繁琐,质量要求高,制作时间长,国内从1980年开展到目前除少数科研院所外还不能广泛用于基层医院病理诊断的需要。石蜡包埋切片仍是制作骨髓切片最常用方法,具有方法恒定,操作简便,又能自动化。本文就两种骨髓包埋制片方法进行了探讨和比较,现介绍如下。1骨髓石蜡包埋切片制作石蜡包埋制作骨髓切片经不断的改进,切片质量明显提高,其制作切片的关键在骨髓活检组织脱钙和切片染色。1.1石蜡包埋制片将送检的骨髓活检标本经4%中性缓冲甲醛固定10h后移至95%乙醇内脱脂12h;用0.2M磷酸缓冲液调至pH7.0的1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液中进行初步脱钙5h,后经Plank ang Rychlo脱钙剂充分脱钙10h;不经流水冲洗,直接...  相似文献   

4.
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 ,是指骨的表面覆盖以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 ,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年期。由 3层不同结构组成 ,表面为软骨膜 ,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 ;中层为软骨帽 ,基底部由海绵状骨质构成 ,组织较坚硬 ,一般不能直接切片 ,必须经过脱钙处理 ,脱钙的好坏直接影响细胞形态及染色效果。1 脱钙标准与方法1.1 脱钙标准理想的脱钙应是 :①脱钙完全 ;②不损伤组织细胞形态特点及某些物质成分 ;③不妨碍染色 ;④速度适当 ;⑤所用试剂来源充足、经济、配制方便等1 .2 方法脱钙剂分为单一和混合钙剂 ,单一脱钙剂以 5 %硝酸普遍应用 ,脱钙…  相似文献   

5.
骨及钙化组织切片的复方脱钙液的配制及脱钙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及钙化组织非常坚硬,将其制成几微米薄切片难度较大。常用的方法是先脱钙,使组织变软后再切片,所以脱钙是非常关键的技术。目前使用的脱钙剂多为无机强酸类制剂,虽脱钙效果较好,但常造成组织形态,特别是细胞结构的破坏,影响骨组织形态观察和研究。为此,我们使用复方脱钙液脱钙,不仅能够保持组织形态良好,亦能用于特殊染色及切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研究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的运用技巧与优点。方法选取含钛种植体骨组织块,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塑料包埋,包埋后经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锯成200μm厚切片,手工磨至70μm,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可见到界面及其周围骨组织矿化过程,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其周围新骨荧光双色标记间距为(9.4±0.61)μm。结论塑料包埋技术适用于不脱钙硬组织包埋,制作含金属硬组织切片,可以广泛应用于含金属硬组织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口腔种植体的骨整合界面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工程化人胃癌裸鼠原位模型,并利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进行观察。方法以胶原为支架材料,表达绿色荧光的人
胃癌BGC823-EGFP细胞为种子细胞,建立人胃癌体外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生长状态;通过注射将体外模型移植到裸
鼠体内;活体荧光成像评估胃癌原位模型的建立;解剖观察原位肿瘤的移植成功率,生长及转移情况;冰冻切片及HE染色进行
组织学观察。结果工程化人胃癌体外模型中肿瘤细胞呈立体生长;原位肿瘤成瘤率100%,可见腹腔重要脏器转移;组织学特征
呈典型低分化腺癌;活体荧光观察可见原位肿瘤形成,但效果不理想。结论建立了工程化人胃癌裸鼠原位模型;绿色荧光成像
效果较差,活体荧光成像观察应选用穿透力较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8.
<正> 自1980年以来,Beckstead及Bainton应用塑料包埋方法进行骨髓活检切片,免去脱钙手续,细胞形态良好,并能进行酶的组织化学染色等,明显优于石腊包埋方法,国内报道甚少。 我们于1987年至1989年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生产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对各种血液病(除血友病外)均进行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检查,共做500例,并配合骨髓涂片检查。实践证明,两者相结合,明  相似文献   

9.
自凝塑胶在不脱钙骨制片中的应用王东胜关键词塑料包埋;不脱钙;自凝牙托粉;切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83.21材料和方法1.1浸泡液和包埋液的配制于100mlTechnovit7100溶液中加入1g固体催化剂Ⅰ,室温下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直至固体...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研究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的运用技巧与优点。方法 选取含钛种植体骨组织块,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塑料包埋,包埋后经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锯成200μm厚切片,手工磨至70μm,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 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可见到界面及其周围骨组织矿化过程,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其周围新骨荧光双色标记间距为(8.4±0.61)μm。结论 塑料包埋技术适用于不脱钙硬组织包埋,制作含金属硬组织切片,可以广泛应用于含金属硬组织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口腔种植体的骨整合界面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RBX)对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6只新西兰大白兔胫骨近端制备大小为0.8cm×1.2cm×1.8cm的矩形骨缺损并注入金色葡萄球茵,以构建感染性骨缺损模型.2周后再次手术清除病灶。实验分为ARBX组(植入ARBX)、RBX组(植入RBX)及对照组(不植骨),每组12只。术后12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解剖学、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观察。结果:ARBX组骨缺损骨皮质与髓腔组织结构接近正常,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较佳,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而RBX组标本外观显示骨折、死骨、脓液征象,修复新生骨增生与缺损交替存在,与相邻正常组织连接松散,髓腔可见炎症细胞和脓肿存在。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0rden感染分值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ARBX抗感染的同时可诱导成骨,是一种较理想的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2.
贾全忠 《四川医学》2012,33(2):253-254
目的分析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长骨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骨穿针穿入骨不连骨缺损部位,同时于髂前上棘处行骨穿抽取红骨髓,注入骨不连骨缺损部位,术后局部加压包扎,应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每半月摄X线片1次,观察治疗情况。每10d 1次,3次为1个疗程。随访观察至患者临床愈合。结果 37例患者通过1个疗程治疗,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4~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愈合时间在2.5~6.5个月,平均4.5个月。结论经皮自体骨髓注射治疗长骨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本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郑正庭  马平  吕荣  王军 《医学争鸣》1999,20(8):726-729
目的;评价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经皮注射在修复骨缺损与骨不连中的作用。方法: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人则桡骨中上段截去15mm,包括骨膜,每10个缺损为一组,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自体红骨髓(RBM)/聚乙比咯烷酮(PVP)-A组,BMP/PVP-B组,RBM/PVP-C组和PVP-D组,植入后2wk ̄8wk做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及生物力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低抗原脱钙骨 (AAA骨 )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对良性肿瘤刮除后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58例 66处长骨良性肿瘤刮除后 ,其骨缺损残腔用AAA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充填 ,术后随诊 42例 49处骨缺损 ,每 2个月复查X线照片 1次 ,随访时间 1~ 3年。结果 :49处骨缺损均在 9个月内骨性愈合 ,平均时间为 6个月 ,优良率达 93%。结论 :AAA骨与红骨髓复合物修复骨缺损 ,其疗效显著 ,可视为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单纯使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关节骨病外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97例下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患者接受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联用组),另65例患者接受单纯硫酸钙颗粒人工骨植骨治疗(单用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切口不良事件、人工骨完全吸收后的骨质愈合情况等.结果 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术后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26.2%(17/6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组和单用组患者在硫酸钙颗粒人工骨完全吸收后,遗留明确或可疑骨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9.4%(3/32)和29.2%(19/6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硫酸钙颗粒人工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下肢良性骨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两者的联合使用不会增加切口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且可能降低人工骨被完全吸收后遗留骨缺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分别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情况。结果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术后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正常对照。术后2、4、8周,各组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自身对照及阴性对照组。术后12周,各组均开始下降,其中延迟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周,血池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低于自身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延迟相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化及成骨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7.
自体骨/固骼生移植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38例患者病理证实为四肢良性骨肿瘤;术中将病灶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根据病损情况选择自体骨颗粒加固骼生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固定关节6周,避免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病变复发,4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切口渗液较多,1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再生形态。结论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验证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探讨煅桡骨 (SB)作为其载体对骨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①将bBMP植入 1 6只balb/c小鼠肌袋内 ,每周宰杀 4只行细胞学检查 ,连续 4周。② 1 6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造成双侧桡骨 1cm缺损 ,分别植入bBMP -SB和SB进行自身对照 ,分批宰杀后行X -线照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植入肌袋内的bBMP术后一周即可诱导软骨细胞形成 ,2周时可见编织骨 ,4周时可见小梁骨及骨髓成形。而骨缺损实验中 ,bBMP -SB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折愈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SB组。结论 :①bBMP有强大的异位诱导成骨能力 ;②bBMP -SB复合骨可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BMP)诱导骨的作用。方法:42只大白鼠背部植入BMP,诱导出异位骨后,将大白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BMP植入后第3~7周,每周腹腔注射双膦酸盐(YM175)3次, 剂量1 μg·kg-1·d -1。对照组按同样的方式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BMP植入第3、4、7和10周,将BMP诱导骨取出,采用显微放射照片(CMR)和HE染色方法观察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诱导骨的作用。结果:BMP诱导骨3周时(即双膦酸盐未投药前),在BMP植入体周边形成编织骨,大量破骨细胞出现在新生骨组织表面。在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骨组织均向BMP植入体内生长。在10周时,对照组骨细胞变小,实验组可观察到有规律地排列的板层状骨的特征。结论:双膦酸盐对骨形成蛋白诱导骨破骨骨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获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的骨修复材料——煅烧骨粉并探讨其理化特性,为骨缺损修复寻找理想支架。方法:以牛骨为材料,通过煅烧彻底去除其有机成分(相应的抗原性和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保留其与人体骨基本一致的无机成分和天然的三维交通结构,经前期处理后煅烧至850℃的牛骨制成颗粒状,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电镜及光电子能谱检测煅烧骨理化特征及化学成分。结果: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煅烧后牛骨粉的成分为羟基磷灰石(HAP),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光谱法检测煅烧骨未检出氮元素,表明无蛋白、无有机成分;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清晰的天然骨的骨小梁、小梁间隙及骨内管腔系统;孔隙大小为200~850 μm,平均孔隙率为(84.9±0.6)%。 结论:高温煅烧后的牛骨粉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与骨组织有亲合力,具有三维交通孔隙结构,基本符合骨缺损修复理想支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