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住院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为大血管病变,对大血管早期病变的指标及相关因素进行检测,并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可以预防T2DM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以早期反映大血管病变的情况,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本文对194例T2DM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及颈动脉IMT的测定,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老年亚临床甲减患者左旋甲状腺素(L- T4)替代治疗前后的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方法 30例老年亚临床甲减患者给予L-T4替代治疗,至甲状腺功能正常6个月后观察血脂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正常,较治疗前BMI下降,TC、LDL水平和颈动脉IMT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老年亚临床甲减给予L-T4替代治疗可改善血脂代谢异常及减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戒烟后不同时期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戒烟后不同时期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监测 6 2例健康男性戒烟者戒烟前、戒烟 3个月、1年后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戒烟 3个月后血脂变化不明显 ,1年后较戒烟前TG ,HDL -C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1年后血液流变学大部分指标较戒烟前显著改善 (P <0 0 5 ) ,个别指标极显著 (P<0 0 1)。结论 戒烟对血液流变学改善呈持续有益作用 ,但对血脂影响既有导致HDL -C升高有利的一方面亦有使TG升高不利的方面 ,应定期监测并给予相应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组分别采血测定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的血脂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5)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较正常者增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长期降脂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我院门诊长期服用辛伐他汀2年的冠心病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给予辛伐他汀40 mg/d 1年,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胆固醇、丙氨酸转氨酶、血肌酐变化。并随访1年的不良反应以及心血管事件。结果:胆固醇水平治疗前(3.86±1.34)mmol/L,治疗后(3.00±0.91)mmol/L,P=0.000;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治疗前(1.28±0.16)mm,治疗后(1.14±0.17)mm,P=0.000;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和血肌酐无明显变化。结论:①长期服用辛伐他汀可以进一步降低胆固醇水平;②长期服用辛伐他汀40 mg/d可以减少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逆转动脉粥样硬化;③长期服用辛伐他汀40 mg/d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FA—IMT)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高频超声测定CA—IMT、FA—IM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以CA-IMT和FA-IMT均≤0.10cm者为IMT正常(21例),CA—IMT或FA—IMT〉0.10cm者为IMT增厚(35例)。结果:IMT增厚者高切变率全血黏度160s^-1(BVH)、低切变率全血黏度10s^-1(BVL)、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均较IMT正常者有明显增高(P均〈0.01)。多元相关分析显示,CA-IMT、FA—IM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呈独立正相关(P〈0.05)。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VH、BVL、Fib与CA—IMT和FA—IMT关系密切(P均〈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颈、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糖、血脂、血尿酸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及40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IMT,并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UA)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的GLU,TCH,TG,LDL-C,UA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其中GLU,LDL-C和U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的IMT明显增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血糖、血脂及血尿酸的水平与其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11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予血脂康胶囊1次0.6g,1天2次,口服,12周;对照组予普伐他汀片1次20mg,1天1次,口服,12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G、TC、LDL-C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T降低,NO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MT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TG、TC、LDL-C降低及HDL-C升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T降低和NO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M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1天1.2g调脂、逆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效果与普伐他汀1天20mg相同,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强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112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1年.比较2组血脂、IL-6、TNF-α、颈动脉IMT、颈动脉壁厚度(CAWT)以及斑块性质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TC、LDL-C及IL-6、TNF-α水平下降,分别为(4.06±0.63)mmol/L vs (5.43±0.85) mmol/L、(2.52±0.58) mmol/L vs (3.14±0.51) mmol/L、(132.4±10.7)ng/ml vs (218.6±18.6) ng/ml、(0.96±0.21)ng/ml vs (1.43±0.28) ng/ml,而HDL-C水平增加[ (1.60±0.41)mmol/L vs (1.43±0.38) mmol/L];颈动脉IMT及CAWT数值均显著降低,分别为(0.62±0.19)mm vs(0.98±0.24) mm、(0.9±0.3)mm vs (1.8±0.4) mm;观察组的软斑块及纤维斑块比例降低,分别为19.24% vs 31.58%、40.85% vs 50.44%,而钙化斑块比例增加(39.91% vs 17.98%),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辛伐他汀可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同时促进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对13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拉西地平治疗.同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137例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IMT及诊室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 动态血压(清晨、白天、夜间, SBP、DBP)的变化等情况.结果 137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IMT为(0.80±0.04)mm,治疗前为(1.12±0.06)m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诊室血压分别为SBP(148±10)mm Hg、DBP(100±9)mm Hg,SBP(118±12)mm Hg、DBP(80±6)mm Hg,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24 h动态血压清晨、白天、夜间分别为SBP(134±9)mm Hg、DBP(90±8)mm Hg,SBP(144±16)mm Hg、DBP(94±8)mm Hg,SBP(116±16)mm Hg、DBP(76±11)mm Hg和SBP(126±14)mm Hg、DBP(84±12)mm Hg,SBP(130±12)mm Hg、 DBP(84±11)mm Hg, SBP(108±11)mm Hg、 DBP(70±9)mm Hg,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应用拉西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仅可以有效地降压,而且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冠心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入选102例在本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 分为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程度进一步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所有入选者在冠脉造影前用日本欧姆龙科林一起同步记录两侧baPWV,用超声检测cIMT.结果 冠心病组baPWV、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中baPWV、cIMT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加重均有增高趋势,其中多支病变、双支病变组baPWV和cIMT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对照组,单支病变组baPWV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选入的患者baPWV和cIMT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呈正相关(r=0.451,P<0.001).在控制了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r-0.391,P<0.01).结论 baPWV和cIMT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联合踝臂指数(ABI)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至2010年在日照市人民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患者194例,术前对其进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以及踝臂指数测量,血液生化检查,病史采集,并根据ABI≤0.90为阳性,ABI〉0.90为阴性,IMTI〉0.9mm为阳性,IMT〈0.9mm为阴性,设定为两项指标均为阴性为A组,ABI阳性为B1组,阴性为B2组,IMT阳性为C1组,阴性为C2组,两项指标均为阳性者为D组,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得出各组冠心病发病率。结果A组中冠心病发病率为9.1%,B1组为64.8%,B2组为29.9%,C1组为70.8%,C2组为28.4%,D组为89.1%,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踝臂指数阳性能较好预测冠心病发生(B1:64.8%比B2:29.9%,P〈0.05);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预测也有重要意义(C1:70.8%比C2:28.4%,P〈0.05),两项指标均为阳性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要高于单一项指标(D:89.1%比B1:64.8%,C1:70.8%,P〈0.05),且两项指标阴性对冠心病的排除价值也要高于单一项指标阴性者(A:9.1%比B2:29.9%,C2:28.4%,P〈0.01)。结论联合应用ABI、IMT两项指标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老前辈了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4.
曹礼应 《中原医刊》2014,(22):28-2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检测90例HD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同时应用高频B超检测患者CIMT,根据曾经是否有CVD分为心血管疾病组及非心血管疾病组,分析HD患者合并CVD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CVD的HD患者年龄、CIMT、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血镁(Mg)与非CVD的HD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D合并CVD的危险因素为CIMT.结论 患CVD的HD患者LDL、CRP、CIMT显著增高,血Alb、Mg显著下降,HD合并CVD的危险因素为CIMT.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正常、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经统计分析(P〈0.01,P〈0.05)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 T )和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2012年1~12月期间就诊的老年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100例,经流行病学调查,测量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IM T和颈动脉斑块,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对CIM T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患者100例,其中,男48例,CIM T为(0.7 ± 0.1)mm ,斑块检出率45.8%;女52例,CIM T为(0.7 ± 0.1)mm ,斑块检出率34.6%,男女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9,P=0.018)。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调整影响因素后,男SBP每升高1 mm Hg ,CIMT 厚度增加0.00114 mm ;脉压每升高1 mm Hg ,CIM T厚度增加0.00118 mm。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高血压3级检出纳入斑块数大于1的发生风险是高血压1级的2.115倍(OR=2.115,95% CI:1.128~3.966,P=0.020)。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高血压,尤其在男性患者中收缩压越高、脉压越大,颈动脉CIM T厚度越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越高;高血压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脉造影术前戒烟对患者临床指标及住院费用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接受冠脉造影患者的住院资料,并按冠脉造影术前是否吸烟及戒烟分为非吸烟组127例(30.7%)、吸烟组110例(26.6%)和戒烟组177例(42.8%),比较3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随访此后4年内心内科总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 结果 戒烟组的Gensini积分(P=0.012)和入院NT-proBNP(P=0.007)低于吸烟组;吸烟组的尿酸高于非吸烟组(P=0.001);戒烟组的non-HDL低于非吸烟组(P=0.013)和吸烟组(P=0.040)。Gensini积分、NT-proBNP、尿酸和non-HDL是病情进展和死亡率的预测因子。提示吸烟组患者存在相对较高的心血管风险,而戒烟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有所降低。戒烟组的住院总费用低于吸烟组。 结论 戒烟可通过降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且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半胱氨酸(Hcy)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半胱氨酸(Hcy)、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112例患者保持随访,经规范降糖治疗6个月,血糖、血压控制稳定。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如TG、TC、LDL-C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观察组TC、LDL-C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Hcy、颈动脉IMT无明显变化,观察组24h尿蛋白定量、Hcy、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改善脂质代谢过程,降低Hcy和尿蛋白排泄,延缓肾功能损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彭程 《广州医药》2009,40(2):30-3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住院的63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其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空腹血糖的结果分为DM1组(血糖控制较差组)和DM2组(血糖控制一般组),与2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与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并发症的早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