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中风病病症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词,首见于《内经》,指病因,即外受风邪而言;非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中风病(卒中)。而现今之中风病,在《内经》中有不同称谓。检阅《内经》中风病的相关内容,并参以历代医家和现代学者对中风病的有关论述认为,中风病昏迷期有“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击仆”等名称;中风病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而痛”等名称;而中风病言语障碍有“瘖(喑)”和既有偏枯,又有言语障碍及神志障碍之中风病中脏腑之“痱”等称谓。  相似文献   

2.
万远铁教授是武汉中医医院中风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医疗近四十年,对中风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他认为:“风”、“痰”、“瘀”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而“瘀”既是中风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并贯穿于中风病各发展阶段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结合临床经验和有关文献将中风病的中医药防治归纳为先兆以“防”为主,发作以“治”为首,后期以“复”为要。并依此对近年中风病防治情况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中风(脑血管意外)是内科常见病之一,属中医四大症(风、劳、鼓、膈)之首。自1983年以来,我们以中医学术思想作为指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应用“通腑泻下法”治疗中风病者,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临床施治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用“通腑泻下法”治疗中风病,护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们还摸索出一套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急性中风病患者康复中的意义。方法:将632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对性护理措施,3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性护理能促进急性中风病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学术带头人:王永炎,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199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从事中医内科医疗、科学研究、教育4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研究。先后承担中医药防治中风病、老年期痴呆等国家级课题8项;还承担有WHO科研合作项目“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等课题。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  相似文献   

7.
序贯针法分期论治中风病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偏瘫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失去其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有效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脊髓低级中枢控制下的异常运动模式。在偏瘫不同阶段,其病理生理中的多种改变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其功能障碍特征及水平不断变化,呈现出一种“质”(运动类型)的改变。基于上述观点,笔者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中风病偏瘫之“序贯针法”概念,即针对中风病偏瘫不同阶段下偏瘫的不同状态,采取相对应的针刺方法进行序贯性治疗。并借用现代康复医学评定肢体功能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观察,临床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中风病证治探析张宗明甘肃省中医学校关键词《金匮要略》,中风,治疗学中风病,主以昏仆难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其主证,故又称为“偏枯”或“半身不遂”。因其发病急骤,变化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类似,故以“中风”名之。是病乃正气亏虚,感受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证候的分布规律,并与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简称“94标准”)进行对比。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7例出血性中风病3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患者,分别同时进行两种方法的辨证:按“94标准”辨证为对照组,运用“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进行辨证设为试验组,并于入组后第1、3、8、14天进行辨证观察研究。结果“一分为三”辨证分型与“94标准”辨证分型基本吻合。结论使用“一分为三”辨证可执简驭繁概括出血性中风病“94标准”所辨的6种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中医分期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一般按“中经络”,“中脏腑”分类辨治,这种方法虽然简明、易掌握,但施之临床则过于笼统,中风病急性期起病急骤;发病后一般迅速达到极期,其后经历稳定,恢复等过程,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病机特征,为此,笔从临床实践中,把中风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后遗症期探索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确定不同的最佳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串高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生存质量。因此对中风病防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的治法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泻下法,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驱邪外出。根据文献报道,中风病患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腑实症状。故近10年来,泻下法已作为中风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有效治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其进行综述如下。1 理论依据 自张从正根据《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之要旨,最早运用寒下法,方选三化…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分期施护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由于各种血管原因引起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的神经损害的一组疾病。中医认为多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宜,损伤脏腑以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临床上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等为主证。它起病急骤,病势凶猛,证见多端,病死率高。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采用“中风病分期辨证施护”的方法,对中风病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现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崔应麟教授认为痰邪是中风病形成、变化、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然而痰邪随着中风病程的改变,其自身也发生着变化,故提出“基于痰之新久,分期论治”的学术思想。其认为中风病的治疗,应从痰之新久入手,并根据具体病程及兼症的不同,分期论治。同时,其还独创醒脑灌肠液、康益胶囊等,应用于临床,疗效甚佳。笔者有幸成为崔教授的学术思想继承人,在跟师学习中对崔教授的“基于痰之新久,分期论治”的学术思想,以及学术渊源进行了整理;对“痰致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进行了归纳;对“痰致中风”的临床用药经验进行了总结,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医对中风病证认识和治疗的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可分为唐宋以前的“外风”阶段、金元明时期的“内风”争鸣阶段和清代以后的“内外风”并重、衷中参西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医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方法方药不断丰富,尤其随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引用,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趋于规范,疗效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出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和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血液粘度计测定各型中风病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型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痰热内闭心窍”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0.01);“气阴两虚”、“肝阳上亢”证的全血低切、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粘度低于“痰浊瘀阻”证(P<0.05-0.01)。结论: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各型之间的血液流变学存在差异,且以痰、浊、瘀为病理基础的证型的血液粘切度明显高于以虚、火为病理基础的证型组,结果还表明前者的好转率低于后者,因此血液流变学的测定是中风病辨证分型客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可指导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古病名“痱病”探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痱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根据经旨之义,参以历代医家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家的认识,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痱病”是中风病之古称。其症状表现有偏枯(瘫)或全瘫而不知痛痒,神志障碍(神志昏糊、迷蒙或昏不识人)及言语障碍(口不能言或失语)等,是中风病之中脏腑症也。同时文章将“痱病”与“偏枯”给予鉴别。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所以,加强中风病护理是提高中风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仅就我们多年来通过临床实践摸索的点谪体会,对中风急症护理程序及相应的技术方面等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类中风中标本转化论江苏响水县张集中心卫生院(224613)王书法【关键词】类中风标本察析中医药理论类中风是中风病分类中的一种。又名卒中,卒中中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唐宋之前的医家,对中风皆从外因立论,认为“内虚邪中”而病,属真中风。真者真也,内虚...  相似文献   

19.
周志杰主任医师是西安市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年,擅长应用中医针灸的方法诊治中风病。他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虚、气、痰、瘀”有关,其中“虚、痰、瘀”是根本,“气机失调”是诱因,其病机主要是“气、虚、瘀”互结,闭阻经脉,引起多种症状,闭阻部位不同,症状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自《金匮要略》开始,中风病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但其内涵主要是对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描述,无更多临床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匮要略》中风病“邪人于腑”的影响及《伤寒论》阳明病腑证的启发,腑证成为中风病研究中描述中风主症伴有腹胀、便秘等临床表现的常用证候学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