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人员在近期出版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杂志上刊文指出,在恒河猴口腔内接种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可导致这种病毒迅速扩散;该结果有可能预示HIV感染亦可出现类似的进程,从而进一步阻碍有效的疫苗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毒株经静脉及直肠途径感染中国恒河猴后的生物学特性和症状表现,并比较由感染途径不同导致的差异,为该模型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SIVmac239毒株经静脉感染19只中国恒河猴,经直肠感染6只中国恒河猴,观察至感染后232或168d,比较其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特异性抗体滴度、CD4 T细胞数量、血浆病毒载量、淋巴结病理改变以及临床表现的变化。结果所有猴均出现SIV抗体阳转。在静脉感染猴,感染后10d检测到SIV特异的IgM,而直肠感染猴始终未能检测到。在感染后168d,静脉感染猴的SIV特异性IgG的平均水平较直肠感染猴高10倍。在观察期内,直肠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下降不如静脉感染组显著。所有猴的血浆SIV载量均在感染后10~14d达到高峰(107拷贝/ml左右),约2个月后降至平台期(103~106拷贝/ml)。2只静脉感染猴及1只直肠感染猴在感染后150~210d死于猴免疫缺陷综合征,呈快速进展型改变。结论SIVmac239毒株静脉及直肠感染接种中国恒河猴,均可建立慢性的SIV感染,其特征与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的改变相似,均可以作为良好的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动物模型,尤其有助于预防性或治疗性AIDS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灭活疫苗在猴模型中进行疫苗临床实验方法研究,所积累的资料,预示一种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疫苗的原型正在出现。但在有效的HIV灭活疫苗可用于人类之前,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抗原多样性如果证明外层包膜糖蛋白抗原特异性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在病毒纯化和浓缩过程中就可将有关抗原的必须组合加  相似文献   

4.
ELISPOT方法检测SIVmac239感染猴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完善现有的SIV/恒河猴模型,掌握恒河猴被SIV感染后体内细胞免疫应答状态,为评价HIV疫苗提供方法和数据上的参考,我们测定了SIV感染猴体内病毒特异性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实验前选出4只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恒河猴,用SIVmac239病毒液静脉感染实验猴,使用RT-PCR、流氏细胞术和ELISPOT等方法,监测SIVmac239病毒在恒河猴体内复制情况、感染猴的外周免疫损伤情况和细胞免疫情况,持续测定一年。结果实验结果显示IFN-γ ELISPOT方法能有效的评估实验猴的细胞免疫情况,IFN—YELISPOT结果和CD4+T细胞数无相关性,与血浆病毒载量稍有相关。结论本实验明确了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体内CTL的基本趋势和范围,了解了外周血病毒载量、外周免疫损伤与细胞免疫状况之间的联系,完善了SIV/SAIDS模型评价指标,为使用此模型评价抗病毒药物或疫苗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以SARS冠状病毒(severe acutere 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lrus,SARs.c0V)S蛋白3个保守片段基因的组合为抗原基因DNA疫苗,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接种小鼠后观察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情况。方法将人工合成的S蛋白3个保守片段基因组合(称为S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随之将重组质粒进行小鼠肌肉免疫,定期检测血清中抗SARS—CoV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流式细胞仪观察其淋巴细胞表型变化,PCR法检测质粒分布,免疫组化检测抗原表达。结果疫苗注射后15d就能在血清中检测出病毒特异性抗体,并且疫苗能在机体中持续表达抗原引发机体持续的免疫应答,直到注射后45d免疫应答都不见减弱;以CTLT淋巴细胞为主的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含量增加极显著,引起强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空载体质粒对照组未检测出明显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结论以S蛋白3个保守片段基因组合为抗原基因的DNA疫苗通过肌注能诱导小鼠针对SARS病毒强大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自从分离出AIDS病毒以来,科学家就致力于寻求能完全防止感染的疫苗。AIDS病毒易于逃避免疫监测,疫苗研究者担心,即便只有一个病毒感染细胞,就能最终导致发生AIDS病。因此,唯一安全的途径是发现能完全阻止感染的疫苗,造成所谓的“无病毒免疫”。在疫苗研制中,多以SIV感染猴来进行试验。SIV是猿类免疫缺陷病毒,是HIV的猿类病毒。过去及现在令人失望的结果,迫使研究人员重新考虑这种全或无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猴免疫缺陷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淋巴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急性及慢性感染猴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以掌握评价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及免疫调节剂疗效指标,并探索猴艾滋病毒感染及猴艾滋病(SIV/SAIDS)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SIVmax病毒急性及慢性感染恒河猴40只,先后分别在不同时间作淋巴结活检68例次及尸检死亡猴7只的淋巴结,对淋巴结进行病理常规切片、染色、光镜检查。【结果】淋巴结的病理变化可分为3个型:(1)增生型(感染后3~6或9个月);(2)退化型(感染后6~12或14个月);(3)耗竭型(11个月以上及部分中途死亡猴)。猴SIV感染的淋巴结病变与人HIV/AIDS的淋巴结的病变比较,两者的病变极为相似。【结论】猴SIV感染淋巴结病变的3个型可以作为猴艾滋病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观察指标,SIV感染猴模型可以作为抗艾滋病药物、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疗效评价的动物模型和研究艾滋病发病机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我们采用跨越策略绕过天然的免疫系统应答,而此系统应答正是所有以前HIV(人免疫缺陷病毒)和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候选疫苗所针对的靶点."费城儿童医院首席科学研究员、本研究项目负责人菲利普*约翰逊博士如是说.这个新方法是约翰逊与俄亥俄州哥伦布全国儿童医院分子病毒学家里德*克拉克博士合作用了10年时间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核酸疫苗 ( DNA疫苗 )能够有效地刺激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已经成为共识。鉴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HBc Ag)是机体细胞毒性 T细胞 ( CTL )识别和攻击 HBV感染肝细胞的主要靶抗原 ,我们构建了 HBc Ag核酸疫苗 ,并已观察到该核酸疫苗经不同接种方法免疫不同品系小鼠均可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为进一步观察该核酸疫苗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免疫原性 ,我们用该核酸疫苗接种猕猴 ,发现猕猴对该核酸疫苗具有良好的抗体应答反应。1 材料和方法( 1 ) HBc Ag核酸疫苗的制备  HBc Ag核酸疫苗 ( p JW430 3/HBc)及对照质粒 ( …  相似文献   

11.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 YZ  Wu XX  Fu LC  Luo HM  Chen S  Guo WZ  Deng WD  Zhou YY  Lai CH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79-383,I0007
目的 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胞株和粒细胞抗原片分别测定抗内皮细胞和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对比检查相应的淋巴结、肾、脑等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SIV感染后多种自身抗体比感染前升高,如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抗粒细胞抗体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在淋巴结、大脑皮层、消化道黏膜下层、心脏间质、肾和肝窦等脏器内有比较明显的小血管病变及其诱发的病理改变。结论 猴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是猴艾滋病自身免疫的佐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外膜糖蛋白 (envGP)基因片段与病毒复制功能的关系。方法 利用两病毒株共有的内切酶位点 ,将非致病性SIVmac142株envGP区的DNA片段与致病性SIVmac 2 39株的对应区域进行置换 ,构成多个重组体。RFLP和部分序列测序确定后 ,用等量突变病毒 (3μg)转染CD4+ T淋巴细胞CEM× 174细胞系 ,用ELISA监测培养液中SIV核心蛋白P2 7水平的变化 ,以判定重组病毒的复制能力。结果 与SIVmac 2 39株相比 ,SIVmac 2 39envGP重组体 (SIVmac 142 / 2 39envGP/142 )仍保持高度的复制活性 ,SIVmac 2 39gp4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猕猴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动态变化。【方法】使用SIVmac251感染30只实验猴,并在感染SIV后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补体致敏的酵母茵凝集试验,检测血清CIC水平的变化.并同时检测了68只正常猴的血清作为对照。【结果】30只SIV感染猴在接种后第4周开始检出CIC(总阳性率为30%),第8周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46,7%,在第16周降低至33.3%并逐渐下降;从第20周开始,感染猴的CIC浓度维持一较低的滴度和阳性率,接近于正常猴(约10%)。【结论】CIC在SIV急性感染期间出现并升高,但其后伴随着循环中病毒的减少,CIC也逐渐下降。CIC的形成可能无益于控制病毒复制和引导抗病毒免疫,并可能参与了SIV感染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会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其中,以中和抗体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应答和以CD8^+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CD4^+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HTL)为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对控制HIV在体内的复制有重要作用。在上述免疫应答的过程中,病原体自身所携带的抗原表位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必备条件。同时,抗原表位的变化也是HIV病毒逃逸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试就HIV抗原表位的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SIV/SHIV感染的恒河猴是研究艾滋病及艾滋病药物筛选、疫苗评价较理想的动物模型.MHC在细胞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与SIV/S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有着明显的关联作用,Mamu-A*01是恒河猴中的一种MHC-I类分子,它可以呈递特定的病毒蛋白片段到细胞的表面,从而激发CTL反应.国外发现Mamu-A*01阳性的猴艾滋病恒河猴会出现疾病进展缓慢,存活时间长等特征.本文就恒河猴Mamu-A*01基因与SIV/SHIV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MHC在疫苗研究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促进更行之有效地对HIV/AIDS疫苗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复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中国恒河猴艾滋病模型,观察该动物模型急性期的变化特征,为中国恒河猴动物模型应用于艾滋病研究的标准化建立补充急性期变化内容。【方法】对15只健康中国恒河猴进行静脉接种SIVmac239病毒株复制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观察感染后10周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毒载量、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结果】健康恒河猴接种病毒株后10周内体质量及BMI指数比较稳定,各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其变化特征与艾滋病消耗综合症时期不同。感染第3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第10~14天病毒载量达到高峰,此后整体表现为水平波动下降趋势。T淋巴细胞亚群在感染后出现显著改变,其中CD3%、CD3计数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CD4%与CD4计数变化并不一致,感染后CD4%出现下降趋势,但CD4计数却出现增加趋势;CD8%、CD8计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CD4/CD8比值于感染后2周内明显下降,一般在病毒载量高峰时表现为最低比值,随后比值缓慢波动上升。感染10周内共有3只感染猴临床症状明显,其中1只出现腹泻、2只出现摄食下降等临床症状。【结论】中国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与国外印度恒河猴艾滋病动物模型急性期相似,可用作急性期艾滋病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7.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与法国某研究所的合作成果《树状突细胞疫苗治疗艾滋病》在国外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关注。该研究制备出了一种有效抑制SIV病毒复制的疫苗。这种疫苗是将化学灭活的SIV病毒结合到树状突细胞上制备而成,该疫苗可激发SIV感染的猴模型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注射2周后,猴模型外周血中  相似文献   

18.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抗体的常规检测法及其改进方法难以在普通实验室或野外条件下进行。本文采用灭活的SIV抗原和Fast-Chek(FC)法(E.Y实验室,San mateo,Ca。)检测SIV抗体。F-C免疫测定试剂盒可供野外作快速、精确的检测。 F-C试剂盒为38mm×30mm×5mm的塑料盒。将提纯、灭活的SIVsmm抗原移于F-C膜与滤纸装置内,膜上有一φ为5mm的孔,膜后有滤纸垫。采用药盒内的阻断及洗涤缓冲液,稀释血清随蛋白A金(Protein Agold)靠重力滤过F-C装置。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蛋白A金反应,产生粉红色斑点。血清中如无抗体存在,则无颜色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造模之前选择适宜于制作此模型的猕猴个体的方法,以减少感染后血浆病毒水平过低的几率,从而保证实验的质量.方法测定SIV感染前实验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试管内感染SIV后的产毒水平,并与该个体在感染同一株SIV后血浆病毒载量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此法能否用于选择适于造模的实验猴.结果根据14只食蟹猴的结果,体外与体内的病毒水平符合比为10/14,体内病毒载量偏低的猴6只(6/14),体外病毒水平偏低者4只,如把这4只猴排除,则余下10只猴体内病毒载量偏低的猴为3只(3/10).结论应用检测体外PBMC病毒产量水平的方法,选择病毒水平高的猴才用于体内感染SIV.这样能部分去除体内感染的病毒载量偏低的猴.但最终的解决方法仍是建立培育遗传背景清楚的SPF实验猴群.  相似文献   

20.
DNA疫苗的靶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疫苗可诱导动物体产生特异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肿瘤有预防或治疗作用.但是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水平一般较低,对牛羊等大型动物和人类的疗效往往很差[1].提高DNA疫苗效果的一个令人振奋的途径是DNA疫苗的靶向策略,即将DNA疫苗或其表达的蛋白产物定向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特别是树突细胞(dendrtic cell,DC)[2].DNA疫苗的靶向策略的另一途径是将抗原定向于APCs的亚细胞器,促进抗原运输加工和提呈或改变抗原提呈途径,使之能更加有效提呈,减少抗原肽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