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阳微阴弦"的病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整理《金匮要略》中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及方剂,查阅有关方剂的文献报道,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从"本虚""标实"两个方面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查阅文献中关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金匮要略》中经典方剂的现代药理学报道。[结果]中医虽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但却有诸多对其症状及病因病机的描述,"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提出"阳微阴弦"的理论,并创制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方剂。根据文献报道《金匮要略》中的这些方剂都可以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相同。根据这一病机仲景创制的大量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均可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以将"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扩大应用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这一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古为今用,以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经典的价值在于临床实践。笔者研习《金匮要略》多年,临床应用《金匮》方剂治疗内伤杂症每能获益。中医的”肠痈”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阑尾炎”之类。《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的方剂共两首,分别是薏仁附子败酱散和大黄牡丹汤。笔者在临床上应用这两首方剂非手术治疗多例肠痈均获得确切疗效,现将应用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黄甘草汤是张仲景之名方,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甘草两味药组成。该方原用于胃肠实热之食之即吐,临床应用甚广,但应用于新生儿疾病治疗的报道较少。笔自1989年以来用本方加味治疗新生儿疾病,效果甚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黄甘草汤冶疗新生儿疾病周青云(河南省遂平县公疗医院,463100)主题词大黄甘草汤/治疗应用;新生儿不乳/中医药疗法;便秘/中医药疗法《金匮要略》云:“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民间流传,小儿初生即以大黄甘草煎药液拭口并饮之,能起到祛胎毒、洁脏...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大黄应用范围甚广,205首方剂中应用大黄者有22首,与他药配伍具泻下攻积、活血祛瘀、泄热逐饮、清热退黄、泻火降逆、解毒消痈之功,可治疗诸多病证。并对其随证而变之药量、炮制方法、剂型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金匮要略》全书共20首含乌头与附子的有关方剂组成的分析,探讨了仲景应用药物配伍监制乌、附毒性的规律。认为:根据不同病情在含乌、附方中,配以一定比例的较大剂量的生姜、干姜、甘草、白蜜或乌梅等药,其立意主要不在于用其治疗主症或兼症,而在于监制乌、附之毒。这就是仲景应用乌、附的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7.
论《金匮》监制乌附毒性的配伍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金匮要略》全书共20首含乌头与附子的有关方剂组成的分析,探讨了仲景应用药物配伍监制乌、附毒性的规律。认为:依据不同病情在含乌、附方中,配以一定比例的较大剂量的生姜、干姜、甘草、白蜜或乌梅等药,其立意主要不丰于用其治疗主症或兼症,而在于监制乌、附之毒。这就是仲景应用乌、附和配伍特色。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腹水病情复杂,治疗颇为不易,为疑难杂病。《金匮要略》作为方书之主,在治疗杂病方面堪为典范。该文参阅《金匮要略》,系统总结了书中所论有关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论治。根据其治法,将肝硬化腹水分为8个证型进行论述,将书中有关方剂一一列出,进行分析,并将《金匮要略》所载相关方剂在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列出,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昆布的古今应用情况及用药经验,为昆布临床合理应用及相关产品研发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医典》等著作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含昆布方剂及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共筛选出含昆布方剂342首,来自90种医籍。配伍分析发现,昆布多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理气药等,与海藻配伍频率最高,其次为连翘、甘草、半夏等。分析主治病症发现,昆布多用于治疗瘿气、瘰疬、噎膈、疮等。1993年5月4日至2023年5月4日,中国知网共收录736篇含昆布临床文献,2000年左右,昆布多配伍夏枯草、黄药子等治疗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直至2010年,昆布多糖及昆布多糖硫酸酯在治疗甲状腺疾病、乳腺增生等疾病中具有更大优势。结论:古代方剂与现代临床研究多集中于以昆布治疗瘿气,但古代含昆布方剂还可以治疗瘰疬、噎膈、咳嗽、疝、疮等病症,应用范围远超现代,且昆布解酒、瘦人等功效并未在现代临床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大黄附子汤载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篇,是治疗冷积便秘而正气未虚证的代表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泻下冷积之功。因此,本方也可说是温下剂的代表方。唐·孙思邈在本方的基础上创制了六个方剂,所针对的病证虽然亦属于里寒积滞,但脾阳损伤明显,属于虚中夹实证者,其中温脾汤方最为著名。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为:大黄三两(9克)、附子三枚(炮,9克),上药  相似文献   

11.
大黄的临床应用赵合荣(徐州钢铁厂职工医院221000)主题词大黄/治疗应用大黄是常用中药之一,早在《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中已有记载.近年笔者受民间应用大黄的启发,常以大黄治疗多种疾病,收到良好效果,无副作用,深受患者欢迎.根据几年来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教学模式是对《金匮要略》前22篇的每一篇均按简释篇名、概述内容、分析原文进行授课;对方、证俱全的重点条文则按证候、病因病机、治疗方剂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治疗方剂又按功能、方义、临床应用进行教学。本教学模式由三组子模式组成,每组均分三个部分,故又称三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解决了《金匮要略》难教难学的问题,提高了本门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可知,本教学模式深受他们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简要论述了《金匮要略》中瘀血病的证治规律,认为仲景在辨治瘀血疾病时,根据瘀血在脉内、脉外的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在治疗脉内瘀血时多采用通经活络的治法,善于运用虫类药物以搜剔瘀血;在治疗离经之血时则采用攻下瘀血的治法,善于运用桃仁、大黄以通下祛瘀。另外,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不少治疗瘀血的对药,并善于援酒入药,以增加活血化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略论《金匮要略》中的大黄运用特点——兼谈大黄的用药近况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福州350003)王苹大黄为古今医家最常用的一味中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学专著对其功效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医圣张仲景也非常重视大黄的功效,并广泛运用于《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5.
大黄甘草汤,是《金匮要略》用以治“食已即吐”的名方。江苏民间用于防治新生儿疾病,认为对新生儿有祛胎毒、下胎屎、洁脏腑、解热毒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在儿科临床工作中也常采用此方来治疗新生儿疾病,通过观察,确实疗效显著。对新生儿能起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作用。对贯彻预防为主,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这是一张值得推广运用的好方剂。  相似文献   

16.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是治疗寒积里实证之代表方剂,原文为:“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原方治疗以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为主要症状的寒积里实证。后世医家对此方治疗偏侧疼痛多有论述。《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记载:“大黄附子汤目标:一侧胁下和腰腿发生憋闷、寒实疼痛,脉多弦紧,腹部并不紧张和充实、舌多苔。”北京中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学习古代医家经验,结合多年经验在临床中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偏侧疼痛,屡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配伍的相关方剂有34首,其中《伤寒论》载方剂14首,《金匮要略》载方剂20首。仲景灵活运用麻黄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咳喘病及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桂枝是仲景应用的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含桂枝的方剂约占其总数的29%。不但外感常用,内伤亦多配伍.近些年来,桂枝的应用有不少新的发展,通过和有关药物配伍,被用于治疗肺结核、肝硬化、溃疡病、痨型克山病、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改善症状、抑制反流和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减少复发等方面均体现了其整体调节的优势。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多次论及与本病相类似的症状,并论述了病机及治法,提出了有效的方剂,为现代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使经方在治疗本病中应用广泛而且疗效可靠。现将常用方剂及其现代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是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代表方剂。反流性食管…  相似文献   

20.
以《伤寒杂病论》(含《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方剂配伍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根据其治疗的病性、病位及病势进行归类,再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理论,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以探索《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与中医病性、病位及病势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