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44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结合病理学基础进行对照分析。说明有神经,精神症状的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双侧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多伴发脑萎缩及腔隙性梗塞,是诊断SAE的主要依据。提出无症状的脑白质稀疏症是SAE的早期征象。阐述了与SAE相似的疾病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al Arteriostertic encephalopathy简称SAE)或称Binswanger病(BD)是一种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是在老年人深部小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本文收集了我院2002-2004年经临床及CT确诊有较完整资料的48例病例,重点讨论分析本病的CT诊断及其相应的鉴别诊断和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SAE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简称SAE),是一种血管源性脱髓鞘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又称Binswanger病,也是老年人常见病。对于本病说法不一,有些学者强调没有痴呆、抽搐、昏迷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不能诊断为SAE,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其作出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追踪108例高血压合并高血压合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年后症状、体征和头颅CT、MRI的变化。结果88例(81.5%)病例出现锥体束损害、假性球麻痹、感知行为异常、痴呆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表现,78例(72.2%)患者出现典型的(Ⅲ型)Binswanger病的影像学改变。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为颅内小动脉硬化慢性病程的最终结局。头颅CT、MRI的影像学改变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为临床早期药物干预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SAE患者进行经颅多谱勒(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并与同期60例健康老年人比较、分析。结果:SAE组TCD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SAE组血流变示血粘滞度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SAE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关键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经颅多谱勒 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低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低场磁共振检查确诊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检查。结果 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体部周围、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片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序列病灶表现为高信号,其中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15例。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结论 MRI是SAE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低场MRI可用于SAE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一种较常见的小血管病变,其可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就SAE的病理改变、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及SAE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诊断、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P)患者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疑为冠状动脉疾病(CAD)或电生理研究提示心律失常而行诊断性心导管术的住院患者共93例,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将其分3组,VAP患者3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5例,对照组19例。再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度,将VAP组分为轻度VAP组(22例)和重度VAP组(17例)。采集血样分别测定各组患者的WBC计数及分类计数、Fbg、C反应蛋白(CRP)。结果除SAP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外(P〈0.01),其他冠心病危险因子、体温、WBC总数、CRP等在VAP、SAP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VAP组EOS计数、血浆Fbg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P〈0.05)。VAP患者经药物治疗后,EOS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EOS计数和血浆Fbg水平可预示VAP患者病情严重度,提示冠状动脉痉挛可能引致EOS和Fbg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患者甲状腺功能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认知能力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对甲状腺功能正常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SAE患者的认知能力进行评价,并且分析不同甲状腺功能患者中影响SAE认知能力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吸烟等患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游离三碘甲腺原胺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评分分别为(2.92±0.35)pmol/L、(15.61±2.76)pmol/L、(13.05±1.64) mU/L、(12.73±5.75)分、(45.64±25.77)分,甲状腺功能正常组FT3、FT4、TSH水平及MoCA、ADL评分分别为(4.27±0.55)pmol/L、(16.74±2.35)pmol/L、(2.73±0.38) mU/L、(18.15±5.35)分、(62.17±26.72)分,甲状腺功能低下组显著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91、3.012、12.753、8.967、15.442,P均〈0.05),SAE患者FT3水平与MoCA评分及ADL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8、0.617,P值分别为0.026、0.018),而FT4水平与MoCA及ADL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015、0.007,P值分别为0.852、0.074),MoCA评分及ADL评分与TSH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51、-0.582,P值分别为0.016、0.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与SAE患者的认知能力具有显著相关性,患者甲状腺功能可能成为皮层下脑动脉硬化患者临床检验指标,为皮层下脑动脉硬化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理变化、临床特点及CT主要征象,旨在提高SAE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94例SAE,男58例,女36例,年龄62~92岁,平均77岁。临床表现与症状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及老年性痴呆。特点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语言不清或失语、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CT特点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病变模糊不清,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病理、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马凡综合征及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患者超声资料的详细分析,为临床鉴别诊断及手术机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68例马凡综合征、105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进行评价。特别注意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及胸降主动脉。结果:(1)马凡综合征胸主动脉扩张部位,扩张程度与动脉硬化动脉瘤不同。(2)马凡综合征患者主动脉关闭不全及左心功能不全程度较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患者为重。(3)马凡综合征患者易发生DebakeyⅠ、Ⅱ型夹层动脉瘤,动脉硬化患者易发生Debakey Ⅰ、Ⅲ型,特别是Ⅲ型夹层动脉瘤。(4)发生夹层动脉瘤时,动脉硬化组胸主动脉最大扩张程度较马凡综合征组为轻。结论:超声心动图能鉴别马凡综合征与动脉硬化性动脉瘤,为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炜  冯涛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199-5199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又称Binswanger病。为老年人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脑病。此病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经CT检查确诊的患者逐渐增多,笔者复习了60例由CT确诊SAE的CT所见,并结合临床,探讨SAE的CT检查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无明显痴呆表现而在CT影像上有所发现的病例60例,经过3~10年的跟踪观察,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MMES)和CT检查,根据CT上脑白质低密度所累及的范围,将其分为轻、中、重度,总结该病的发展规律。结果随着随访年数的增加,CT表现由轻度变为中度、重度的病例不断增加,发生痴呆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也增加:结论CT对SAE的发现和随访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临床及CT资料,根据侧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Ⅰ~Ⅲ型。结果 Ⅰ型2例,痴呆症状轻微。Ⅱ型和Ⅲ型22型,均有较明显的智能障碍。Ⅰ~Ⅲ型均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梗塞和脑出血。结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对SAE的临床诊断不宜过分强调痴呆,否则不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在老年群体中并非少见。基本病理改变为皮层下区白质脱髓鞘及轴突丧失,临床上多隐渐起病,表现为高血压、进行性智力减退、痴呆、偏瘫、失语、偏盲和局部或全身性癫痫发作。作者对1998年5月至2007年10月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00例患者的CT表现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简称SAE)又称Binswanger's病,近年来随着CT和MR的应用,临床对本病的检出率明显增高,本文收集了我院2001—10/2007—12有完整临床与CT影像资料的SAE患者3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指缺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由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弥散性神经功能障碍。SAE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最常见脑病,有8%~70%的脓毒症患者会出现SAE,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躁动、意识恍惚、昏睡,甚至昏迷[1]。合并SAE时,脓毒症的病死率升高[2]。SAE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并且缺乏特效的治疗。现就SAE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6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并检测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Hcy、hs-CRP、RDW、Fbg及D-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Hcy、hs-CRP、RDW、Fbg及D-D诊断脑梗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699、0.799、0.644、0.649、0.702。结论血清BDNF水平在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诊断效能高于Hcy、hsCRP、RDW、Fbg及D-D,血清BDNF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VAP)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征集疑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或电生理研究提示心律失常而行诊断性心导管术的住院患者共93例,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将其分3组,其中VAP患者39例,劳力性心绞痛(EAP)患者35例,对照组19例。再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度,将VAP组再分为轻度VAP组(22例)和重度VAP组(17例)。采集血样分别测定各组患者的白细胞(WBC)及分类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内皮素(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反应蛋白(CRP)以及冠心病(CHD)其他危险因子,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的变化。结果:除EAP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外(P〈0.01)。其他CHD危险因子,体温,WBC总数,CRP等在VAP,EAP及对照组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重度VAP纽EOS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重度VAP组血浆Fbg,ET-1和vWF也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VAP病人经药物治疗后,EOS计数,血浆Fbg,ET-1和vW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EOS计数和血浆Fbg,ET-1和vWF水平可预示VAP病情严重度,提示冠状动脉痉挛可能引致EOS和Fbg,ET-1和vWF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SAE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对CT征象进行影像学分型,将临床表现与CT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45例表现为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83例表现为进行性智力障碍,其中痴呆者仅16例。CT表现:I型占35.2%,II型占45.3%,III型占20.5%。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多表现为I型,进行性记忆力、智力障碍多见于I和II型,痴呆多见于III型。结论通过CT的典型征象、分型,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SAE进行早期诊断,为SAE的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