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制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熔融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其形态、粒径、粒度分布、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以RP-HPLC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改良的Franz扩散装置研究其体外释药和透皮扩散特性。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均匀圆整,平均粒径为(104.47±3.98)nm,跨距为(0.96±0.04),包封率为(95.53±1.15)%,载药量为(9.22±0.12)%,Zeta电位为-(34.3±5.1)mV;体外药物呈缓释释放,符合Higuchi动力学模型:Q=0.1156t1/2-0.1373(r2=0.9905);体外透皮特性优于氮酮、油酸和丁香油对尼莫地平的促透作用。结论尼莫地平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和工艺合理可靠,经皮渗透特性较佳,作为药物微载体可用于多种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补骨脂素固体脂质纳米粒(PSO-SLN)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 Phenomenex C18色谱柱(250 mm×4.6 mm,4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检测波长245 nm,体积流量1.0 m L/min,进样量20μL。采用高温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PSO-SLN,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粒径、Zeta电位进行考察,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超滤法测定包封率。结果补骨脂素在0.5~16μ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日内、日间精密度试验的RSD均小于2%,平均回收率98.87%。所制备的PSO-SLN结构圆整,平均粒径(108.7±0.47)nm,Zeta电位(-18.8±0.27)mv。超滤管平均回收率为102.5%,平均包封率为(82.6±0.1)%。结论高温乳化-低温固化法可用于对PSO-SLN的制备。  相似文献   

3.
该文主要探讨辣椒碱立方液晶纳米粒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技术,对辣椒碱立方液晶纳米粒及其软膏剂进行体外透皮扩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剂相对于辣椒碱软膏剂而言,无促进药物渗透作用。但立方液晶纳米粒制剂中的辣椒碱在角质层、表皮层与真皮层中的滞留量明显高于软膏剂(P<0.01),立方液晶纳米粒作为皮肤局部给药的载体可提高作用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皮肤靶向性好。  相似文献   

4.
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其对透皮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貌;光子相关光谱(PCS)测定其粒径大小和分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MTT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动态透析袋技术研究药物体外释放特性,采用Franz扩散法进行药物透皮试验。结果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平均粒径在(133±6)nm,多分散性指数(PI)值为0.348±0.05,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68±1.41)%和(4.73±0.07)%,体外释放呈现突释期和缓释释放期,对Hacat细胞无细胞毒性,增加了药物在皮肤层中的贮存量。结论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较优制备条件:癸酸与单硬脂酸甘油酯质量比为1∶3,S-40与Span-20质量比为1∶1;该咪喹莫特固体脂质纳米粒无皮肤刺激性,可望作为咪喹莫特经皮给药新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复乳法制备三氧化二砷纳米粒,研究不同水平的因素对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的粒径、包封率的影响。方法:分别考察载体质量、有机相种类及体积、乳化剂种类及浓度、超声时间的各个水平、药物浓度、外水相浓度及体积,正交设计法及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佳处方,并考察了交互影响。制备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分光光度法测定包封率,纳米粒度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结果:以乙酸乙酯(2mL)为溶剂,2%的Poloxamer407为外水相,累计超声时间60s,得到平均粒径为83.2nm,包封率为88.67%的纳米粒。结论:PLGA以复乳法制备三氧化二砷纳米粒方法简单、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制备具有较高药物包封率的胰岛素纳米粒,方法:分别以海藻酸钠和索聚糖为包裹材料,制备海藻酸钠纳米粒和壳聚糖纳米粒,用透析法测定胰岛素包封率;考查海藻酸钠浓度及固化剂量对形成海藻酸钠纳米粒大小,包封率的影响;研究不同配比多聚磷酸钠对壳聚糖形成纳米粒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经筛选得到形成海藻酸钠纳米粒的最佳固化剂氯化钙配比,测得粒径为0.10um(D50),选用合适浓度的多聚磷酸钠作为壳聚糖纳米粒的固化剂,测得粒径为0.13um(D50),海藻酸钠纳米粒和壳聚糖纳米粒的胰岛素包封率分别达到89.3%和92.1%,结论:选用海藻酸钠及壳聚糖制备胰岛素的纳米粒,方法简便,药物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7.
张俏菊  郑俊侨  禹佳惠  彭睿翔  刘冬榕  时军 《中草药》2024,55(23):7969-7978
目的 制备紫草素脂质纳米粒(shikonin lipid nanoparticles,Shi-LNPs),进行相关表征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方法 采用高速搅拌超声法制备Shi-LNPs,通过静电吸附法对其进行壳聚糖修饰,得到壳聚糖修饰的紫草素脂质纳米粒(chitosan-modified shikonin lipid nanoparticles,CS@Shi-LNPs)。通过外观与形貌观察、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ζ电位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以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研究等表征手段,对所得制剂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动态透析法与仿生膜法2种方法考察CS@Shi-LNPs的体外释药行为;其次,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CS@Shi-LNPs的经皮渗透能力及真皮滞留性能。结果 CS@Shi-LNPs包封率为(99.22±0.09)%,载药量为(1.65±0.12)%。该纳米粒为均一液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下外形圆整、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184.7±4.6)nm,PDI为0.255±0.023,壳聚糖修饰前平均ζ电位为(−33.15±0.59)mV,修饰后平均ζ电位为(5.22±0.08)mV,为正电荷,表明壳聚糖成功修饰到Shi-LNPs颗粒上。DSC与XRD结果表明,紫草素被包裹于脂质中形成LNPs,呈无定形状态,CS@Shi-LNPs成功制备。体外释药实验显示,CS@Shi-LNPs具备缓控释释药特性,考察其30 h累积释放率,结果2种方法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2.39±9.08)%和(56.92±1.97)%,体外透皮实验表明,CS@Shi-LNPs中紫草素在30 h内累积渗透量为(14.27±1.58)μg/cm2,相比Shi-LNPs均有所提高。结论 Shi-LNPs处方工艺合理,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和真皮滞留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影响黄芩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成型工艺参数,并评价优化工艺后所制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芩素PLGA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型号、PLGA分子量、PLGA浓度、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丙酮与无水乙醇体积比、药物与PLGA的比例共7个参数对纳米粒成型工艺的作用规律。[结果]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为(95.03±1.33)%、平均粒径为(126.80±4.50)nm、Zeta电位(-21.30±0.23)mV。[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黄芩素PLGA纳米粒圆整,粒径均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姜黄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Cur-PLGA-NPs),鼻腔给药后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并对其脑组织分布进行研究。方法:以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NPs;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粒径;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以姜黄素混悬液(Cur-Sol)为对照组,考察大鼠鼻腔给药Cur-PLGA-NPs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并测定其在大鼠脑组织的浓度。结果: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99.37±1.79)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63±1.96)%和(4.55±0.15)%;体内药动学结果显示,Cur-Sol和Cur-PLGA-NPs的T1/2分别为(0.85±0.12)h和(1.72±0.44)h,AUC0-t分别为(224.59±22.44)μg·h·L~(-1)和(588.03±34.02)μg·h·L~(-1)。脑组织分布结果显示,Cur-Sol和Cur-PLGA-NPs的AUC0→t分别为(31.33±6.38)μg·h·g-1和(45.39±2.08)μg·h·g~(-1)。结论:Cur-PLGA-NPs经鼻腔给药后显著提高姜黄素体内和脑组织蓄积量并且延缓消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并评价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采用热熔乳化-均质法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以脂药比(X1)、固体脂质浓度(X2)、表面活性剂浓度(X3)作为自变量,以粒径大小(Y1)和包封率(Y2)作为因变量,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通过透射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型促渗剂Transcutol P(Trans P)、Labrasol(Lab)以及传统促渗剂丙二醇(PG)对灯盏花素透皮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考察Trans P、Lab和PG在不同浓度下,对灯盏花素离体鼠皮透过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相比,5%Trans P、3%Trans P、3%PG、1%Trans P、与5%PG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提高了2.54、2.01、1.64、1.51和1.47倍,有差异(P<0.05),几种促渗剂对灯盏花素透过的增渗作用依次为5%Trans P>3%Trans P>3%PG>1%Trans P>5%PG。结论:5%Trans P、3%Trans P、3%PG、1%Trans P、与5%PG的促渗效果比较明显,可进一步应用于灯盏花素透皮制剂中。  相似文献   

12.
两种巴布剂基质的体外经皮渗透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所制备的中药巴布剂进行透皮吸收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改进的透皮扩散试验仪进行经皮渗透实验,经高效液相测定吴茱萸所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在一定时间的经皮累积透过量,并进一步考察两种巴布剂基质的经皮渗透规律。  相似文献   

13.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大黄中蒽醌类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氮酮、丙三醇、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 方法以离体小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接收池中蒽醌类物质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的含量,计算累积透过量.结果 氮酮、丙三醇和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物质均有促透作用,其促透作用强弱顺序为:2%氮酮>1%氮酮>4%氮酮>6%氮酮;6%丙三醇>4%丙三醇>2%丙三醇>1%丙三醇;2%油酸>4%油酸>6%油酸>1%油酸. 结论氮酮、丙三醇和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物质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甲醚、大黄酸的促透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共载姜黄素和IR780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粒(curcumin/IR780 PLGA nanoparticles,Cur/IR780-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抗肿瘤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IR780-NPs,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姜黄素和IR780载药量,并考察Cur/IR780-NPs稳定性和体外释药性能;利用人肝癌HepG2细胞模型考察Cur/IR780-NPs的细胞摄取和体外抗肿瘤效果。结果 Cur/IR780-NPs形态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24.10±7.06)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081±0.013、ζ电位为(-9.84±0.16)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ur/IR780-NPs能够有效负载姜黄素和IR780,载药量分别为(2.21±0.07)%、(2.35±0.31)%,具有近红外光谱响应性释药...  相似文献   

15.
二种萜烯类化合物对甲硝唑透皮吸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卫铭  王晖  陈丽  吴铁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03-1004
目的对氮酮、冰片、薄荷醇促透作用进行比较,为找到更合理有效促透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离体透皮实验装置上进行透皮吸收实验和贮库效应的研究。结果氮酮、冰片、薄荷醇单独应用时对甲硝唑经皮渗透均有促进作用,增渗倍数分别为2.48,2.19和2.66;当氮酮与冰片或薄荷醇合用时,促透效应比单用氮酮时显著增强(P<0.01)。氮酮单独应用时对甲硝唑经皮渗透和贮库效应影响不明显,但氮酮和薄荷醇合用时贮库效应显著增加。结论冰片、薄荷醇均对甲硝唑的皮肤吸收有促透作用,与氮酮合用时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胡桃醌(juglone,Jug)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Jug-PLG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特征及对A375细胞的体外影响。方法:采用乳化挥发法制备Jug-PLGA-NPs,对其粒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体外释放特征进行考察;荧光显微镜观察PLGA-NPs在体外细胞的摄取情况,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测PLGA-NPs在BALB/c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后体内的分布;用噻唑蓝(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比色法检测其对A375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检测;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Akt),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情况。结果:制备的Jug-PLGA-NPs平均粒径为(149.6±21.5) nm,包封率为(68.39±2.51)%,载药率(5.07±0.98)%,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PLGA-NPs在体外细胞摄取和体内活体成像中具有良好的穿透和靶向性能。不同浓度Jug-PLGA-NPs均能明显抑制A375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呈明显时间浓度依赖性(P0.05),且48 h作用略优于等浓度Jug;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kt磷酸化水平,下调cyclin D1表达(P0.05),阻滞细胞于G0/G1期有关(P0.05)。结论:负载Jug的PLGA纳米微粒制备简便,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肿瘤靶向及抗肿瘤能力,为未来Jug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剂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齐墩果酸的生物利用度,采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优选齐墩果酸纳米粒的处方与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齐墩果酸纳米粒,HPLC测定齐墩果酸含量.以包封率为指标,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处方优化.结果:制备的齐墩果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OA-PLGA-NP)为带有蓝光的乳白胶体溶液,平均粒径129 nm,包封率88.64%.结论:该优化条件工艺简便,稳定性良好,可用于OA-PLGA-NP的制备.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水蛭素水凝胶的皮肤渗透性能及毒理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天然水蛭素凝胶经皮渗透给药的可行性及其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制备天然水蛭素凝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经皮渗透试验,使用Markwardt法检测水蛭素活性。选择健康Wistar大鼠进行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单次及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健康豚鼠进行皮肤致敏性试验。结果:试验组的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均有延迟(P<0.05),于3 h时达最大值(85.4±1.454)s,而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结时间则无明显延迟;短期内大剂量使用天然水蛭素凝胶对皮肤无毒性,对Wistar大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刺激性,对豚鼠完整皮肤无致敏性。结论:天然水蛭素可渗透进入完整皮肤组织,其凝胶剂皮肤局部用药对试验动物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9.
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促透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蛇床子挥发油与其它促透剂合用的促透效果。方法:在离体透皮吸收实验装置上,采用离体兔皮用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预处理后作透皮吸收试验。结果: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和1%氮酮,对1%双氯芬酸钠都有良好的促透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蛇床子挥发油比1%氯酮促透作用强1.6倍,但1%蛇床子挥发油和5%油酸合用,与1%蛇床子挥发油、5%油酸的促透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傅德皓  郑思维  陈春生  史琛 《中草药》2015,46(17):2556-2562
目的 制备溴化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DMAB)修饰的载汉防己甲素(Tet)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DMAB-Tet-PLGA-NPs),考察其制备的影响因素,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乳化分散溶剂挥发法制备DMAB-Tet-PLGA-NPs,运用均匀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通过包封率、载药量、累积释药量等指标考察其载药特性;采用MTT比色法考察DMAB-Tet-PLGA-NPs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细胞毒性;采用定量定性法评价DMAB-Tet-PLGA-NPs细胞摄取率。结果 制备的DMAB-Tet-PLGA-NPs平均粒径为(205.40±2.66)nm,表面带正电,呈规则的球形及椭圆形。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50.780±3.253)%和(2.130±0.035)%。体外释放实验显示DMAB-Tet-PLGA-NPs缓慢释药,48 h累积释药量64.56%。MTT实验表明DMAB-Tet-PLGA-NPs细胞毒性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定性定量细胞摄取实验证实DMAB-Tet-PLGA-NPs能较好地被细胞摄取。结论 DMAB-Tet-PLGA-NPs粒径大小均一,包封率高,体外释药表现出较好的缓释效果,易被细胞摄取,对A549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