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4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13例患者经30~50 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 ml停止导尿;25例形成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8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术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病人排尿障碍的影响.方法 37例脊髓损伤病人,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体位排尿、饮水训练及配合心理护理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记录膀胱残余尿量、24 h排尿次数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残余尿量及24 h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对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总结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和自主排尿的康复训练经验。36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配合音频电疗、微波等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导尿宜选择细小、软硬度适中的尿管,每隔4~6h导尿1次,6次/d。两次导尿之间手法辅助进行训练,以建立反射性膀胱。经康复训练,若残余尿量200ml左右,减至2~3次/d;残余尿量150ml左右,减至1~2次/d;残余尿量〈100ml,停止导尿。结果31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36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症术后护理中对膀胱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5年间收治入院的45例具有排尿障碍的脊髓栓系综合症并进行脊髓栓系松解术的患儿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训练膀胱功能并拔除导尿管,实验组采用清洁间歇导尿训练膀胱功能,随访6个月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结果;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5.0±8.8ml,实验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量11.3±11.3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症术后护理中可以提高膀胱功能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8.
肖继红  万洁 《护理与康复》2004,3(2):127-128
目的:探讨对不同损伤平面的脊髓损伤患者实施相对应的膀胱训练方法,评估排尿机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9例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脊髓损伤1周)注重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慢性期施以循序渐进的排尿试验再配合导尿方式,主要是利用时间控制、刺激反射、增加腹压与间歇导尿法来进行。并根据损伤平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膀胱训练方法(挤压膀胱或扣击膀胱)。结果:膀胱训练前后膀胱功能变化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能自行排尿或能有较好的排尿控制能力,残余尿量<100ml。结论:通过正确实施排尿试验配合导尿这一措施,可有效地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排尿机能,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对恢复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气海、关元。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最佳康复训练方法,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不同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法将14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78例患者依照脊髓损伤平面不同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并予以间歇导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残余尿量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个体化护理能有效恢复膀胱生理功能,降低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李晶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59-760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效果及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15例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歌导尿,并配合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 15例脊髓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行间歇导尿,经66~230 d的膀胱功能训练,排尿功能明显改善,测残条尿量小于80ml,停止间歇导尿后,患者能重新建立排尿功能.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并配合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能保护肾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30例脊髓损伤患者经间歇导尿后建立反射性排尿使患者排尿功能接近正常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对患者行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的测定,调整间歇导尿的次数,严格执行饮水计划等措施,认为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性间歇导尿术和膀胱功能的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隔导尿时间。导尿前指导患者作盆底肌肉锻炼。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有明显改善,46例患者经20-30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ml停止导尿。80%患者中段尿培养由阳性转为阴性。结论间歇导尿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在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照组采用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排尿量、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排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和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均有效,但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结合间歇导尿效果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76例间歇导尿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秀莲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968-969
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们对76例脊髓损伤患者行间歇导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48例,女28例,18~58岁,平均35.8岁。颈椎损伤15例,胸椎损伤45例,腰椎损伤16例;受伤时间1~10个月,平均3.7个月。1.2方法1.2.1间歇导尿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完成导尿过程,与一般导尿方法相同。①严格掌握导尿间歇时间,每4~6h导尿1次,不超过6次/d;每次导尿时膀胱容量不得超过500ml;②根据残余尿量调整导尿次数,如两次导尿间能自动排出200ml以上的尿,且残余尿量小于200ml,可改为8h导尿1次;当自动排尿大于2h1次,残余尿量小于100ml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与口服消旋山蓖菪碱片联合手法训练及局部微波治疗对患者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对60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入院后即施以间歇性导尿,并对8例膀胱容量小于250ml及膀胱内压力大于80cmH2O的患者予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10mg/次,3次/d,微波治疗1次/d,同时施以手法训练;以上各项训练前及训练后第4周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训练后第4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与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联合微波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自主排尿,减少尿路感染几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104例病情基本相同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应用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保留尿管方法进行护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者(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技术和要点。方法:采用间歇性导尿、膀胱再训练等康复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家属、护工实施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结果:110例患者出院时97例尿潴留患者均拔除留置尿管,58例患者残余尿量小于50 ml,恢复了自主排尿。结论:应用间歇性导尿、膀胱再训练护理,可不同程度的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并有效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