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登革热的发病机理,本实验将登革热病毒注入30只乳鼠腹腔内,3d后取乳鼠脑、心、肺、肝、肾等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登革热病毒抗原定位于神经原、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建立和完善登革热疫情报告、监测和媒介监测网络;访视报告的每个病例或可疑病例,并在疫点周围展开病例搜索;采集登革热病例、疑似病例、疫点部分人群血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非疫点、疫点蚊媒进行凋查。结果:广州市2002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423例,发病率为20.14/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以城市居民区为主,随后向城郊、农村扩散,最后涉及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共102个行政街(镇)。以街(镇)为单位计算,最高的发病率达212.4/10万。流行季节为5月中旬~11月下旬,高峰为7~9月;3~12月份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0~19.8;病毒为登革Ⅰ型;潜伏期为2~8d;爆发疫点人群隐性感染率达17%;各年龄组人群均易感,但低年龄组发病率略低。结论:2002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大流行,其持续时间、波及范围为广州市历史之最.总体流行态势处于半自然状态。早期病例未及时诊断,疫情发现迟,疫情控制不力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广州市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近3年连续流行同一型别病毒,登革热是否有本地化趋势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登革热的发病机理,本实验将登革热病毒注入30只乳鼠腹腔内,3d后取乳鼠脑、心、肺、肝、肾等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抗原。登革热病毒抗原定位于神经原、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胞浆内。提示登革热病毒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在登革热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目前海南省自1991年后再未发生登革热流行后人群的抗体水平,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6年采集海南省既往登革热不同流行强度地区健康人群血样931份和发热病人急性期血样81份,分别检测登革IgG和IgM抗体。结果被调查的931名健康人群中,13例登革IgG抗体阳性(1.4%),主要集中在既往登革热高发的地区,年龄最小的38岁,主要为农民和渔民,低发区未检出阳性,发热病人血样检出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海南省自1991年来未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但目前既往流行区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386例登革热临床分析黄明寿(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番禺市514000)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特征1995年7月广东省番禺市发生了一起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乏力、皮疹等,11月份基本无新发病患者。流行期间,经广州市及番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本院收治登革热(DF)35例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DF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5.7%)、全身酸痛(68.6%)、皮疹(42.9%)、柬臂试验阳性(48.6%);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82.9%和85.7%;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42.9%),临床分型均为典型DF,未发现登革出血热。结论本院收治35例DF符合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全部病例预后好,无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摸清我省登革热(DV)感染状况,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检测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ELISA法检测抗体,媒介伊蚊监测采用成蚊捕捉分类,孳生地查蚊蚴;结果发热病人中DV—IgM抗体、DV—IgG抗体、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5%、0.81%、和2.22%,健康人群中DV—IgG抗体阳性率为1.38%,伊蚊孳生地广泛存在,伊蚊在成蚊中的构成比为8.27%;结论我省既存在登革热的现症病人,又存在登革热的既往感染者或隐性感染者,同时伊蚊在我省广泛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条件成熟,很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大力灭蚊,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4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重点介绍了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项检查、治疗、护理的目的;重视发热期间的护理,以物理降温为主;保持皮肤清洁,做好皮疹的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出血的患者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同时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认真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本土登革热病例的临床特征,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87例本土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287例本土登革热患者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省(225例),主要症状为全身疼痛(99.7%)、发热(92.7%)、疲劳(88.9%)、厌食(77.7%)、头痛(73.5%)、皮疹(32.4%)等。所有患者均接受防蚊隔离、解热、生命体征监测、物理降温、利巴韦林抗病毒、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营养支持、保护肝肾功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补液支持等处理,最终285例患者康复,其中3例为重症登革热患者;余2例重症登革热患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随访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本土登革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头痛,尽早诊断、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李海平 《海南医学》1995,6(4):217-217
小儿登革出血热引起精神障碍,文献报道尚少,现将我院于1985年7月至1987年1月收治的2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7岁。所有病例均未患过其他精神病,既往史和家庭史无特殊。1.2临床表现1.2.1登革出血热症状和体征,患儿多骤然起病,畏寒发热,有时伴寒战,全身骨关节酸痛、乏力、头痛、厌食、结合膜充血、颜面潮红、20例中16例有明显出血,4例做束臂试验阳性而诊断为登革出血热。l·22精神症状,患儿均以热退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后才出现精神症状,登革出血热引起的精神障碍多种多样,有的…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东山区2002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东山区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收治病例的报告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 2002年5~11月东山区发生了Ⅰ型登革热疫情暴发流行,本区常住人口发病共314例,发病率51.43/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波及10条行政街,有多个暴发点,其发病年龄最大87岁,最小2岁,男性143例,女性17l例,血清学检查登革热抗体阳性277例。结论 本次登革热流行是继1995年以来发病率最高、暴发点多、夹杂家庭聚集、流行时间长的一次发病,且传染源未明,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9年西双版纳暴发登革热主要流行血清型登革热1型病毒(Dengue virus-1, DENV-1)分子特征,为当地登革热流行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C6/36细胞上对1株从2019年西双版纳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DENV-1病毒(JHS45)进行复壮,采用二代测序的方法对该株病毒进行测序,采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8.0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数据组装,使用Lasergene软件、MEGA6.1等进行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及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 JHS45株病毒在C6/36细胞上6 d出现细胞病变。测序组装后获得JHS45株病毒1条10 687个核苷酸(nt)长序列(GeneBank登录号:OR59335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JHS45株病毒与我国2019年西双版纳、广州、河南、浙江流行的以及2013年泰国流行的DENV-1基因型Ⅰ病毒形成一个进化分枝,核苷酸同源性为97.6%~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1%~100%;分析发现与2019年云南西双版纳(MW386863)和广州(MW261839)流行的DENV-1基因型Ⅰ病毒位于同一个...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 对105例登革热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患均有发热(100%),伴有头痛(83.3%),全身肌肉(75.2%)、骨、关节痛(61.9%),结膜充血(74.2%),皮疹(66.6%),淋巴结肿大(80%),白细胞减少(93.3%),血小板减少(82.8%),登革热抗体阳性率(63.2%)。结论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典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出生4天女婴登革热病例,国内未见报导,我院在陵水县登革热大流行期间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患儿,女,于1987年5月10日下午2时30分在我院产房顺产出生,出生时体重为2700g,哭声响亮,无窒息,四肢活动好,第一胎足月产。患儿于5月14日出现发热及全身散在性针尖样出血点,以躯干为主,未融合成片,无牙龈及消化道出血,无咳嗽、气促。体检;体温38.2℃,呼吸31/min。无发纣,吮如尚好,脐带干净。两肺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156/min,律齐,无杂音,血红蛋白140g/L,白细胞19×109/L,中性0.79,淋巴0.21,血小板40×109/L。患儿…  相似文献   

15.
李娜  杨恒林 《医学综述》2015,(6):997-999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等适于伊蚊生长繁殖的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登革病毒流行范围愈加扩大,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目前全球缺乏特效抗登革病毒药物和理想的登革病毒疫苗,我国迄今没有国家注册的诊断(检测)试剂。加强传播媒介监控,及时发现、隔离与治疗患者是防止登革热暴发流行,减少重症患者和死亡的主要措施。作为及时发现、确诊登革热患者的主要方法,快速准确的检测是登革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范飞能  陈立群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589-1589,1683
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蚊媒防制、监测工作,文章回顾总结近两年来慈溪市采取蚊媒综合治理和科学防制措施,于2004年有效控制一起登革热爆发疫情和2005年及时控制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经验主要有:①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各部门密切协作。②以环境治理为主,消灭蚊子孳生地。③合理辅以使用化学药物灭蚊。④加强常规蚊媒监测。⑤加强宣传,强化蚊防意识,使蚊防工作深入人心。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议:①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媒介生物应急控制委员会。②保证蚊防经费到位,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③加强监测,科学灭蚊④健康教育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978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了解2002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78例登革热患的临床特征。结果:临床特征为发热(100%),头痛(91.31%),全身肌痛(69.02%),骨痛(49.49%),皮疹(59.2%),白细胞及血小板显减少分别占62.47%、62.26%;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脾肿大较少,分别占9.61%、3.78%、5.21%;而合并肝脏损害多(72.39%),肾脏损害较少(0.2%)。结论:本次登革热流行规模大,临床表现典型,合并肝脏损害较多。  相似文献   

18.
浙江慈溪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特征与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输入性登革热传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控制对策。方法建立了病例主动发现、报告的加强监测系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暴露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采集患者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与序列测定。结果2004年7月22日~10月14日,浙江省慈溪市共报告了8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逍林镇82例,浒山街道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68例,临床诊断病例15例。男女性比为1:1.9(29:54)。发病年龄为7~76岁,20~50岁组占78.31%(65/83),无明显职业特征;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且与泰国的毒株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病原学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1型病毒引起的输入性登革热爆发疫情,经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后,迅速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9.
登革热综合性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提出及验证登革热综合性防治措施,为登革热的防制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方法查阅文献,了解登革热流行病学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分析;蚊媒季节消长调查及控制;登革热发生地的应急健康教育;登革热病人的心理疏导研究;登革热发生地人群抗体水平调查分析;新时期疾病控制实施“三早”的效果分析;2004—2005年登革热综合性防治效果评价;2005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控制等。结果我市2004年登革热疫情暴发疫情的发生与早期病例误诊和当地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我市有白纹伊蚊存在,易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我市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较低,难以建立对登革热病毒感染有效的免疫屏障;根据2004年登革热防控工作经验,制订出了登革热监测方案、应急预案,制订出了以快速灭蚊、环境整治为主,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为辅的登革热综合防治措施。结论通过对相关防制措施的研究,所提出的监测方案及控制措施在2005年我市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及避免形成登革热疫源地方面得到了很好验证,即:(1)采用发热病人监测筛查系统,可以较低管理成本,取得较好的监控效果;(2)在登革热疫情控制中,采取控制孳生地、科学灭蚊、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防止二代病人的发生。这些研究成果,可指导我市今后有效开展登革热的防控工作,避免200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事件的重演,也可为全国其他白纹伊蚊分布地区开展输入性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龙英姿  应若素  何溪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20-921,931
目的探讨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6年收治的3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年龄3个月~78岁,平均年龄(33.5±12.7)岁,主要临床表现发热(100%)、畏寒(84.67%)、头痛(75.0%)、肌痛(51.67%)、皮疹/出血点(84.33%),热程多为4~7d,平均热程(5.6±2.3)d,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5%)和(80.7%),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73%),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8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8%),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26%),血清钾下降(25.3%),尿蛋白阳性者(9%)。结论近年来本地区主要为DFV-I流行。本组病人临床特征符合登革热病程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