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了超微结构的观察。本组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32~83岁。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血尿。30例组织学检查:Ⅰ级2例、Ⅱ级21例、Ⅲ级7例。本文描述了膀胱移行细胞癌超微结构特征,提示超微结构的改变与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癌细胞胞浆微丝丰富,桥粒连接减少。对胞浆微丝的意义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表达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分布的变化,探讨二者在膀胱癌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UC1和TID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和定位及MUC1在T-24细胞、BIU-87和耐药株BIU-87/A中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IU-87、耐药株BIU-87/A及T-24细胞在阿霉素、长春新碱、顺铂3种化疗药物作用48h后的凋亡率:结果MUC1在各期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均表达,表达模式各有特点,MUC1的染色分型同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01)。DC的数量同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05)。MUC1存BIU-87、T-24细胞膜、胞浆中均有浅棕色弱阳性表达,在BIU-87/A的胞膜、胞浆中均有深棕色强阳性表达,两者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BIU-87、T-24和BIU-87/A的自发凋亡率分别为1.15%、1.40%、0.90%,在阿霉素、长春新碱、顺铂3种化疗药物作用48h后.BIU-87的凋亡率分别为45.69%、47.70%、44.50%,T-24的凋亡率分别为43.79%、46.17%、44.50%,均有明显升高(P〈0.01),但两种细胞之间及3种化疗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株BIU-87/A在阿霉素、长春新碱作用48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9.88%、21.41%.均明显低于亲本细胞株BIU-87(P〈0.05)。结论MUC1的表达模式和TIDC数量的监测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指标。TIDC的减少可能是膀胱癌免疫逃逸和耐受的重要环节,肿瘤细胞表面高密度的MUC1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25例30例次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过程的观察中,发现3例次(10%)由移行细胞癌转变为鳞癌或腺癌,7例次(23.3%)分级增高,11例次(36.7%)分期增加,20例次(66.7%)由单发转变为多发瘤,异位复发29例次,其中远离原肿瘤部位的异位复发24例次(80%),以颈部为最常见。复发以术后6~12月最多见,半数见于术后6~18月之间,影响术后无瘤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病理分级、大小及单发或多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膀胱鳞状细胞癌和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膀胱鳞状细胞癌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患者10例,与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浸润性移行细胞癌患者34例的症状、生化指标、肿瘤形态、预后等情况.结果 10例膀胱鳞癌患者与34例浸润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在首发症状为血尿、病程中出现肉眼血尿、病程中出现膀胱刺激症状、病程中是否出现贫血、尿中白细胞是否明显增多、肿瘤形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血尿程度、肿瘤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一年内死亡率及一年后存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鳞状细胞癌具有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膀胱移行细胞癌CK20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角质蛋白20(CK20)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你膀胱非移行细胞癌以及对照组13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CK20的表达。结果: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的阳性率63.3%(19/30),膀胱非移行细胞癌和正常膀胱粘膜均为CK20阴性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CK20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分级有正相关关系。结论:CK20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过度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光镜观察9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12例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本组男性71例,女性19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32岁~79岁。对于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根据随访结果表明,肿瘤体积大,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越深及血管或淋巴管内癌组织浸润者预后差。对超微结构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60例不同病理分期、分级的TCCB组织中MMP-2的表达情况,同时取5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MMP-2蛋白在间质细胞中表达远多于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中仅呈散在表达且表达较弱;MMP-2 mRNA在间质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表达;在正常膀胱组织中MMP-2不表达或呈分布均匀的微量表达;随着TCCB临床病理分期、分级的升高,MMP-2表达呈现增高趋势(P<0.01)。结论:MMP-2在TCCB组织中表达并且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中E-Selectin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44例BTCC组织中E-Selectin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分期、分级及复发的关系。结果9例正常膀胱组织未发现E-Selectin的表达,4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有26例E-Se-lectin表达阳性,占59.1%,阴性表达18例,占40.9%。其表达与肿瘤的分级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期及复发明显相关(P<0.05),T4肿瘤E-Selectin的表达最强烈(P<0.05)。结论在BTCC中,E-Selectin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血源性转移,其表达可望成为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膀胱全切除术后,继发性尿道肿瘤的发生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1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后,发生继发性尿道癌的16例病人的原发膀胱癌和发生尿道癌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尿道癌发生率7.4%,膀胱癌累及前列腺是继发尿道癌的危险因素。结论:定期进行残留尿道冲洗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早期发现尿道癌的有效方法,一旦发现应立即施行尿道全切除术。尿道癌的预后不良,多数病人在2年内死亡,应该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特点.方法自北京协和医院1993至2003年的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例中,选择首次治疗方法相同的T1期病例72例,按病理分级分组,G3组37例,G1-2组35例.分别对首次复发时间,复发次数,复发肿瘤的数量、形态、病理分期以及复发后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1G3组第1、2、3年及4年以上的复发率分别为29.7%、40.5%、18.9%及10.8%,T1G1-2组分别为14.3%、34.3%、31.4%及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T1G3组单次复发的4例(10.8%),3次以上复发的20例(54.0%),T1G1-2组分别为17例(48.6%)和6例(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G3组复发后肿瘤病理分期T2期以上的32例(86.5%),T1G1-2组15例(42.8%).T1G3组最后一次复发后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治疗的35例(94.6%),T1G1-2组20例(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1G3膀胱移行细胞癌治疗后近期易复发,且复发次数多,复发后多数发展为浸润癌,应当引起临床治疗上的重视,注意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族别、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肿瘤数目、手术方式8项因素与复发时间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手术方式、肿瘤数目3项因素对于肿瘤复发的相对危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COX回归模型后其中手术方式、肿瘤数目与复发明显相关(P<0.05)。结论:多发肿瘤的复发时间短于单发肿瘤,而恰当的手术方式则可明显延长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膀胱移行癌(TCCB)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探索其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 例正常膀胱壁标本中的OPN 表达,并分析OPN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复发、转移及患者5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11例(96.7%)为阴性,1例(3.3%)为弱阳性;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21例(46.7%)为强阳性,14例(31.1%)为中等阳性,7例(15.5%)为弱阳性,3例(6.7%)为阴性.OPN 强染色预示患者较高的复发率和较短的生存时间.结论 OPN表达强度同肿瘤分级、分期、复发、转移、5 年生存率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估TCCB进展及检测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以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汉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63.2%(43/68),正常组织中无COX-2阳性表达.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增高而增高,与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相关(P均<0.05),而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COX-2蛋白检测有助于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黑色素瘤抗原(MAGE)基因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癌组织(新鲜标本)MAGE-A1、MAGE-A3及MAGE-A12基因mRNA表达。结果:35例膀胱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全部(100%)至少表达1种MAGE-A基因,21例MAGE-A1阳性,19例MAGE-A3阳性,24例MAGE-A12阳性,三者均阳性17例。结论:MAGE基因在膀胱膀胱移行细胞癌中有较高表达,可望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免疫治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ISH)及RT-PCR方法检测aFGF mR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RT-PCR及ISH结果显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aFGF mRNA表达增高,与分期、转移相关,与分级无关;ISH显示aFGF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间质血管周围.结论:aFGF的表达增高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帮助判断预后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24例癌旁组织中HPA mRNA的水平及蛋白表达定位,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HPA mRNA检出阳性41例(60.3%),24例癌旁组织中HPA mRNA检出阳性1例(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A mRNA的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分组中显著不同(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PA定位于细胞质及细胞核,阳性率为77.9%(53例),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淋巴结转移与否分组中显著不同(P〈0.01)。结论 HP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长浸润、侵袭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编码人类免疫球蛋白类细胞黏附分子的肝细胞黏附分子(hepaCAM)基因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在28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34例TCCB组织及2株TCCB癌细胞株中hepaCAM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TCCB患者hepaCAM基因的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hepaCAM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均一,82.4%的TCCB组织中表达降低,17.6%的TCCB组织中表达缺失,2株TCCB T24细胞株和B IU-87细胞株中hepaCAM表达完全缺失,TCCB组织中hepa-CAM基因表达半定量值低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5)。hepaCAM基因表达与TCCB的病理学分级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性别及是否复发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TCCB组织中hepaCAM表达降低与其临床病理分级相关,提示其可能与TCCB的恶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16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S -P放射免疫法检测 3 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正常膀胱粘膜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3 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 ,P16蛋白表达总阳性率为 40 .63 %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Ⅰ、Ⅱ、Ⅲ级中分别为 63 .64 %、3 3 .3 3 %、2 5 .0 0 %。P1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随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 ,Ⅰ级与Ⅱ级、Ⅲ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16蛋白检测有助于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 ;P16蛋白的缺失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沙培林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沙培林对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和15例正常人血液中VEGF的检测,观察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在沙培林灌注治疗6周后血液中VEGF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血液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VEGF水平显著降低,但仍较对照组高。结论沙培林膀胱灌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液中VEGF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杀死膀胱肿瘤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