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二十年来,随着保健事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长寿问题的探索亦越加深入。早在二千年以前的《内经》就已谈到不少有关长寿的问题,特别是它丰富的老年保健知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人们却病延年。现综合其主要内容,以供参考。一、天年《内经》认为人的天然年寿(即“天年”、“天寿”或“天命”)是“百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人之寿百岁而死。”这里的“百岁”是就其大数而言,如王水云:“度百  相似文献   

2.
天年元气易损难复对人所具有的天然寿命,古人称之为“天年”,认为与先天元气有关。“人者物之灵也,寿本四万三千二百佘日(即一百三十岁。洪范曰:寿百二十岁)”(《顽延寿参赞书》)百岁乃终或寿百二十岁,是指人体正常情况所得的“天年”。但实际上,又很少有人能尽其天年。这与“父精母血”及后天调养是相关的。先天虽强,不加惜护,仍可大寿;而先天虽弱,但勤于节慎,反得长寿。古医家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按年龄把人分成小、少、壮、老几个阶段,并认为50岁以上为老年。  相似文献   

3.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4.
养生.简言之就是养护生命.努力使其寿享“天年”之义。天年是指生命的自然年寿.亦即健康无病自然死亡的寿限.这是古人对生命终结期限的认识。我们祖先早在二三千年之前就已认识到人的天年在百岁以上,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养生有道之人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相似文献   

5.
《素问·脉解篇》:“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此句经文前人解释均不够详细透彻.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释译》(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6月第一版,1981年10月第二版。下简称《释译》)以古代的“月建”之说加以注释,影响颇广,近年出版的《素问令释》、《黄帝内经素向校释》等书皆沿  相似文献   

6.
饶宏孝 《浙江中医杂志》1994,29(11):497-498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刍议615000四川省西昌市卫生局饶宏孝《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养生之道,字数虽少,...  相似文献   

7.
我国四大医典之首《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夹道者年皆百岁乃去。”意思是说古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都得享高寿,活过百岁方终其天年。中华民族的祖先历来就十分重视养生保健。他们在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同时,也在探索自身的长寿之道,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至今,对我们习练气功养生者,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中国的养生学派在数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道家、儒家、佛家、医家四大学派,出现了许多“长寿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养生学派,是积极主动的练养家和实践者,他们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积极地与天地争寿,其练养思想是…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路昕  蔡辉 《河北中医》2009,31(3):467-46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中医学古籍中,虽无骨质疏松症病名记载,但在《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有类似的描述。《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  相似文献   

9.
十八卷本《黄帝内经》的成编下限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此书当毁于西汉末年的战火。公元121年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不见《黄帝内经》之名,或《素问》、《九卷》之名,也不见"黄帝说"或"岐伯说"或其他医家之说。《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医学用语,《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有些医学用语的释义两书也不相同或不尽相同。约成书于建安八九年前后(204—205)的《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出现了《素问》、《九卷》之名,当是《素问》、《九卷》成编年代的下限。初步认定今本《黄帝内经》成编于《说文解字》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的东汉末年。  相似文献   

10.
东汉以后,在《黄帝内经》的引导和带动下,养生学日趋繁荣。一些著名的医学家思想家对《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作了某些补充和发挥。思想家王充在其代表作《论衡》中指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的相关性,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20篇,明确提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观点。名医华佗,也是杰出的养生家。据《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他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还继承《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这种锻炼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一书中,疑难之处较多,这里特提出几点,写成“《黄帝内经》揭疑三则”一文,来和同志们研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说:"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  相似文献   

12.
<正> 全元起为南朝齐、梁间(479~556年)人,籍贯不详。据《南史·王僧孺传》记载,他曾任太医侍郎,为注解《素问》的第一家,后人称全注本为《四经训解》(或《素问训解》)。宋朝此书尚存,以后便亡佚了。现从宋·高保衡、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新校正”中还可见到部分全元  相似文献   

13.
“消渴”这个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奇病论篇》。“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黄帝内经》这本著作中虽然没有对消渴病做出专篇论述,但是对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治疗原则、药物、转归等都有涉及。《素问·奇病论篇》说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十八卷载名于《汉志》,《素问》即其九卷也。南朝.梁全元起首做注释,惜已散佚不可全见,后经唐.王冰改编、北宋.林亿等新作校正,文字上两度迁、改、增、删,虽文辞义理蔚为大观,然讹误缺漏之处亦复不少。故就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武陵顾从德影印宋刻本)中的文字讹误以《黄帝内经太素》及《针灸甲乙经》等为校本进行校勘,以疏通医文,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15.
血瘀致衰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衰老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地球上一切生物,从有生命开始,无不遵循“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类也不例外。《素问·天年》篇说“人之寿,百岁而死。”说明人若尽其天年可活到百岁。探索人类衰老的机理,采取措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是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2):8-11
中医养生之道 ,渊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既提出入身应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 ,同时又说明人的精神活动、情绪变化、生活习惯、饮食起居 ,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进而指出 :“不治已病治未病” ,把防病养生提到更高的境界。《灵枢经·本神》还更明确更具体的言及“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 ,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后世诸多医学家、养生家正是在《内经》这一…  相似文献   

17.
肺与皮毛内外通应,《黄帝内经》计有12篇、15处明确论及。如《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肺生皮毛”等。后世虽代有发挥,但对肺与皮毛关系的基本认识多沿用《内经》之说。近年来,许多学者就“肺主皮毛”从文献、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兹就“肺主皮毛”的科学内涵、生理病理联系及临床指导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肺主皮毛理论的科学内涵1.1肺主皮毛是肺与皮毛多种关联的高度抽象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孔与毫毛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肌肤、调节…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十八卷载名于《汉志》《素问》即其九卷。南朝梁全元起首做注释,惜已散佚不可全见,后经唐代王冰改编、北宋林亿等作新校正,文字上两度迁、改、增、删,虽文辞义理,蔚为大观,然讹误缺漏之处,亦复不少。故就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武陵顾从德影印宋刻本)中的文字讹误以《黄帝内经太素》及《针灸甲乙经》等为校本,进行校勘,以疏通医文,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黄帝内经》有“骨痹”、“骨痿”等类似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指出了肾虚外感,寒邪舍骨,发为酸痛者即为骨痹。《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20.
《素问·阳明脉解篇》有“四支者,诸阳之本也”,对其“本”字,历来认识不一。近来笔者应用电子计算机作《黄帝内经通检》编制工作,利用《通检》对《内经》“……(名词)者,……(名词)之本也”句式作了对照。《内经》中此句式儿三见,一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四支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