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对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早期疗效,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根据化验结果选取慢性HBV感染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30例)及HBeAg阴性组(20例)进行观察,在用药2周后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恩替卡韦在开始治疗2周后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法检测患者HBV DNA的平均下降幅度,HBeAg阳性、阴性组分别为3.005 log10和3.410 log10,与用药前比较P值均<0.001.HBV DNA<500拷贝/ml者分别为1例及8例.没有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进行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确切,且起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3例乙型肝炎慢性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12周内两组患者肝脏生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在治疗第4、8、12周时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下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12周时治疗组PTA较对照组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8周、12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访4年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57.1%和17.2%,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恩替卡韦(ETV)是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抑制HBV复制作用,疗效优于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为进一步确定ETV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对150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分别给予ETV和LAM治疗,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HBsAg致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104例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51例)和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53例),比较患者肝功能、HBV DNA、HBeA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6%、17.0%及71.7%),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66.7%)、HBeAg转阴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时(分别为35.3%、19.6%、11.8%及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恩替卡韦是新一代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良好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部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较高,通过抑制HBV复制,可以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阻断发病过程,预防病情反复,促进恢复。我院对2006年1月-2008年2月收治的53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是我国常用的强效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实际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LdT组50例、ETV组52例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14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72、96和144周时HBV DNA定量水平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及观察终点时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T)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第12、24、36周HBV DNA定量水平LdT组患者均高于ETV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高于Ld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48、72、96、144周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LdT组为24.0(12.0~92.0)周,大于ETV组的12.0(4.0~52.0)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T组中有9例(18.0%)CK曾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3× ULN)以上,而ETV组则仅有2例(3.9%)CK大于3× UL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终点比较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TV初始单药治疗CHB患者比LdT能更快、更强抑制HBV复制且CK升高率较低,但ETV与LdT抑制HBV的远期疗效(大于36周)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ETV)治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2006年1月至2013年10月所有以ETV为试验组和拉米夫定(LAM)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资料,查阅所有文献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两名研究者独立采用Jadad评分对全部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异质性分析使用χ^2检验,以比值比(OR)为效应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其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4篇,研究结果显示,ETV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ALT复常率均高于LAM组(OR=4.12,95%CI:3.37~5.05,P〈0.001;OR=1.60,95%CI:1.31~1.96,P〈0.001)。ETV组的ALT复燃率低于LAM组(OR=0.56,95%CI:0.35~0.91,P=0.02)。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OR=1.06,95%CI:0.85~1.31,P=0.61)。结论恩替卡韦可强效抑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HBV DNA、提高生化学应答、肝组织学改善率,同时具有和其他核苷酸类药物一样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与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入组69例患者分成两组,即恩替卡韦组(46例)与干扰素组(23例),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12、24、36和48周时的血清;并检测血清HBV DNA、HBeAg、HBeAb、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 结果在治疗12、24、36、48周时,恩替卡韦组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82.6%、97.8%、97.8%和97.8%)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43.5%、47.8%和5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5.8、24.7、21.9、19.2,P均= 0.00);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转阴率(34.8%、39.1%和43.5%)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10.9%和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9.1、5.9、5.4,P = 0.00、0.01、0.02);治疗24、36、48周时干扰素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26.1%、30.4%和30.4%)显著高于恩替卡韦组(4.3%、4.3%和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7.0、3.9,P = 0.02、0.00、0.04);各治疗时间点恩替卡韦组患者ALT复常率(87%、97.8%、100%和100%)显著高于干扰素组(34.8%、73.9%、73.9%和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7、7.2、10.1、14.9,P均= 0.00)。 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而干扰素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初治治疗组(20例)和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组(16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TV 0.5 mg口服,1次/d,治疗96周。结果 ETV初治组和ADV耐药组患者治疗96周后,ALT复常率分别为100%和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53,P〉0.05);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为100%;HBe Ag阴转率分别为42.8%和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2,P〉0.05);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1.4%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初治及阿德福韦耐药患者均能有效地控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促使HBe Ag血清学转换,长期服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米夫定(LAM)为对照,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疗效。方法84例CHB患者,分为ETV组(0.5mg/d)和LAM组(100mg/d)各42例,用药时间至少48周。于第4、12、24和48周时,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应用PCR定量法检测血清病毒载量。治疗前和治疗48周时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结果经过48周治疗后ALT的复常率,ETV组为90.5%,LAM组为73.8%(P<0.05);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比例,ETV组为92.7%,LAM组为71.4%(P<0.05),ETV组均优于LAM组。两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HBe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39.4%)高于LAM组(17.7%)(P<0.05)。治疗48周时ETV组无1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而LAM组有8例(19.0%)出现病毒反弹,经检测系YMDD变异。结论ETV治疗CHB患者,在改善肝脏生化指标、抑制病毒、HBeAg低于检测下限和减少病毒变异方面均优于LAM。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停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中的长期应用,其停药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首先,在定义治疗目标、治疗终点及停药标准上,如何掌握理想和现实的停药标准、最佳停药时机、使广大CHB患者获得最大疗效等问题都是当前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课题.现将有关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恩替卡韦治疗中国人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2005-2008年2月公开发表ETV治疗成人CH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运用Revman 4.2软件对HBV DNA转阴率、AⅡ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有7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包含833例CHB患者,对照组使用拉米夫定(1amivudine,LVD)或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治疗。研究表明,ETV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6.4%VS43.0%,89.6% vs 77.7%),OR值分别为4.46(95%CI为3.28-6.06,P〈0.00001)和2.48(95%CI1.67-3.48,P〈0.00001);两组HBeAg阴转率类似(23.3% vs 20.2%),0R值为1.82(95%CI为0.46-7.15,P=0.39);入选文献所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可强效、安全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治疗国人CHB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增多,而经治患者耐药后的治疗仍是临床上的难题。比较拉米夫定(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病情发展时期改用恩替卡韦(ETV)治疗2年的抗病毒效果。方法选择ETV-050和ETV-056纳入研究患者及部分门诊患者共64例,按照患者在ETV治疗前是否中断LAM治疗分为连续治疗组(29例)和不连续治疗组(35例),均应用ETV1.0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应答和反弹情况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结果不连续治疗组病毒应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从治疗第12个月开始,不连续治疗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连续治疗组,达到65.7%,而连续治疗组的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只有31.0%(P〈0.05)。不连续治疗组的ALT复常率较高,病毒反弹率较低,但与连续治疗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LAM经治患者在不同状况下服用ETV治疗存在疗效差异。存在LAM耐药的患者不建议直接换用ETV治疗;LAM经治但未耐药者或曾经LAM耐药而基线无耐药者仍可以选择ETV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HBsAg纳米乳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5年9月-2016年4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每组30例.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恩替卡韦治疗组单独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HBsAg纳米乳剂口服,比较两组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以及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HBV DNA水平均较恩替卡韦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病毒转阴率与HBeAg抗原转阴率分别为(90.00%和26.67%)均显著高于恩替卡韦治疗组(46.67%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也明显低于恩替卡韦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有1例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恶化.结论:应用恩替卡韦联合HBsAg纳米乳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提高血清乙肝病毒转阴率和HBeAg转阴率,改善肝功能,较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更好;对其安全性还要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15.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逆转录酶缺乏校正活性,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大量核苷酸错配,故HBV在宿主体内表现为大量在遗传学上高度相关而又有差别的病毒群体,这一群体称为准种,宿主体内的病毒准种在宿主免疫压力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不断发生动态变化,因此HBV准种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耐药检测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对HBV准种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进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恩替卡韦(ETV)抗病毒治疗前后血清GP73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清GP73水平对CHB病情进展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1 150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HBV-C)100例,CHB 550例,HBV相关肝硬化(LC)2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50例。选择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浓度。入组患者中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行肝组织活检的30例CHB患者肝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探讨血清GP73浓度与肝组织GP73表达的相关性。550例CHB患者中共200例接受ETV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血清GP73浓度的变化。 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 =191.60、P = 0.000),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血清GP73浓度在HBV-C [(47.21 ± 17.69)ng/ml]、CHB [(101.56 ± 67.18)ng/ml]、HCC [(195.01 ± 104.22)ng/ml]和LC [(225.71 ± 99.37)ng/ml]中持续升高,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qHBV-C vs CHB = 7.82,P = 0.000;qCHB vs HCC = 15.85,P = 0.000;qHCC vs LC = 2.63,P = 0.009)。经过相关性分析,血清GP73含量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576、P = 0.000)。30例CHB肝组织标本中,肝组织GP73表达呈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的分别为6例(20.00%)、16例(53.33%)和8例(26.67%)。随着肝组织GP73表达程度的加重,其血清GP73浓度亦同步升高(F = 7.285、P = 0.003)。经过相关性分析,血清GP73浓度与肝组织GP73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 = 0.592、P = 0.001)。200例CHB患者已接受ETV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随着病情的恢复,血清GP73浓度在ETV抗病毒治疗1、3、6、9和12个月后逐渐下降,分别为(97.26 ± 42.52)ng/ml、(68.21 ± 33.65)ng/ml、(58.57 ± 29.52)ng/ml、(51.76 ± 25.39)ng/ml和(53.37 ± 21.62)ng/ml,与治疗前血清GP73浓度[(113.09 ± 48.91)ng/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月后vs治疗前 = 3.45,P = 0.001;t3月后vs治疗前 = 10.69,P = 0.000;t6月后vs治疗前 = 13.50,P = 0.000;t9月后vs治疗前 = 15.74,P = 0.000;t12月后vs治疗前 = 15.79,P = 0.000)。血清GP73浓度在ETV抗病毒治疗3个月内下降幅度最大,与病情缓解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相符合。 结论血清GP73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接受ETV抗病毒治疗后血清GP73浓度的下降,提示肝脏炎症损伤的缓解。血清GP73可用于慢性肝病的预后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