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森林脑炎又名蜱传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BEV)所致的一种的以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近些年来我国森林脑炎又有上升趋势,并呈现了新的流行特性。现将我院在2007年5—8月和2008年5—8月间收治的森林脑炎患者56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0岁,因发热,咽痛、颈肩部疼痛4天入院,入院时检查:体温39℃,发育正常,神志清,表情痛苦,咽部充血,颜面潮红,头部下垂,饮水时出现呛咳,颈肩部肌肉紧张,颈项强直(+)。病史中有被蜱叮咬史。诊断为森林脑炎,入院后第4天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讨论:森林脑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以发热、神经系统症状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血常规特点,提高对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入院后第一天血常规结果.结果: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贫血的比率为81%(男51人,女30人)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比率为81%(男49人,女32人).结论:对贫血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手足口病患儿应警惕并发脑炎的可能,以便及早发现重症病例,早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正>莱姆病(Lyme disease)是1977年由耶鲁大学Steere博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首次发现的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引起,经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自然界的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存在于肩板硬蜱的中肠中,在蜱与哺乳动物之间进行感染循环,人被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蜱叮咬后,伯氏疏螺旋体经由蜱的唾液和肠反流物等侵入皮肤并繁殖,并且可在人体内长时间存在,经3~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是一种以皮肤疱疹和局部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有所增加,它和机体免疫状态关系密切,临床上以肋间神经及其分布区域皮肤最常见,其次为头面颈等区域。带状疱疹病初易误诊,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多支颅神经损伤、低颅压综合征、角膜炎、口腔溃疡等并发症。带状疱疹性脑膜脑炎是带状疱疹一个特殊的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在临  相似文献   

6.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相似文献   

7.
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出现昏迷的散发性脑炎(亦称昏迷型散发性脑炎)并非少见,本文总结了5例昏迷型散发性脑炎抢救成功的经验和护理体会。5例患者中,男性3人,女性2人,年龄35~50岁,均符合散发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病前有感冒病史2人,腹泻病史2人,无明显诱因1人。住院时均已处于浅昏迷状态,GLASGOW昏迷量表记分均在7分以下,其中2例在住院期间逐渐加重,GLASGOW昏迷量表记分为3分,并在抢救期间出现潮式呼吸,呼吸兴奋剂静脉点滴分别为3天和5d。5例中昏迷时间最短的3d,最长的11d。住院时间40- 50d不等,除2例较重患者留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外,其余3例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蜱属于节肢动物, 是第二大病原媒介生物。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并导致疾病, 对人类及畜牧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害。在我国, 几乎所有省市都有蜱媒传染病的发生, 但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地区。新疆地区蜱媒传染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病情重, 且在病原分布及特征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新疆地区的主要蜱媒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状况及临床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无形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类新发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的蜱源立克次体疾病.其病原体无形体(anapasma)为革兰阴性细胞专性寄生菌[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阴茎蜱咬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科1例阴茎蜱咬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蜱虫取出完整,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阴茎蜱咬伤经过及时治疗后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12例重症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给予镇静、抗病毒、控制癫痫、脱水降颅压、抗感染、肠内营养、血浆置换、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及对症治疗等,同时加强相关并发症(如发热、皮肤受损、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的监护,患者ICU住院时间为14~90(52.4±31.8)d,机械通气时间为12~90(42.1±33.0)d.11例患者好转,1例死亡.提出加强对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监护,可保障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一类新发的重要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ium,AP)引起,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经蜱源传播的埃立克体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入住PICU的4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入住PICU时为观察起点,转出PICU或病死为观察终点。结果随着PEWS评分的增加,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死率相应升高,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PEWS评分较病死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死作为预测指标,PEW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95%CI 0.869~1.000,P0.01),最佳截断点为4分,此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844,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84.4%。结论PEWS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转归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伴有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23例伴有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的护理以及精神症状护理进行分析。 结果22例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得到了控制,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有轻度精神异常,无患者死亡。 结论对伴有精神障碍的病毒性脑炎患者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促进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报道显示,畸胎瘤与抗NMDAR脑炎关系密切,且畸胎瘤相关的抗NMDAR脑炎病程进展快,病情重,早期给予免疫治疗及手术治疗可改善预后。本文报道了卵巢成熟畸胎瘤合并抗NMDAR脑炎及肺炎1例,以期提高妇科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研究者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小儿常见,夏秋季节多发。病毒性脑炎发病急,来势凶猛,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或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临床上诊断病毒性脑炎主要通过脑脊髓液和生化检查,但是部分患儿脑脊髓液检查常无特殊变化,导致确诊该病较为困难。自2007年以来,笔者通过测定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髓液新蝶呤浓度,发现其对病毒性脑炎的及时诊断有帮助,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方法选取4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发病极期和恢复期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计算GSH/GSSG和NADPH/NADP^+比值,评价HIV/AIDS患者机体氧化还原态。结果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发病极期血浆氧化还原态向氧化方向偏移。结论氧化还原态失衡、氧化还原态向氧化方向偏移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疾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脑脓肿CT与病理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直接接种α-溶血性链球菌到犬脑实质内建立实验性脑脓肿模型,研究其CT特征及病理基础,脑脓肿形成为4个时期:早期脑炎、晚期脑炎、早期包膜和晚期包膜形成期。  相似文献   

19.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心、肾、关节并发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少见,合并病毒性脑炎更是鲜有报道.临床上由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较少见,本病例患儿出现脑炎的症状,并非是由该病的链球菌引起的,而是病毒性脑炎.这就要关键求临床医生观察病情仔细、认真,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因误诊而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护理.方法:采用本院22例重症病毒性脑炎作为研究对象.结果:积极配合医生抢救,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症状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等护理措施,患者的抢救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