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介绍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方法改进及其优缺点。方法 我科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108例,其中经鼻一中隔前-蝶窦16例,鼻-软骨后中隔(中部)-蝶窦72例。直接经蝶20例,所有病人均经CT或MRI确诊,术中辅以显微镜或内窥镜行肿瘤切除。结果 108例垂体腺瘤中,全切85例,次全切2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与同期经唇下-中隔-蝶窦入路病人比较,经此入路手术治疗的病人住院天数短,费用低。结论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院神经外科从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无功能垂体腺瘤32例,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25例垂体腺瘤病人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全切除20例,大部分切除5例.病人视力、视野及内分泌功能术后均有改善,出现尿崩症19例,1例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均治愈.结论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术中准确、轻柔的操作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部分垂体腺瘤通过经鼻-蝶窦入路手术切除。由于该手术是通过鼻腔和蝶窦到达鞍内切除肿瘤,因此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了平行于手术通路的薄层CT扫描来指导手术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区别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冠状位CT扫描,笔者称之为鼻蝶位CT扫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术前诊断垂体腺瘤经蝶手术的几点教训(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吸取经蝶窦手术切除垂体腺瘤并发症的经验教训。方法报告7例术前诊断垂体腺瘤经蝶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结果3例术后并发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三脑室、侧脑室出血;3例并发术后癫痫持续状态;1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死亡4例。结论颅内出血是极高的并发症。应从解剖定位、手术操作等诸多问题引起重视、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内窥镜技术不断获得提高并逐渐用于医学临床多学科,内窥镜技术在经蝶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1,2]。神经内窥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是目前一种较先进的垂体瘤手术方法,它与传统的经口唇(或经鼻)蝶窦入路相比,具有面部无切口、创伤少、痛苦少、愈合  相似文献   

7.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及其优越性。方法对经CT或MRI诊断为垂体腺瘤的22例患者采用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术中不切除鼻中隔,直接打开蝶窦前壁,经鞍底切除垂体腺瘤。结果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4例。视力、视野均较术前有所恢复。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脊液漏,13例发生暂时性尿崩。术后8例内分泌恢复正常,随访5例激素水平下降。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且并发症少,操作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等优点。该术式值得进一步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59例鞍区肿瘤的方法和效果,探讨其优缺点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全部病人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内-蝶窦标准入路和改良入路切除肿瘤。其中常规的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内-蝶窦入路36例,简化的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入路16例,扩大的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入路7例。4例手术中利用了神经导航技术。结果全切除肿瘤42例,次全切(>80%)7例,大部切除5例,引流3例,活检2例;本组病例术后1例死亡,7例有一过性脑脊液鼻漏;19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多尿,术后3d-1周恢复正常,5例术后出现较长时间的多尿,4例经治疗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1例目前维持用药。随访3个月-3.5年,视力不同程度改善20例,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22例;4例手术后再接受了伽玛刀治疗,21例手术后3个月行普通放疗,1例垂体瘤1年后复发,再次接受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包括标准入路和改良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的切除,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等,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甲介型、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经蝶人路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三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2例经蝶入路手术治疗的伴甲介型、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甲介型蝶窦的垂体腺瘤5例,伴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27例.根据术前CT多平面重建、CT仿真内镜及MRI影像资料,指导术中暴露鞍底,切除肿瘤.结果 未使用定位设备的情况下,术中均能顺利暴露鞍底,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86min.术后3 d内MRI复查示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1例.结论 对于伴甲介型、鞍前型蝶窦的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手术治疗,通过术前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术中磨钻及显微镜或内镜的使用,术中能准确辨认及充分暴露鞍底、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的6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在18岁到73岁,平均44岁。其中微腺瘤11例,大腺瘤55例;无功能腺瘤46例,泌乳素腺瘤13例,生长激素腺瘤7例。结果全切除49例,近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5例。微腺瘤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例;鞍内大腺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4例;鞍内和鞍上大腺瘤全切除16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侵及海绵窦的5例大腺瘤3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所有病例中,术后有28例尿崩症,5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1例颅内感染和1例鼻窦炎。结论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治疗微小腺瘤和局限于鞍内和蝶窦的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11例,大部分切除14例。术前视力、视野障碍者62例中,术后改善61例,下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0例;无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死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随访3月~1.5年,头部MRI示肿瘤无残留47例,部分残留20例。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瘤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总结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显微手术切除术的经验及初步体会.方法鼻窦镜辅助下,经单侧鼻腔,严格中线入路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然后在神经显微镜下行垂体瘤切除,最后鼻窦镜下鞍底重建.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一次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巨大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腺瘤大部分切除,后经改良翼点入路二次手术切除,1例巨大催乳素(prolactin, PRL)腺瘤分2次经蝶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均改善.尿崩2例,分别于术后7 d、15 d停止;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2周治愈.结论耳鼻喉科医师解剖熟悉,鼻窦镜下显露鞍底准确充分,神经外科医师显微镜下可克服内镜单手操作的不便,二者结合有利于减少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的创伤,提高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眉弓锁孔入路和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 方法 山东省聊城市脑科医院自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应用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直径≤3 cm的垂体腺瘤87例,其中经眉弓锁孔入路42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45例,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眉弓锁孔入路组向鞍上、鞍旁生长的肿瘤全切率(93.3%)高于单鼻孔蝶窦入路组(53.8%),微腺瘤和向蝶窦方向生长的肿瘤全切率低于单鼻孔蝶窦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垂体内分泌功能及视力、视野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患者术后鼻衄和一侧嗅觉减退发生率(0,0)明显低于单鼻孔蝶窦入路组(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无嗅觉减退、鼻衄、蝶窦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适于向鞍上、鞍旁生长的垂体腺瘤,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改良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手术器械的改进与应用,提高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效率,总结手术配合的经验.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3月至2009年4月采用经单鼻孔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288例,术前改进各种手术器械(单极电凝器、吸引器的形状和功用)并应用,总结分析手术的疗效.结果 本组垂体瘤全切除204例,次全切54例,大部分切除30例.手术时间最短30 min,术中无脑脊液漏患者手术时间平均70 min;术后并发脑脊液漏3例,鼻黏膜迟发性出血3例,经治疗后控制.结论 手术器械的改进与正确应用,加上默契的手术配合,可以提高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鼻中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3例行经鼻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适应症、术前病人管理、手术经验技巧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本组63例患者均行经鼻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无死亡病人;肿瘤全切54例,大部分切除8例。1例侵袭性垂体瘤患者术后两年复发。手术全切率85.7%(54/63),92.7%(38/41)视力下降病人视力得到改善,内分泌症状改善者达88.0%(44/50)。结论经鼻蝶显微切除垂体腺瘤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手术全切率高、垂体功能保留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年龄27~81岁,患者平均年龄52.6岁。垂体腺瘤包括微腺瘤10例,大腺瘤38例,巨大腺瘤14例。患者接受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后行神经影像、内分泌及视力检查的随访评估。结果随访时间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62例患者中,全切50例,次全切9例及大部切除3例。术后患者内分泌治愈率34.6%,视力改善率92.3%,头痛改善率83.3%。术后短暂性尿崩12例,短暂脑脊液鼻漏5例,无永久性尿崩、脑脊液鼻漏。无颅内感染、昏迷、植物生存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6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2例;年龄27~81岁,患者平均年龄52.6岁。垂体腺瘤包括微腺瘤10例,大腺瘤38例,巨大腺瘤14例。患者接受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后行神经影像、内分泌及视力检查的随访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1~3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62例患者中,全切50例,次全切9例及大部切除3例。术后患者内分泌治愈率34.6%,视力改善率92.3%,头痛改善率83.3%。术后短暂性尿崩12例,短暂脑脊液鼻漏5例,无永久性尿崩、脑脊液鼻漏。无颅内感染、昏迷、植物生存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 CTVE)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应用神经内镜行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38例,患者术前均行蝶鞍区320排CT容积扫描,进行CT仿真内镜图像重建,将术前CTVE和术中神经内镜图像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该手术入路过程中的相关性及吻合度.结果 CTVE可于术前模拟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显示手术入路过程中各个解剖结构.CTVE能于术前很好显示鼻腔、蝶窦、鞍底及周围解剖标志的三维图像,与术中内镜图像非常相似,解剖结构的吻合度良好,而蝶窦的大小、气化程度和分隔情况是影响CTVE图像的重要因素.结论 CTVE不仅可以成为内镜垂体瘤手术的训练工具,而且能够在术前直观地显示患者手术入路过程中个性化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指导术前计划、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及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31例内镜下经单鼻孔垂体腺瘤切除手术并具备半年以上随访的病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大部分切除9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2例有一过性脑脊液鼻漏,2例出现短暂尿崩,1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腰穿适量放液,对症治疗,病人分别于手术后2周、3周完全恢复。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对各型及开颅术后复发或残留性垂体腺瘤切除均可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技术方法、疗效及初步体会。方法对42例资料完整的垂体腺瘤采用此手术方式予以切除。结果31例患者腺瘤获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6.3个月,随访期内25例(25/29)视力、视野障碍显著好转,4例(4/29)视力、视野障碍无改善;6例(6/8)肢端肥大症症状明显减轻;9例(9/12)溢乳停止。结论该手术最大限度利用鼻孔自然空间,具有人路直接、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操作适当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