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仅及表观遗传调控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外周血TNF-α的表达,并与患者的肝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重亚硫酸盐处理后,用针对改变后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根据修饰后DNA序列的不同,运用在线MethPrimer软件设计引物,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polymerasechainreaction,MSP)检测标本中TNF-α扩增产物,分析TNF-α启动子甲基化与血清TNF-α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甲基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组外周血TNF-α蛋白水平(44.9260±26.48523)均高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18.92505±9.04461)和健康对照组(11.9172±5.04612),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组外周血清TNF—a水平与血清TBIL及终末期肝脏病模型(MELD)评分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与PTA呈明显的负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健康对照组TNF-α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甲基化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非甲基化组(P〈0.05)。结论TNF-α与肝炎活动及肝细胞损害有密切关系,DNA甲基化在慢加急肝衰竭患者中参与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 慢加急性肝衰竭组25例,慢乙肝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10的水平,MSP方法检测IL-10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三组间比较.结果 肝衰竭组、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较慢乙肝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IL-10水平与TBIL、MELD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566,r=0.443,P<0.05),与PTA呈明显负相关(r=-0.581,P<0.05),与ALT、HBV-DNA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022,r=0.033,P>0.05).肝衰竭组甲基化分布状态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衰竭、慢乙肝患者IL-10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随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升高.IL-10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 慢加急性肝衰竭组25例,慢乙肝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10的水平,MSP方法检测IL-10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三组间比较.结果 肝衰竭组、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较慢乙肝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IL-10水平与TBIL、MELD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566,r=0.443,P<0.05),与PTA呈明显负相关(r=-0.581,P<0.05),与ALT、HBV-DNA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022,r=0.033,P>0.05).肝衰竭组甲基化分布状态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衰竭、慢乙肝患者IL-10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随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升高.IL-10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IL-21表达,探讨IL-21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rizol提取细胞总RNA,real-time PCR检测IL-21 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重肝组)及18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IL-21蛋白表达,并与患者ALT、AST、TBil、AL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重肝组患者外周血中IL-21表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21水平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P<0.05),与ALB呈负相关(P<0.05).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IL-21表达增高,与炎症程度相关,可能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有关,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1年采取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病例.对其一般资料、入院方式、入住科室、住院时间、临床分型、肝衰竭病因、人工肝治疗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1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平均年龄49.86±13.17岁,40-50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4.79%),男女之比3.17:1;肝衰竭的临床分型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71.07%),其次为慢性肝衰竭(12.40%)、急性肝衰竭(11.57%)和亚急性肝衰竭(4.96%),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平均住院时间为23.26±11.71 d,其中慢性肝衰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最长为26.53±12.73 d;平均人工肝治疗次数4.21±3.00次,血浆置换治疗模式使用最多486次,其次为血浆灌流、血液滤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和血浆透析滤过.结论:进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存在差异,临床分型上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乙型病毒性肝炎仍为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意义。方法慢加急性肝衰竭组25例,慢乙肝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10的水平,MSP方法检测IL-10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三组间比较。结果肝衰竭组、慢乙肝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IL.】0水平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较慢乙肝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IL-10水平与TBIL、MELD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566,r=0.443,P〈0.05),与PTA呈明显负相关(r=-0.58l,P〈0.05),与ALT、HBV.DNA无明显相关性(分别为r=-0.022,r=0.033,P〉0.05)。肝衰竭组甲基化分布状态较慢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衰竭、慢乙肝患者IL-lO水平明显升高。IL-lO水平随肝衰竭的严重程度升高。IL-10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HBV基因型与HBV感染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HBV感染后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中国292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比较各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差异及各基因型HBV感染者肝功能和病毒学差异.结果 2922例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C、B/C、D分别占15.9%、83.5%、0.41%、0.21%.与慢性肝炎比较急性肝炎B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0.003),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值均为0.000),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炎比较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B、C基因型患者HBeAg 阳性率、HBV DNA病毒载量、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加急性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性肝癌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更高(P值分别为0.000、0.024、0.003),肝细胞性肝癌C基因型患者HBV DNA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25),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性肝癌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胆碱酯酶更低(P值为0.0004、0.02).结论 中国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少量的B/C、D基因型;C基因型较B基因型HBV感染者更易发生慢性化和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但未观察到基因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生的差异.急性和轻症HBV感染者B、C基因型未显示对病情的明显影响,但重症和终末期HBV感染者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 DNA病毒载量更高,肝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为指导防治乙型肝炎患者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解放军三○二医院住院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75例,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分成家族聚集性及非家族聚集性组,对比两组临床及检验指标特点.结果 275例患者中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为93例(33.82%),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家族聚集性比例3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5.98岁及43.61岁(P>0.05);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中肝硬化比例更高(73.91%vs 58.24%,P<0.05);转归稍差(62.37% vs 70.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胆红素最高值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最低值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丙氨酸转移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家族聚集性组比有家族聚集性组ALT更高,平均为407.80U/L及256.45U/L(P<0.05).结论 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与是否具有家族聚集性无明显相关,但家族聚集性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肝硬化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隐匿性HBV感染的状况,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隐匿性HB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FQ-PCR技术对57例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肝组织HBV-DNA定量检测,并将肝组织HBV DNA定量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清、肝组织HBV DrqA定量阳性分别为13例(22.81%)、22例(38.60%).13例血清HBV DNA定量阳性患者其肝组织定量亦均阳性,但9例肝组织HBV DrqA定量阳性患者其血清定量为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13例血清与肝组织定量均阳性患者比较.显示肝组织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血清定量水平[(6.62±1.21)拷贝,gvs.(4.03±1.06)拷贝/ml,(P<0.01)].肝组织HBV DNA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并无相关性,10例G2,7例G3,5例G4患者HB'q DNA定量分别为(6.13±1.65)拷贝/g、(5.92±1.81)拷贝,g、(5.83±1.89)拷贝/g,(P0.05),但HBV DNA定量阳性患者均为活动性肝脏病变.结论 HBV隐匿性感染是部分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因.单纯检测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对HBV感染诊断存在漏诊,对非甲-非戊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FQ-PCR技术开展血清定量尤其是肝组织中HBV DNA定量检测可提高HBV感染的诊断.对隐匿性HBV感染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亦应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BV 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5种不同种类的肝脏疾病和对照组进行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检测,探讨四项指标在肝脏疾病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患者8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69例,药物性肝炎患者35例,其他慢性肝炎患者3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39例,健康正常对照组61例进行肝纤四项指标的检测,比较各组肝纤四项的水平。同时测定肝病常用指标:胆汁酸、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 G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水平。分析肝纤四项与各项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肝功能衰竭组四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性肝炎组HA和PC-Ⅲ水平高于对照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组和肝功能衰竭组各项指标水平无差异,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组中肝纤四项指标水平与其他常用肝脏检测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肝功能衰竭组肝纤四项指标水平较为独立。结论肝纤四项指标与其他指标的联合监测能更好的反映发展性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活跃情况,及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2.
对24例乙型慢迁肝患者进行体外B细胞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发产生或经美洲商陆(PWM)刺激后产生的IgG、IgM量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乙型慢活肝患者自发产生的IgG、IgM量比正常人明显升高,但经PWM刺激后,IgG、IgM的产生量反而比对照组明显减低.慢活肝患者血清IgG量与B细胞体外培养产生的IgG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病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血液循环变化.方法:将10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21例)、慢性轻度(22例)、慢性中度(22例)、慢性重度(20例)及肝硬化(20例)五组.正常对照组20例为本院健康职工.空腹、平卧、平静呼气末屏气检测,存盘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病期肝炎形态异常率和各定量指标由急性、慢性轻度、慢性中度、慢性重度、肝硬化,差异逐渐明显(P<0.05,P<0.01).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由急性肝炎到肝硬化,随着病情进展,肝阻抗血流图异常渐明显,表明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渐加重.  相似文献   

14.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与人类宿主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人类基因组关系进行综述,包括免疫反应相关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甘露糖结合蛋白(MBP),此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启动子基因的多态性,16q24.3基因不平衡等也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宿主遗传因素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起重要作用,涉及机体对病毒免疫应答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HBeAg阴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132例HBeAg阴性和51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病死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 与HBeAg阳性组比较,HBeAg阴性组年龄较大(P=0.001),血清HBV DNA定量较低(P=0.001).HBeXS阴性组与HBeAg阳性组肝衰竭分期构成比及常规治疗病死率比较无差异.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时HBeAg阴性组生存率为54.24%,高于常规治疗组(35.62%),P=0.032,低于HBeAg阳性抗病毒组(80.00%),P=0.004.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在(3~5)log10拷贝/ml时,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为55.56%,高于常规治疗组(20.00%),P=0.011.结论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常规治疗下HBeAg阴性患者与HBeAg阳性患者的病死率无差异.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HBeAg阴性患者的生存率.在HBV DNA低水平复制的HBeAg阴性患者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教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VD)急性加重期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36例健康人群、32稳定期组和28例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数据用SPSS12.0软件分析.结果 对照组hsCRP、TNF-α、IL-6的血清浓度值明显低于稳定期组和急性加重期组hsCRP、TNF-α、IL-6血清浓度值,差异十分显著(P<0.05).稳定期组和急性加重期组hsCRP、TNF-α、IL-6血清浓度升高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hsCRP、TNF-α、IL-6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且存在明显相关.提示三者可能参与AECOPD的发病过程,并在AECOPD的诊断和预后预测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108例肝病患者分为五组, 其中急性肝炎13例, 慢性肝炎轻度17例, 慢性肝炎中度30例, 慢性肝炎重度25例, 肝炎肝硬化23例, 设对照组30名.EGF检测采用RIA分析方法.同时观察HA、LN、PCⅢ、C-Ⅳ与EGF的关系.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患者血清EG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药物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 血清EGF水平与各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动态观察EGF水平, 对了解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状况、疗效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及其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DC2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肝炎患者外周血pDC2的百分数(0.096±0.086)较正常人(0.304±0.093)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pDC2产生IL-12及IFNα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01);而CD4+/CD8+的比值则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同时发现在HBV DNA(+)的患者中其pDC2的百分数和CD4+/CD8+的比值分别为0.087±0.054和1.95±0.562,均明显高于HBV DNA(-)患者(分别为0.043±0.031和1.44±0.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pDC2的数量和其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降低,后者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进展以及血清中HBV DNA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GF-Ⅰ、TNF-α及SS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择了我院明确诊断、治疗的3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分为两组进行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了患者组和对照组人员的空腹血清IGF-Ⅰ、TNF-α及SS三项指标水平。结果:3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三项指标测定结果显示,IGF-I水平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升高非常显著(P〈0.01);TNF-α水平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升高也非常显著(P〈0.01);SS水平与前两项指标一样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本文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三项血清水平变化均非常明显,其测定对于进一步了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发病机制及评估病情的进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结直肠腺癌患者外周血大麻素受体互作蛋白1(cannabinoi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quantitativ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qMSP)检测结直肠腺癌患者(5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20例)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并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确定该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登记结直肠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采用Fisher检验分析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的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为(85.50±8.24)%、(81.33±5.81)%、(63.66%±3.61)%(P<0.01);结直肠腺癌CNRIP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与肿瘤直径、原发灶浸润深度、TNM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 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与结直肠腺癌病程进展相对一致,可作为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