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SCI的发生率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呈明显上升趋势~([1])。但SCI的修复是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而神经轴突的再生是SCI后功能重建的重要基础。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的增殖活化和胶质瘢痕的形成是阻碍轴突再生的关键因素。AS的增殖活化并分泌多种细胞外基质共同形成神经胶质瘢痕是抑制SCI修复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为(233~755)/百万,年发病率为(10.4~83)/百万[1],而我国也是SCI高发国家,SCI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SCI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分泌的神经抑制因子以及胶质瘢痕的形成均阻碍了脊髓神经功能的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及其他系统功能紊乱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CI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还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静息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eactive astrocytes,RAS)是脊髓受损后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正常组织和神经元、减少损伤区域的水肿及炎性反应、促进损伤处血管再生。在脊髓损伤的早期,RAS可以通过减轻并修复损伤、保护血脑屏障、为神经元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等方式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随着损伤的进展,神经元会出现脱髓鞘和突触连接的中断,加上氧化应激的产生,会导致细胞的凋亡、成纤维细胞的侵袭和炎症反应的持续发展,促使RAS不断分泌并上调损伤处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phate proteoglycans,CSPGs)的表达,最终在损伤区域的周围形成神经胶质瘢痕,以隔离损伤部位,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后期的损伤修复过程中,胶质瘢痕的形成不仅阻碍了轴突的延长,还严重影响了轴突的再生。因此,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和CSPGs的表达在SCI和修复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损伤早期RAS可以防止炎症的扩大,避免更多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后期会导致轴突再生的失败。所以在损伤后期消除RAS分泌的CSPGs所引发的胶质瘢痕,是SCI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笔者对CSPGs在SCI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SCI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脊髓损伤(SCI)后,局部会发生一系列紧密衔接的病理变化。包括:轴突断裂导致远端的坏死与突触完整性的丢失;局部缺氧;炎症反应;胶质细胞增生;囊肿形成等。神经修复则需要成功阻止胶质瘢痕与囊肿形成和促进轴突萌芽与髓鞘再生。这样,有利于局部乃至长距离神经联系回路的重建,使神经功能恢复成为可能。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①对抗损伤区域的生长抑制机制。②应用因子促进轴突再生或抑制生长抑制蛋白的作用。③细胞移植。其中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SCI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主要是通过细胞移植来促进变性神经元的再生和抑制胶质瘢痕形成,达到修复受损的神经通路和突触连接。细胞移植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大体分为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细胞移植,移植物包括周围神经源性神经元、嗅鞘细胞、活化巨噬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胚胎干细胞以及转基因细胞等。这些实验方法已经陆续开始应用于临床,给曾经被认为完全不可治愈的SCI带来了希望。1SCI的机制和治疗策略SCI一般分为两个阶段:①原发性损害:SCI早期,局部脊髓组织的挫伤导致细胞坏…  相似文献   

6.
已有报道急性脊髓损伤(SCI)后复方丹参可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脊髓组织中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减少脊髓细胞的死亡,而复方丹参对SCI后神经丝蛋白(NF200)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报道尚少,我们通过观察复方丹参对大鼠SCI后NF200及GFAP表达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近来SCI治疗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通过细胞移植来促进变性神经元的再生和抑制胶质瘢痕形成,达到修复受损的神经通路和突触连接。细胞移植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可以大体分为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细胞移植,移植物包括周围神经源性神经元、嗅鞘细胞、活化巨噬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胚胎干细胞以及转基因细胞等。这些实验方法已经陆续开始应用于临床,给曾经被认为完全不可治愈的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急性脊髓损伤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髓损伤(SCI)药物治疗研究是目前脊柱外科的重点.SCI损伤初期有两类药物最为常用,即皮质类固醇类(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节苷酯类,可有效地对抗继发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其他药物还有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中药类为代表的自由基清除剂,均可不同程度地阻止继发性SCI的发展.研究发现,神经再生期许多神经生长因子和拮抗神经瘢痕的药物可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抑制损伤后瘢痕形成,但这些基础研究以动物为实验对象,在人类是否能取得期望的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空洞组织等为修复带来困难.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蛋白(SF)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可支持多种细胞生长[1].本研究旨在观察SF为原料构建的多孔支架对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AS)和神经纤维再生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脊髓损伤(SCI)会导致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1].SCI的病理变化包括损伤部位缺血、缺氧、神经元受损、瘢痕组织形成和炎性反应等[2].近年来, SCI的病理变化机制研究日趋深入,周细胞作为脊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位,在SCI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I发生后神经元轴突遭到破坏,这一过程伴随着血-脊髓屏障的破坏,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活化,并分泌多种副产物(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游离氧自由基、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3].各种免疫细胞渗入损伤部位[4],受损区域周围还会产生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同样会被激活[5-6].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局部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探讨hUCMSCs局部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anl cord injury,SCI)的最佳移植时机。方法:雌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A、B、C、D组,以Impactor Model-Ⅱ打击器制备脊髓胸10(T10)损伤模型。A组为单纯损伤组,B组损伤后3d移植hUCMSCs,C组损伤后1w移植hUCM-SCs,D组损伤后3w移植hUCMSCs,分别于造模后24h、移植前1d及移植后8w(A组与D组损伤后相应时间点相同)每周对各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移植后8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和血管再生情况,10周时用生物素葡聚糖胺(biotin dextran amine,BDA)示踪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结果:SCI后24h各组大鼠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D组在移植前和移植后1周与A组相应时间点的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后2w起各时间点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SCI后9w时到达平台期,与实验结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各组移植后BBB评分逐渐上升,后一个时间点与同组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6w开始C组明显高于B、D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A组脊髓中未见Brdu阳性细胞,损伤区血管形态欠完整,未见新生血管;损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细胞肥大、突起增多、排列不规则,形成胶质瘢痕;未见BDA标记的皮质脊髓束通过损伤区。B、C、D组脊髓中均有Brdu阳性标记的细胞存活,C、D组中细胞数量明显多于B组,但三组中均未见到移植细胞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样细胞分化;B、D组损伤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较A组减少,但排列仍欠规则;C组损伤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形态趋于正常,排列规则,且有大量星形胶质细胞通过损伤区,血管再生数目及通过损伤区的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也明显多于B、D组。结论:大鼠SCI后局部移植的hUCMSCs能长期存活,抑制胶质瘢痕形成,改善后肢运动功能;SCI后1w移植的效果优于SCI后3d和3w时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glycyrrhizin,GL)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SCI模型组(SCI组,n=36)、GL干预组(SCI+GL组,n=12)及NF-κB抑制剂1-吡咯烷二硫代羧酸铵盐(pyn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干预组(SCI+PDTC组,n=12)。SCI组、SCI+GL组及SCI+PDTC组应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假手术组仅手术暴露脊髓。首先,对术后1、2、3周SCI组行BBB评分和斜坡实验,Western blot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HMGB1蛋白表达,并与假手术组进行比较,以选择胶质瘢痕形成最显著时间点的脊髓组织进行后续实验。然后,通过行为学观测(后肢BBB评分及斜坡实验),组织学观察脊髓组织结构,Western blot检测HMGB1、GFAP、NF-κB蛋白表达,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GFAP、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CSPG)蛋白表达,探讨GL对大鼠SCI后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结果术后SCI组大鼠后肢BBB评分及斜坡角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但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CI组术后1、2、3周HMGB1及GFA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其中SCI组3周变化最明显,选择该时间点脊髓组织进行后续实验。术后3周,与SCI组相比,SCI+GL组大鼠BBB评分及斜坡角度均明显增大(P0.05);Western blot检测HMGB1、GFAP、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FAP、CSPG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HE染色显示脊髓组织结构紊乱改善、炎症细胞浸润及胶质瘢痕形成均减少。术后3周,SCI+PDTC组NF-κB、GFAP、CSPG蛋白表达与SCI组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与SCI+GL组相比NF-κB蛋白表达下调更显著,GFAP、CSPG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SCI后应用GL抑制HMGB1的表达,可以降低损伤脊髓中GFAP以及CSPG的表达,从而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GL可能通过HMGB1/NF-κB途径发挥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是医学界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功能十分活跃,对受损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1].目前,SCs在SCI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及肯定.本文就SCs移植在治疗SCI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脊髓长轴索被破坏为主并伴有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修复困难,预后不理想,SCI治疗是临床上的一个挑战.SCI发生后,损伤处可见囊性的空腔,发生胶质瘢痕、髓鞘抑制物和炎症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对SCI的治疗非常不利,是目前治疗中难以克服的问题.通过神经再...  相似文献   

15.
大鼠脊髓损伤局部空洞瘢痕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脊髓损伤后形成的空洞和瘢痕进行量化分析。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术后7、14、21和 28d4组。切断大鼠T9 平面脊髓制备脊髓完全横断损伤模型, 术后相应时间灌注取材, 切片行HE、天狼猩红染色以及GFAP (胶质细胞酸性蛋白 )、NF (神经丝蛋白 ) 免疫荧光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测算脑膜瘢痕面积, 胶质瘢痕面积, 空洞直径和脊髓残端间距。结果: 脑膜瘢痕面积为 0. 052mm2, 胶质瘢痕面积为 0 .026mm2。脑膜瘢痕面积接近胶质瘢痕的 2倍, 差异显著 (P<0. 05)。脑膜瘢痕和胶质瘢痕主要成分均为Ⅰ型胶原。在胶质瘢痕内可见NF阳性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 而在脑膜瘢痕中却全然没有, NF标记的再生神经纤维无法逾越脑膜瘢痕。结论:空洞和瘢痕形成了再生神经纤维无法逾越的巨大障碍, 脑膜瘢痕要甚于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移植桥接脊髓就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16.
脊髓是神经功能的中介通路,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凋亡,脊髓空洞和胶质瘢痕的形成使脊髓功能永久性障碍[1-2].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困难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1)神经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神经轴突的崩解失去传导功能;(2)神经细胞内源性的再生能力有限;(3)损伤局部微环境存在再生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骨科领域致残率、死亡率最高的创伤之一,人们不断努力探索神经元轴突再生机制,试图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治疗SCI的主要策略有:挽救受损神经元,减少其发生迟发性损伤和凋亡;应用刺激神经生长的因子和/或阻断抑制轴突生长和延伸物质的作用,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组织或细胞(外周神经、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移植诱导轴突再生和细胞分化。他们对修复SCI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尚无根本突破。近年来,运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SCI的新思路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困扰人们的难题。SCI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脊髓空洞、胶质瘢痕构成阻碍轴突生长的机械屏障;(2)原发和继发的神经元凋亡,使脊髓缺乏自我修复能力;(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4)损伤局部存在抑制轴  相似文献   

19.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ENSCs)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对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诱导其分化为特定的神经细胞的方法是内源性治疗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ENSCs诱导方法被开发运用,促进了新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并减少了胶质瘢痕对修复的阻碍作用。本文就近期ENSCs在SCI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少突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中枢神经系统轴突髓鞘、营养和保护轴突,但近年研究发现少突胶质细胞尚有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表达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等作用,从而调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甚至少突胶质细胞本身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再生、髓鞘化和形成胶质瘢痕等反应在脊髓损伤继发性病理过程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针对少突胶质细胞这一角色制定继发性脊髓损伤治疗新策略,有望成为解决这一医学难题的新切入点.该文就少突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脊髓损伤后的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