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2.
小儿泄泻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兼施。运用神术散加减口服、灌肠对小儿多种证型泄泻进行辨证论治,并总结典型病例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3.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2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永军 《中医研究》2007,20(12):54-55
小儿伤食泻亦称食积泄泻,其病因病机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节,易伤脾胃,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并走大肠,导致泻泄。高氏揉捏法是通过揉腹、揉背俞穴、揉足三里、捏脊,对小儿伤食泻进行治疗的。2002-04—2003-12,我们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272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研究272例全部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电力医院就诊的小儿伤食泻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5例,男49例,女86例;年龄平均(3±2.46)岁。对照组135例…  相似文献   

4.
孟凡丽 《国医论坛》2002,17(4):30-30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尤以夏秋两季发病者为多。其发病主要在于患儿脾常不足 ,又加外感风寒、风热、暑湿或内伤乳食、乳食不洁、过食生冷 ,引起脾胃功能紊乱所致。近 2年来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及护理小儿泄泻 76例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76例中 ,男 45例 ,女 2 1例 ;年龄 6个月~ 7岁 ;伤食泻 1 7例 ,湿热泻 2 2列 ,脾虚泻 37例。2 治疗方法2 .1 中药治疗 伤食泻 :症见泻下酸臭、稀薄 ,含有不消化食物及奶瓣 ,恶心嗳气 ,呕吐 ,腹痛胀满 ,厌食 ,苔黄腻。治宜消食导滞。方以保和丸加减。药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读元代医家曾世荣著作《活幼心书》,发现曾氏深谙小儿腹泻病因病机。曾氏认为,小儿腹泻与脾胃功能最为密切,又与小儿功能未全而感受六淫之邪、乳食失宜、易受惊吓等相关,临证细分9种腹泻类型,包括冷泻、热泻、伤食泻、水泻、积泻、惊泻、风泻、脏寒泻、疳积酿泻,基于此创立小儿九泻九治法。但防治本病时,曾氏不拘泥于“九治”,其注...  相似文献   

6.
小儿慢性泄泻是指泄泻迁延不愈,病程常超过1个月。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未臻完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又尤为迫切,加上乳食不能自制,饥饱无度,容易损伤脾胃,以致升降失司而造成泄泻。治疗上也以健脾利湿止泻为基本大法。笔者认为:治疗泄泻,尤其是久泻应紧扣升阳之法。补土派宗师李东垣强调“人以脾胃之气为本”,认为:“清气在阴者,为人之脾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不令餮泄也。”主张:“如餮泄及泄不止,以风药升阳……。”他治疗泄泻,一用升阳汤,一用升阳除湿汤,离不开升阳二…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古代医家认为泄泻“无不由于脾胃”和“源于湿”,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归纳了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包括治湿、分利涩肠、益气养阴和节食等常用大法,“久泻不止”还需采用升举脾阳和温肾法,伤食泻要配合“消导”法,但便如水样时慎用.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腹泻为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四季均可发生。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较快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神经调节功能差 ,易于感受外邪 ,乳食内伤而致脾胃失调引起泄泻。推拿疗法配合服用焦奶 ,痛苦小 ,疗效高 ,简便易行 ,且经济无副作用。笔者根据临床辨证 ,将之用于治疗婴幼儿寒湿泻和伤食泻 4 0例 ,收到明显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 0例中男性 1 7例 ,女性 2 3例 ;年龄均为 2岁以下婴幼儿 ;病程 1~ 3天。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或水样 ,或兼有不消化的乳食残渣为主症。治疗方法推拿法 :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 ,辨别属寒湿泻或伤食泻 …  相似文献   

9.
李学耕系福建中医学院儿科教授,他幼承家训,知识渊博,学验俱丰,对治疗小儿泄泻具有独特经验。兹将笔者随师学习的初步体会,列举点滴如下: 重视脾胃寓补于消小儿“脾常不足”,若遇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饮食,则可引起泄泻。李师认为:“不论小儿暴泻或久泻,容易伤津耗气,多易造成脾阳虚弱,胃阴亦感不足。临床证候比较复杂,单纯用益气、温阳、滋阴等法难以奏效,唯有扶脾阳益胃阴并举是为的对之法。”在具体治疗时,一方面消除伤脾的外在因素,如外感、湿热、伤食等;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鲍琴 《西部中医药》2001,14(6):61-62
小儿泄泻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为其主症。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常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感受暑湿时邪或饮食不洁而损伤脾胃,致使脾胃对水谷之腐熟运化功能失调,下迫大肠则成泄泻。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肠炎、消化不良、脂肪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病毒性肠炎等病。中医辨证可分为5型: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变证。我院儿科自1994~1999年共收治腹泻患儿958例,其中伤食泻218例,风寒泻342例,湿热泻240例,脾虚泻152例,变证6例。兹根据笔者临床体会,将5种证型的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1.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乃《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系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药组成。方意在泻肝补脾,治肝实脾虚引起之腹痛腹泻,故名曰“痛泻要方”。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脾胃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小儿伤食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的治疗案例,探讨李中梓所创立的治泻九法在小儿泄泻病中的应用方法.认为灵活应用该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小儿泄泻病的治疗,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儿可泻论     
《医学正传》曰:“小儿脏腑脆嫩,而孟浪之剂与乎峻寒峻热之药,俱不可随便施用,不得已而用,亦当中病即止,勿过剂量”。小儿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古人更有小儿“脾常不足”的观点,所以对泻下法,每视为禁。笔者步入临床,有幸跟李元馨先生学习,于小儿可泻之证,当泻则泻,毫不迟疑,每获显效。一、小儿用泻法之重要性: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旺盛,验之临床,患热病远较成人为多,病情演变常易出现阴伤阳亢的证候,所以使用苦寒泻下的机会不少于成人。小儿乳食不节,积滞郁热远较成人为多。若麦芽、山楂之类消导和胃药无效,即应考虑攻下导滞一法,以免积久伤脾生变。小儿病因单纯,实证居多,用泻法之重要性不言而喻矣!  相似文献   

14.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小儿脾胃薄弱,特别是婴幼儿,无论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皆可扰乱脾胃功能而致泄泻.本病最易耗伤气阴,如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造成气脱阴竭,阴阳两伤,甚至危及生命.<古今医统>云:"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因病,必致泄泻.又经所论春伤风,夏飧泄,夏伤暑,秋伤湿,皆为外因,亦致泄泻.医者当于各类求之,毋徒用一止泻之方,而云既可施治,此则误儿,岂浅云耳?若不治本,则泻虽暂止而复泻,耽误既久,脾胃益虚,变生他证,良医莫救."  相似文献   

15.
泄泻证治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由于小儿脾胃脆弱,卫气尚不充实,六淫邪气、内伤乳食皆能引起脾胃功能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其证大便泻下,暴如水注,或泻下粘滞不化,泻久不仅导致脾胃虚弱,且因暴注泄水极易引起液竭气脱。现将儿科常见之湿热泻、积滞泻、脾虚泻分述如下:一、湿热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17.
孙华士 《光明中医》1999,14(5):15-16
自古以来,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薄弱,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所以无论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乳食、均易引起腹泻,故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小儿腹泻,皆因幼小抗病力低下,六淫易侵,兼之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遂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虚不能制湿,湿盛则发为泄泻,而当脾功能减弱时,则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清浊相干,均会促使肠胃功能发生障碍,分清泌浊失职而导致泄泻。清·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一书中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  相似文献   

18.
泄泻之症,古代医家分类不一,而小儿顽固性腹泻,多为脾虚泻,如《幼幼集成》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由于脾胃同属中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二者又互为表里,故“胃以降则和,脾以升为健”。余自拟加减乌梅参苓白术汤在临床上治疗小儿顽固性腹泻30余例,效果显著。处方:乌梅15克明党参10克炒白术5克炒扁豆6克淮山药10克炒苡仁10克莲子5克砂仁3克炮姜6克。若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五味子。小儿顽固性泄泻,临床症见患儿形体消瘦,腹部虚胀,面黄懒食,精神倦怠,食后作泻,泻物不化,绿便或蛋花便,腹痛多哭,泻后即止,脉沉细或沉迟,舌淡苔白等,用此方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1958年开始组织中西医力量,对腹泻的病因病理、辨证分型治疗及疗效机理进行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兹综合二十二年来实践探讨如下。病因病理凡脾胃功能失调,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而不夹脓血者,祖国医学称为泄泻。婴幼儿泄泻的病因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引起。小儿感受暑湿时邪,蕴郁肠胃,以致水湿滞留而为下利。乳食不节也可损伤脾胃而致泄泻。但外邪与伤食均属于外因,  相似文献   

20.
临床治疗小儿泄泻,或寒湿、或湿热、或脾虚、或伤食、或脾肾阳虚等分型论治,原属常法.然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在众多小儿泄泻案中,无论何型,几乎无不挟“滞”.温与滞乃小儿病发泄泻之关键所在,且二者常交结在一起,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者尽皆如斯.古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论,依笔者愚见,就小儿言,“无滞不成泻”在当前尤其为突出.基于此,笔者临床所治各型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