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2.
本文对69例尸体的回盲部作了系统观测,并对回结肠动脉进行了分型。回结肠动脉结肠支和回肠支分布于相应肠管的平均长度分别为75.6±3.1mm和85.4±4.3mm。以回结肠动脉的分布范围为依据,并从发生的角度考虑,本文认为回盲部的组成应包括回肠末段、盲肠、阑尾和升结肠始段4部。阑尾根部以麦氏点为准,有5种方位。其中正对麦氏点者,仅14例(20.2+4.8%),作者认为以一个范围描述阑尾的根部体表投影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回盲部的形态学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了49具(男30,女19)无腹膜粘连,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对回盲部的形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和测量。结果如下: 一、阑尾 1.阑尾的位置按阑尾与育肠和回肠的关系进行分析。回肠后位阑尾19例,占38.8±7.0%;盲肠后位阑尾12例,占24.5±6.1%;盆位阑尾10例,占20.4±5.8%;盲肠下位阑尾8例,占16.3±5.3%。2.阑尾的游离情况阑尾完全游离的25例,占51.0±7.1%;阑尾的近端2/3固定、未端1/3游离的11例,占22.5±6.0%;阑尾完全固定的7例,占14.3±5.0%;  相似文献   

4.
为临床应用提供详细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在106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汉族成人尸体上对回盲襞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回盲襞略厚于阑尾系膜, 大多数(83.9%)呈条索状,附着缘平均长34.6±2.5mm(x±sD).结论结果在寻找阑尾、暴露手术视野、覆盖阑尾残端等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回盲部的淋巴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盲部是炎症及肿瘤的易发部位,而这些疾患的蔓延或转移常和该部的淋巴系统有关,因此早在 Clado 就观察了阑尾的淋巴管。Lockwood、Polya 和 Navratil、Batels 以及 Franke 等也相继作了一些研究,但观察材料不多,叙述不够详尽,意见也很不一致。松本在12具胎儿尸体上观察了盲肠及阑尾的淋巴管。在20具尸体上研究了回盲部的淋巴流向以及小肠和大肠间的淋巴联系。此外,在腹腔淋巴结的研究中,也提到和回盲部有关的淋巴结。考虑到过去研究中关于回盲部淋巴管及局部淋  相似文献   

6.
回盲襞,又称为回盲脂肪垫[1],是指连于回肠末端、盲肠、阑尾根部的腹膜组织[2].因为这方面的资料较少,但在临床上却有很重要的意义[3],为此我们在106具(男70,女36)汉族成人尸体标本上作了有关项目的观察和测量,并结合临床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解剖200具尸体(胚胎第10周至70岁)。观察了盲肠的位置、形态、回盲角、回盲口、盲肠的长度和宽度、回盲口的横径、盲肠的横径等年龄变化。文章还对临床回结型肠套叠钡灌肠复位和固定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测盲肠的形态和位置,回盲口和回盲瓣的形态、大小。方法 用53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后的尸体,剖腹后精确测定上述指标。结论 低位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回盲瓣的位置和形态有一定关系。结论 回盲襞可作为寻找阑尾的标志和覆盖阑尾残端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用 53具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剖腹后观测了盲肠的位置、形态 ,回盲口、回盲瓣的形态、大小等 ,并与低位肠梗阻发生呕吐因素作了探讨。此外 ,经 53例回盲襞观测 ,提出它可作为寻找阑尾的标志之一 ;并可游离回盲襞 ,以此覆盖无法作荷包缝合的阑尾残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回盲部肿块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以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因诊断失误导致回盲部肿块误诊为阑尾炎的病例.结果 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与阑尾疾病相似,主要依靠病史和综合检查加以确诊.结论 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综合检查,术中详细探查和病理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成人面部眶上孔(SOF)、眶下孔(IOF)以及颏孔(MF)的相关形态学指标,为颜面部美容整形及手术局部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积累国人人体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穿刺针、游标卡尺对56具成人出土骨骼完整颅骨的三孔进行形态学测量:O点(双侧鼻额缝交点)距左、右侧SOF、IOF、MF距离(OS、OI、OM),三孔深度以及三孔左右间距(SS、II、MM)。结果右侧OS、OI、OM分别为(2.68±0.48)cm,(4.80±0.39)cm和(10.92±0.50)cm,右侧三孔深度分别为(0.40±0.17)cm,(1.35±0.22)cm和(1.04±0.22)cm;左侧OS、OI、OM分别为(2.56±0.39)cm,(4.90±0.17)cm和(10.92±0.60)cm,左侧三孔深度分别为(0.27±0.13)cm,(1.37±0.35)cm和(1.18±0.48)cm;SS、II、MM分别为(4.86±0.72)cm,(5.99±0.78)cm和(4.95±0.21)cm。左右侧三孔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人面部三孔左右侧基本对称,以O点作为面部径线的中心点活体容易定位,易于测量。颜面部美容整形及手术局部阻滞麻醉等均应以面部三孔的形态学为依据方能达到良好的美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回盲部器官表面动脉形态特征,为临床提供回盲部器官微血管构筑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通过动脉乳胶灌注、解剖剥离的方法,观察回盲部器官表面的血供特点.结果 回肠直动脉发出长短支各一支,其中长支沿肠侧壁与长轴近似垂直抵达对系膜缘,与对侧长支吻合;短支行于两长支之间,供应系膜缘肠壁并与长支形成吻合.盲肠边缘动脉发长支到达肠壁多行于结肠袋之间的浆膜下,并发许多小支供给系膜带侧2/3的肠壁,其末支穿过网膜带及独立带分布到系膜带对侧1/3的肠壁;短支在肠壁外起于长支、长支间的细交通支或边缘动脉,逐渐穿入肠壁肌层后分布到系膜带侧2/3的肠壁.结论 回盲部器官表面动脉以系膜缘为优;该部器官表面动脉与器官内微血管构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性,9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大便半个月2~3次/天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中下腹可触及一包块,大小5 cm×4 cm,质硬,压痛,界不清,活动欠佳,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麦征及墨菲征均阴性,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超声提示右下腹肿物,腹部CT提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回盲部结肠鳞状细胞癌1例王文华,江晓龙,杨振栓关键词结肠肿瘤,鳞状细胞癌,病理形态中国国书分类号R735.35患者男性,68岁,因右髂窝部疼痛3个月入院。查体:右髂窝处稍隆起,可触及一肿物10cm×8cm×6cm大小,表面光滑,活动度差伴压痛。下消化...  相似文献   

16.
回盲部肠管代胃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回盲部肠管代胃重建消化道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乳胶灌注尸体标本和14具新鲜尸体铸型标本上对回肠末端、右半结肠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点及分布类型、各分支间吻合,极其肠管长度与血管分支的关系进行观测。结果:①可分割型血管分布切取肠段长度根据乳胶灌注标本观察可达13—16cm,根据铸型标本观察可达10—15cm;②不可分割型血管分布根据铸型标本观察可利用肠段切取总长度达12—13cm。结论:无论属于那一类型的血管分布,可切取肠段的长度都能满足再造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回盲部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男,5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脐周阵发性疼痛,经治疗后缓解;1个月前疼痛加重,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肠梗阻,对症治疗后好转;1d前腹痛再次加重,呈持续性疼痛,伴恶性,呕吐,门诊以“肠梗阻”于2003年6月16日收治入院。体检:腹部膨隆,下腹及脐周压痛,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脾肋下未触及。立位腹部X线平片检查示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1(1/2)岁、生后二个月左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包块,因包块坠入阴囊后不能还纳,以“左腹股沟斜疝嵌顿伴不全性肠梗阻”入院。入院后即行“左腹股沟斜疝复位、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发现疝内容为回盲部,肠袢呈“V”字形嵌顿,脱出约12cm,肠充气膨胀,血运良好;阑尾长约8cm,直径约0.5cm,系膜  相似文献   

19.
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1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盲部肿瘤患者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往往因其以阑尾炎或并存有阑尾炎就诊,容易误诊,延误诊疗。现将我院15例回盲部肿瘤误诊为阑尾炎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1886年Fity首先命名,并由McBurney于1889年提出外科治疗本病的观点后,阑尾切除术一直是治疗阑尾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回盲部解剖关系不清以及对阑尾异常了解不够,在阑尾切除术中增加了很多困难,甚至于误诊、误切或术后残端大出血等。为了更好顺利地完成阑尾切除术。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和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