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Mimics软件对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构建个体化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以壁面剪切应力、壁面压力、血流轨迹和流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CAS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与术前比较,CAS术后颈动脉内的流动速度、颈内与颈外动脉的流量分配比例、壁面剪切力和壁面压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发生明显变化,血液流动状态明显改善.结论 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评估CAS的效果更为直观且合理,并能够在术前为个体病例提供最优的指导性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颈动脉的壁面弹性变形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影响,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分叉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对CT医学影像三维重建,得到1例真实人体颈动脉分叉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对该模型分别以刚性壁面和弹性壁面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壁面位移、壁面应力、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TAWSS)、震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刚性模型与弹性模型的差异。结果相对刚性模型而言,尽管颈动脉内的速度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分布趋势差异不大,但颈动脉内速度有显著下降、壁面剪应力也有大幅降低。在该例数值计算中,最大流动速度约下降14%,而TAWSS则下降了11.8%。壁面变形导致的血流扰动使得颈动脉内的流动更加复杂。结论弹性壁面对分叉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更合理地模拟心血管内的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目前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关系密切,计算流体力学作为一种计算模拟工具,通过模拟血管内血液流动计算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与血管几何形态、斑块成分、临床信息等相关联,揭示血流动力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关系。该文对近些年颈动脉流体力学研究的文章进行回顾,探讨斑块形成、破裂、斑块成分及几何因素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为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提供相关科学理论,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颖  李肖春  骆丹越  鲍翔  蒋峰峰  沈丽君 《浙江医学》2016,38(23):1890-1892,1954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缺血性眼病(IOP)患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8例符合CAS入选标准的IOP患者,于术前、术后3d及6个月行颈动脉CDFI、眼球CDFI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检测记录眼动脉(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3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结合频谱形态改变来评价IOP患者眼部血流改善程度。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d及6个月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后3d和术后6个月OA、CRA的PSV、EDV值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3d和术后6个月同类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d频谱形态恢复正常,其中10例OA反向血流恢复正向血流。LogMar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为1.34±0.79,术后3d为1.27±0.82,术后6个月为1.06±0.83,最佳矫正视力术后6个月较术前和术后3d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性IOP患者行CAS后,眼部血供明显改善,视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CFD)方法对BCS患者的下腔静脉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探讨其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Ansys软件对布-加综合征患者的MR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构建下腔静脉个体化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精确仿真下腔静脉三维流体模型,在功能上该模型成功演示了布-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血流动力学环境变化过程。病变区域上方有涡流产生;冠状面模拟显示狭窄处血流流速急升高;在狭窄端入口处至最狭窄处静压值逐渐下降,至狭窄处出口处最低;狭窄处的壁面切应力值达到最大。结论该特征性三维血流动力学模型能真实的进行体外模拟布-加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参量分析结果符合临床实际,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下腔静脉血管形态病变与复杂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刘振红 《实用医技杂志》2022,(2):148-151,前插1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均行急诊颈动脉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记录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并分组;比较2组颈动脉超声血流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支架置入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手术组(n=30)和对照组(n=35),手术组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Carotid angioplasty-stenting,CAS)置入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采用MMSE评分、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亚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 cognitive sub table,ADAS-Cog)、NIHSS及Barthel指数等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心理及认知水平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组患者术后MMES评分中定向、计算、回忆及语言等方面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而短时记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ADAS-Cog、NIHSS及Barthel指数等认知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仅定向和语言能力有所改善,其他指标均无改变。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较常规治疗可以改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对大脑中动脉(MCA)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支架对血流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壁面切应力(WSS)的影响。方法:结合临床影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ANSYS流体力学软件,对单支架治疗1例MCA分叉处动脉瘤行术前、随访时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血液流线和WSS在2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CDFI)联合检测技术在颈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进行TCD及CDFI检查,对颈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价。结果:TCD及CDFI诊断38例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术后检测颈动脉狭窄段内经显著增宽,管腔内血流充盈良好,血流速度明显下降,管腔内狭窄解除,开放侧枝关闭,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相符。结论:CDFI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TCD用于对颅内动脉侧枝血流的检测,TCD与CDFI结合提高了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是准确评价颈动脉支架术后疗效和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脑血流的变化趋势及体外循环转机流量的提高对脑血流改善的意义.方法 选取51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患者15例(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B组36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均<50%).在冠脉搭桥术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麻醉后、体外循环时及停机后MCA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记录分析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机流量及平均动脉压与MCA流速变化的相关性.每位患者出院前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①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CABG术中,MCA流速在麻醉后及体外循环手术时较术前减低.②麻醉后,A组患者患侧MCA流速较对照组(B组)下降更为显著;体外循环转机时,两组MCA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停机后,A组患者MCA血流较对照组下降明显.③A组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流量与转流时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④两组患者术后简易智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时MCA血流速度在麻醉后,较术前显著减低,通过提高体外循环灌注流量,可以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可能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后脑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前后行PWI、DTI检查,评估术前术后脑血流量(CBF)、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以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变化情况。结果 20例患者术前双侧脑灌注存在差异,患侧MTT延长,CBF、CBV降低,术后患侧MTT缩短(t=4.396,P=0.000),CBF升高(t=-2.812,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变化不明显。术前患侧额叶FA值较对侧降低(t=-2.539,P=0.013),术后患侧额叶FA值较术前升高(t=-2.322,P=0.032),而顶叶、枕叶、颞叶、内囊前肢、内囊后肢FA值变化不明显。结论联合应用PWI、DTI技术可提示脑组织血流灌注及脑白质受损情况,从而评估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前术后脑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收治的20例颈动脉支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患者的支架置入均位于颈动脉窦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支架内径有无再狭窄和斑块的形成、血流的速度与血流的阻力指数等予以观察,并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的长期疗效。结果:患者的颈内动脉的段管径狭窄率由术前的64±8降低到24±16,术后血管的内劲明显加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前颈动脉血管血流速度、血流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出现异常,置入之后恢复正常,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0例患者的斑块发生率为100%,术后则为36.3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据统计表明颈动脉近端部位出现斑块的几率较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对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将狭窄发生的情况以及斑块的形成及时发现,且客观评估支架置入前与置入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3-19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78例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随访治疗1年后的患者主要症状和颈动脉狭窄变化以及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8例CAS中,3例CAS失败转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例术后并发脑出血死亡,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治疗后恢复。74例CAS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死亡2例、脑卒中再发3例,严重心肌梗死发作3例,经冠脉支架治疗康复。36例经颈动脉超声复查,1例手术侧并发了再狭窄。结论:CAS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但治疗效果与术者的手术操作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近年来关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可能为颈动脉狭窄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目的 探讨CEA、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对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病例,比较CEA组与CAS组相关疗效指标(总有效率及脑缺血、脑梗死、再狭窄发生率)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得分.结果 共计10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CEA组54例、CAS组49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EA组、CAS组不良事件(脑缺血、脑梗死、再狭窄)发生总例数分别为8例(14.81%)和5例(1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8).CAS组总有效率83.67%(41/49),高于CEA组的66.67%(36/54)(P=0.047).两组术前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CAS组MoCA评分(23.26±2.55)高于CEA组(18.48±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EA和CAS均能改善颈动脉狭窄,不良事件少、安全性高;但接受CAS治疗的患者认知功能得分和总有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急性脑梗死E(ACI)的关系.方法 对86例A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测分析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类型、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狭窄处血流速度变化等.结果 86例患者中CAS检出58例(67.44%);在这58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及血流速度减慢;年龄越大患者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越高;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CAS的检出率具有重要的意义;CAS对ACI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也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头颈部肿瘤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颈动脉狭窄均经DSA确诊,狭窄部位均位于颈总动脉或者颈内动脉起始段,其中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5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1例,合并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结果13例患者中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4枚。颈动脉狭窄率由术前的(82±8)%降至术后的(12±6)%。全部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发生。术后79 h发生脑出血后死亡1例,术后随访3~120个月,平均(50±1.5)个月,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再狭窄,无支架断裂和移位。结论 CAS治疗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以及MR在CAS斑块性质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8月住院并经CT或MRI证实为初发脑梗死患者80例,经复查后将全部患者分为脑梗死复发组和脑梗死未复发组各40例.所选初发脑梗死患者均行3D-TOF、(DIR-FSE)T1WI、双回波T2WI和PDWI扫描.运用多序列对比MRI分析CAS斑块成分并进行AHA分型及稳定性评估,并测量颈动脉管腔内径的狭窄程度.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死复发组以IV、V、VI型斑块为主,其中VI型斑块所占的比例,脑梗死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复发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及中、重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的比例.结论 与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相比,CAS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复发更加相关,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多序列对比 MRI具备对CAS斑块进行MR分型及稳定性评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前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故正确认识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了解其与局部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重视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治,可更好地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数字化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脑血管检查的"金指标",故利用其对颈动脉分叉部的解剖测量可为医学应用及临床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