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以不同切削中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对术后视觉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近视且接受LASIK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90例(380只眼)患者中,以视轴角膜反光点(VACRP)为切削中心90例(VACRP组,180只眼),以瞳孔中心(PC)为切削中心100例(PC组,200只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时复诊,检测视觉质量相关指标,对两组视力情况、安全系数、有效系数、屈光度、切削中心偏移量、角膜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的复查结果显示:VACRP组与PC组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SCVA)、等效球镜屈光度(MRSE)、安全系数和有效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中术前视力>-6.00 D高度近视的患者,VACRP组的BSCVA和安全系数均显著高于PC组(P<0.01).VACRP组切削中心偏移量为(0.25±0.11)mm,显著小于PC组的(0.51±0.19)mm(P<0.01).VACRP组的角膜高阶像差和彗差均显著低于PC组(P<0.01).光亮度85 cd/m2时,VACRP组18 c/d低频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PC组(P<0.01).结论 与以PC为切削中心比较,以VACRP为切削中心的LASI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较高,术后角膜高阶像差较小,对比敏感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彤  王阜蕾  裴瑞 《海南医学》2022,(19):2529-2532
目的 探讨视轴角膜反光点(VACRP)为切削中心、瞳孔中心(PC)为切削中心对近视眼患者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视力水平和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视光中心行FS-LASIK手术治疗的70例近视眼患者(14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切削中心不同分为VACRP组(33例66 眼)和PC组(37例74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切削中心偏移量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数、角膜像差[全角膜(tot)和角膜前表面(fro)总高阶像差(HOA)、球面像差(Z40)、垂直慧差(Z3-1)、水平慧差(Z31)]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 UCVA≥1.0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CRP 组和 PC 组患者的散光度[(-0.39±0.11) D vs(-0.76±0.17) D]、切削中心偏移量差[(0.187±0.029) mm vs...  相似文献   

3.
低中度和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低中度和高度近视两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客观视力、像差、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差别,以综合评价术前屈光度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行LASIK术的66例(132眼)按等效屈光度(SE)分为两组:低中度近视组(68眼),SE<6.00 D;高度近视组(64眼),SE≥6.00 D.采用ARK10000波前像差分析仪和带眩光光源的CSV1000E眩光敏感度测量仪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1周,1、3个月的客观视力、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1)术前术后各期最佳矫正视力低中度近视组均优于高度近视组(均P<0.01).(2)术前与术后各期(1周,1、3个月)比较总体像差高度近视组均高于低中度近视组(P<0.01,P<0.01,P<0.05,P<0.01),各高阶像差成分中,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内彗差、球差高度近视组高于低中度近视组(P<0.01),而三叶草像差、四叶草像差和高阶散光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术前,两组在空间高频区(18.0 c·d1)对比敏感度有差异,低中度近视组优于高度近视组(P<0.05);术后早期两组对比敏感度均下降,随时间逐渐恢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恢复也较慢.至术后3个月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高频区对比敏感度低中度近视组仍优于高度近视组(P<0.05).(4) 术前,两组在12.0 c·d1频率上眩光敏感度有差异,低中度近视组优于高度近视组(P<0.05).术后早期两组眩光敏感度均下降,随时间逐渐恢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恢复较慢.至术后3个月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各频率眩光敏感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近视LASIK术后早期的视觉质量低中度近视组优于高度近视组;(2)术后视觉质量的恢复高度近视组慢于低中度近视组;(3)两组术后中晚期均拥有良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波前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标准LASIK治疗近视眼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80例(149只眼)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例(176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视觉质量.结果 ①视力变化:术后6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以上的患眼为76眼(5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眼(30.1%,P<0.01);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眼为53眼(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眼(17.6%,P<0.01).②屈光度变化:术后3个月对照组开始出现屈光度回退呈轻微欠矫,而试验组回退很少,基本趋于正视状态.③对比敏感度变化:术后1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下降,尤其以中频和高频下降明显,术后3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1个月时略有增加,试验组增加明显.术后6个月,试验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有提高,而对照组趋于术前水平.④高阶像差变化:术后2组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均较术前增加,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标准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非球面调整的LASIK手术(Fine Adjustded customized Alation Treatment,F-CAT)与标准LASIK手术(Standard Excimer Laserin Keratomileusis Lasik,S-LASIK)后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及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非球面调整后的近视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接受F-CAT手术近视患者12例(24只眼)和接受S-LASIK手术患者12例(24只眼),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球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两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F-CAT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与术前相比无下降,术后F-CAT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好于S-LASIK组,在6c/d,12c/d,18c/d有显著性差异(Wilcoxon,P<0.05);两组术后3月球面像差、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均有所增加,和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Wilcoxon,P<0.05),但术后F-CAT组的球面像差、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均低于S-LASIK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W...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波前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LASIK术后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LASIK术后再次出现近视的患者50例(50眼)。用飞秒激光制瓣,在波前引导下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CSF)、波前像差与术前相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6个月的屈光度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SF在6.0c·d~(-1)和18.0c·d~(-1)空间频率上比术前显著改善(均为P0.05)。术后6个月眩光CSF在18.0c·d~(-1)空间频率上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高阶像差比术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波前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LASIK术后近视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高阶像差,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60眼)。对照组采用单纯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视空间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总RMS值、散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3 c/d和12 c/d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高阶像差总RMS值低于对照组,散光度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纹出现率和平滑型角膜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纹均基本消失,角膜逐渐向平滑过渡。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LASIK治疗近视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常规飞秒LASIK,术后残留散光值低,视力恢复快,对比敏感度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与传统的LASIK 在矫正远视及远视散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5例患者 110 眼分为2组,分别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治疗(topography-guided customized ablation treatment,T-CAT)引导的LASIK(25例50眼)和传统LASIK(30例60 眼).比较2组术后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偏中心切削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回退,T-CAT引导的LASIK组与传统LASIK组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更好,6个月时屈光度更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AT引导的LASIK组术后偏中心切削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LAS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AT引导的LASIK手术治疗远视预测性和术后视力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82例,130眼)和常规LASIK(77例,118眼)治疗,比较术后3月、6月及1年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术后各时期,虹膜定位组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残余散光度均低于常规组(P〈0.05);虹膜定位组高阶像差各项均低于常规组,其中术后3月两组RMSh、Coma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RMSh、Coma、Trefoil、RMS3及RMS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RMSh、Coma及RMS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除Trefoil)和常规组高阶像差各项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年,虹膜定位组对比敏感度在暗光及暗光+眩光状态下所有频段均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能有效治疗近视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21例(39眼)为试验组,常规LASIK治疗25例(50眼)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手术后在高阶像差、屈光度数、视力及患者主观评价方面的差别。结果两组在屈光度数方面均取得良好矫正效果,但在术后高阶像差的检查和患者主观感受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能显著降低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幅,从而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临床疗效的标准是不但要达到预期的矫正视力,还要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众多因素有关,文中从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眼波前像差、角膜非球面Q值、双眼视功能、优势眼的改变等7个方面综述LASIK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LASIK手术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sensitivity function,CSF)、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球镜度;分析时段为术前及术后3月,分析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分布,Q值与高阶像差以及高阶像差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结果】术前Q值为-0.17±0.11;术后Q值为0.84±0.41,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Q值与术前球差成负相关(P=0.000,r=-0.578),与高阶像差成正相关(P=0.047,r=-0.333)。手术前后Q值改变与球差改变成负相关(P=0.000,r=-0.588),与高阶像差改变成正相关(P=0.001,r=0.566)。术后3月无眩光、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术后无眩光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6.3,4.0,2.5,1.6,1.0,0.7(cycles per degree,cpd)成负相关(P〈0.05);高阶像差改变 与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中高频空间频率6.3,4.0,2.5,1.6cpd成负相关(P〈0.05),与低频空间频率(1.0,0.cpd)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近视性LASIK使角膜由伸长型(长椭球体)椭球体演变为扁平型椭球体(扁椭球体),并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本中心接受LASIK患者26例50眼进行随访研究,检测指标包括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提供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sensitivity function,CSF)、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球镜度;分析时段为术前及术后3月,分析手术前后角膜非球面因子Q值分布,Q值与高阶像差以及高阶像差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结果】术前Q值为-0.17±0.11;术后Q值为0.84±0.41,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Q值与术前球差成负相关(P=0.000,r=-0.578),与高阶像差成正相关(P=0.047,r=-0.333)。手术前后Q值改变与球差改变成负相关(P=0.000,r=-0.588),与高阶像差改变成正相关(P=0.001,r=0.566)。术后3月无眩光、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阶像差改变与术后无眩光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6.3,4.0,2.5,1.6,1.0,0.7(cycles per degree,cpd)成负相关(P〈0.05);高阶像差改变 与低、中、高度眩光对比敏感度中高频空间频率6.3,4.0,2.5,1.6cpd成负相关(P〈0.05),与低频空间频率(1.0,0.cpd)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近视性LASIK使角膜由伸长型(长椭球体)椭球体演变为扁平型椭球体(扁椭球体),并影响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浅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34例(217只眼)近视患者(-6.00~-15.00 D),根据屈光度数分为甲组98只眼(-6.00~-10.00 D)和乙组119只眼(-10.25~-15.00 D),所有患者均行LASIK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激光切削直径进行分析,术后随访1年。结果甲组正常术眼比例显著高于乙组(P0.05);甲组正常术眼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激光切削直径与回退术眼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乙组正常术眼患者裸眼视力、矫正视力以及角膜激光切削直径与回退术眼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甲组回退术眼患者屈光度数与乙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近视眼患者,术中激光切削直径小者和高度近视术前角膜厚度较薄者术后发生屈光度数回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临床疗效的标准是不但要达到预期的矫正视力,还要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下降与众多因素有关,文中从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眼波前像差、角膜非球面Q值、双眼视功能、优势眼的改变等7个方面综述LASIK手术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对LASIK手术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矫治角膜放射状切开术(RK)后残余近视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接受RK手术4~15年,近视散光稳定2年以上的患者19例(38眼)分别行PRK和LASIK手术,其中PRK组8例(16眼),术前屈光度为:球镜-1.00~-5.25D,平均-3.12±0.87D,柱镜0~-2.25D,平均-1.27±0.36D,LASIK组11例(22眼),术前屈光度:球镜-1.50~-9.50D,平均-3.54±2.79D,柱镜0~-3.0D,平均-1.58±0.69D,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视力和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屈光度均在±0.75D以内,术后1年裸眼视力33眼(86.84)≥1.0,38眼(100%)≥0.8,未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结论:LASIK和PRK矫治RK术后近视散光均安全、有效,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沈志斌  吴松  王渝  杜川  秦玫 《重庆医学》2006,35(11):1015-1016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 000只眼LASIK术前与术后的视力、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随访。结果中低度组患者在术后随访6个月后视力1.04±0.22,屈光度 0.43±0.15,高度组视力0.84±0.36,屈光度0.25±0.76;超高度组视力0.54±0.76,屈光度-2.25±1.24。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近视患者的接受,成为角膜屈光手术的主导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LASIK手术前眼散光及手术切削散光的差异;应用傅立叶分析瞳孔区3.0 mm、6.0 mm直径光学区像差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及波前像差仪观察的像差改变与角膜地形图仪观测结果是否一致。方法选择LASIK手术后24例复诊病人48眼,术后19眼裸眼视力1.0,29眼裸眼视力1.2;本组所有眼均行角膜地形图检查,Fourier(傅立叶)分析直径为3.0 mm、6.0 mm光学区像差。结果手术切削散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散光轴变化不明显。术后3.0 mm、6.0 mm区像差均增加。高阶像差、Astigmatism、Coma术后表现为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efoil、sph.aberration手术前后无变化。2~6阶的Zernike系数的改变表现为2、3、4、6阶均表现为减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手术角膜散光的切削变化不显著。而高阶像差改变不对术后视力产生影响。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结论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3例86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EK手术,45例90眼行非球面引导的LASIK手术。对所有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3月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进行比较,对术后1月、3月残余屈光度、角膜像差结果按屈光度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ASIK组患者术后1周、1月裸眼视力达1.0比例者较LASEK组多,术后3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3月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度近视组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3月角膜像差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低中度近视组患者两种术式在术后1月角膜像差均有所增加,术后3月LASEK组像差有所恢复,较LASIK组像差值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EK及LASIK治疗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及屈光预测性良好,利用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患者较LASIK手术更有利于角膜像差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21例40眼为波前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的近视患者16例31眼为对照组。随访1年,对两组术后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7.5%,对照组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VA≥1.5者波前组35.0%,对照组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者波前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7.5%vs 19.4%,P>0.05)。术后1年波前组等效球镜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眼数所占比(分别为75.0%和95.0%)与对照组(分别为77.4%和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6 mm瞳孔直径时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均高于术前,但波前组术后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相比,提高裸眼视力的优势不显著,但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方面优于常规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