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  王立涛  靳宪辉  张庆胜  崔胜杰 《骨科》2011,2(4):201-203
目的 比较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椎管成形术与腰椎全椎板减压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4月~2009年2月,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和下肢放射性疼痛.手术前均行腰椎过度屈伸位X线片和MRI检查,均无腰椎不稳和滑脱,结合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并确定减压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次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合并腰椎失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次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随访22~36个月,平均(30.43±3.29)个月,观察其术后疗效。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2.49±13.88) min,平均失血量(125.22±16.21) ml;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ODI指数、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椎管横径显著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0例,良22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3.3%;术后1例出现浅表切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无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次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效果显著,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Dynesys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3月27例退行性腰椎椎狭窄患者(43个节段)行Dynesys内固定手术。15例(24个节段)行症状重侧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对侧经多裂肌间隙安装Dynesys内固定;12例(19个节段)行双侧暴露全椎板切除减压安装Dynesys内固定。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记录手术切口,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得到8~20个月的随访。2组患者对比研究显示单侧剥离组的手术切口、肌肉创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初次腰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双侧暴露安装组。影像学资料显示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及椎间孔高度、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和椎间孔高度、面积改变量及术后节段活动度改变量差别不大。结论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足够的减压效果;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内固定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初次腰部疼痛评分优于后者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板节段开窗减压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治疗的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62岁,病程4个月~14年,平均18个月;滑脱节段L4 25例,L3 2例,L5 1例.评估患者术后平均2年与6.8年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2年和6.8年的JOA评估优良率分别为89.8%和76%;术前腰痛VAS评分平均7.6分,术后2年及6.8年分别为3.8和5.6分(P<0.05),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8.2分下降至2.4和2.7分(P<0.01).影像学检查示滑脱节段椎间高度降低,滑脱轻度增加,椎体间活动度减少,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3例,二次手术3例.结论:椎板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是治疗伴Ⅰ度退变性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远期疗效与手术方法、自然病程进展、相邻节段退变及腰椎不稳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与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1~2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椎管扩大组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减压融合组采用传统的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指数(VAS)腰痛/腿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连续行走距离、手术满意度等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两组随访6~12月,平均(8.53±2.53)月。椎管扩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腰痛VAS、下肢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而两组患者的连续行走距离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时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在腰痛VAS、ODI评分和连续行走距离方面显著优于减压融合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自我非常满意度椎管扩大组优于减压融合组(86.67%vs 60.00%)。减压融合组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7.26±1.3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椎管扩大组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径较术前明显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明显相邻节段退变或病椎间隙变窄。[结论]对于1~2节段无腰椎失稳的腰椎管狭窄症,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比传统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在术后早期缓解腰痛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隙入路的椎管减压技术治疗伴有双侧侧隐窝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单节段双侧侧隐窝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采取单侧经皮椎板间隙入路,通过改变内镜的倾斜角度并利用角度椎板钳和镜下磨钻行双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270°减压,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分析术后疗效参数如VAS评分、ODI评分、Macnab分级评分、单次连续行走距离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影像学证实所有患者进行了有效的中央椎管和双侧侧隐窝的减压。术后ODI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nab评分,80%的患者取得了满意或良好的疗效;单次连续行走距离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单侧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双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270°减压术,具有良好的中央椎管和双侧侧隐窝手术视野显示,可有效减压,是微创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特别是合并双侧侧隐窝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讨论采用节段性潜行减压这一术式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病人,根据术前X线,CT,椎管造影等检查,针对性地对一个或两个或多个节段进行潜行减压,对伴有侧隐窝狭窄者同时给予扩大成形。结果:32例病人的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30个月,优良率93.75%,结论:节段性潜行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通过有限的椎板及关节突切除,能够潜行扩大椎管狭窄的中央部及侧隐窝,并能摘除增厚的黄韧带和退变的椎间盘,较好地保留了腰椎的后部结构,既能解除对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又能保持后柱的稳定性,该方法对于后柱的稳定性优于传统的椎板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和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英德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3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潜行减压组),21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全椎板切除减压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Fischgrund标准评估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潜行减压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末次随访时潜行减压组和全椎板切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有神经血管损伤、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全椎板切除组腰部遗留疼痛3例、继发性腰椎滑脱1例(4/21,19%);潜行减压组腰部遗留疼痛1例(1/22,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板间隙潜行减压术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两种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相当,并发症均较少;但与后者相比,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板有限切除椎管减压加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随访2年。13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消失(其中10例可承担家务劳动),3例明显减轻(其中1例长时间步行或劳动后感下肢麻木)。结论经肌间隙入路椎板有限切除椎管减压加椎体成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对性减压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腰椎管狭窄的因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 :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 8例 ;全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2例 ;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7例 ;半椎板切除 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 13例 ;椎板间开窗减压治疗单纯侧隐窝狭窄 46例。同时行间盘突出髓核摘除 63例 ,腰椎不稳侧后方植骨融合 9例 (内固定 6例 )。结果 :本组 96例 ,平均随访 2年 8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 82 3 %。术后继发腰椎不稳 6例 (其中全椎板切除组 2例 ) ,发生率 6 2 5 %。再狭窄 4例 ,发生率 4 17%。腰椎融合失败 1例。结论 :针对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 ,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15例,年龄54.2岁,病程平均3年9个月脸部病人都有腰痛和一侧或两侧下肢痛及麻木,无题有间歇性跛行。除X线平片外,CT、CTM和/或MRI检查101例,椎管造影24例。其中伴椎间盘突出7例,狭窄段位于L4.549例,L5S125例,L3,43例,两个节段26例三个节段(L3,4,L4,5,L5S1)12例,术后复查CT/MRI59。结果84例获得随访,  相似文献   

12.
行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15例,平均年龄54.2岁,病程平均3年9个月;全部病人都有腰痛和一侧或两侧下肢痛及麻木,均有间歇性跛行。除X线平片外,CT、CTM和/或MRI检查101例,椎管造影24例。其中伴椎间盘突出7例。狭窄段位于L_(4,5)49例,L_5S_125例,L_(3,4)3例,两个节段(L_(4,5)和L_5S_1或L_(4,5)和L_(3,4))26例,三个节段(L_(3,4),L_(4,5),L_5S_1)12例。术后复查CT/MRI 59例。结果84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3年7个月,优51例,良27例,优良率91.66%。认为椎板间开窗潜行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该法简便、能维持后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法的选择,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4年1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其中男85例,女11例。年龄39~71岁,平均54岁。病程3个月~7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脊髓造影检查,分为5组,A组:1个节段椎间管狭窄,39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管(侧隐窝、神经根管)潜行扩大术;B组:1个节段中央椎管狭窄,21例,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椎间管潜行扩大术;C组:1个节段退行性脊柱滑脱,18例,行两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潜行扩大椎管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AF、RF等)并横突间、小关节间植骨;D组:2个以上节段混合型椎管狭窄,ll例,行病变节段两侧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切除黄韧带,摘除椎间盘,松解神经根;E组:退行性脊柱侧突,7例,综合以上减压措施行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后外侧植骨。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结果96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2.2个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JOA评分优85例、良9例、中1例、差1例;X线片复查无椎弓根钉误置、断钉、拔出等。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采取有限化手术、有效化减压原则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脊髓造影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7-05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25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6~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下肢麻木、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MacNab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8.0%。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进行安全有效减压,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下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并对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对73例腰椎管狭窄症(单节段55例,双节段16例,三节段2例),在显微内窥镜下配合直式骨刀截骨减压以及“L”形骨刀切除椎体后缘硬质骨等技术,经椎板间隙切除黄韧带、部分椎板和关节突,扩大侧隐窝,充分减压硬膜囊和神经根。随访2~7年。结果并发症6例,其中3例为硬脊膜撕裂,2例为神经根牵拉伤,1例术中定位错误。随访率71.2%(52/73)。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疗效:优31例,良12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2.7%(43/52)。术后恢复工作的时间平均2.9月(2~4个月),其中8例表示不能胜任原来工作。患者自觉手术满意率92.3%(48/52)。结论显微内镜下椎板开窗潜行减压手术能够充分解除硬膜囊及神经根压迫,并能维持腰椎稳定,术后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入路双侧减压结合对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双侧神经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4-12采用后入路双侧减压结合对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31例双侧神经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根据术前与术后12个月ODI指数按Nakai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31例均获随访12~18(14.7±2.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疗效按Nakai标准评定:优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1%。结论后入路双侧减压术结合对侧椎旁肌间隙入路是治疗双侧神经症状性腰椎管狭窄症较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神经根性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对腰椎中央管狭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椎管扩大减压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损伤撕裂硬膜囊,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一过性肌力下降,1例术后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住院时间(6.4±2.1)d。腰痛术前VAS评分(7.5±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3.4±0.6)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腿痛VAS评分术前(7.3±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4.0±0.7)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术前ODI(77.8±4.6)%,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45.4±4.6)%和术后12个月(8.8±2.9)%(P均=0.000)。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进行疗效评定:优1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2.3%(24/26)。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中央管狭窄症,手术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间孔、椎板间联合入路内镜减压治疗混合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8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33例侧隐窝狭窄合并椎间孔或中央椎管狭窄的混合型腰椎管狭窄患者,均采用椎间孔、椎板间联合入路减压治疗,术后随访24个月。记录手术相关指标、腰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末次随访临床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耗时(112.43±12.01) min,平均住院时间(4.87±1.03) d,平均随访时间(27.43±2.98)个月;患者术后1周、3月、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腰、下肢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降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2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24%;术后1例慢性疼痛,1例复发,无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椎间孔、椎板间联合入路内镜减压治疗混合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效果明确,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改善显著,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作者还对有限性椎板切除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目的疗效,并介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目的手术方法.[方法]10年间手术治疗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目的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3例;其中用舣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62例(开窗组),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除减压术治疗31例(保棘组).获随访82例(其中开窗组54例,保棘组28例),平均随访4年.以术后间歇性跛行足否消失做为减压是否充分目的标准,以术后遗留活动性腰痛做为术后腰椎不稳目的标准.[结果]开窗组术后间歇跛行消失40例(74.1%),残留活动性腰痛5例(9.3%).保棘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23例(82.1%),残留活动性腰痛3例(10.7%).x2检验P值>0.05.[结论]在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目的]减压果和对腰椎稳定性目的影响上开窗组和保棘组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目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